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西藏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Based on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and methods of mathematics model and GIS analysis, this study classified influence of precipitation, soil, topography and vegetation upon sensitivity of soil erosion into five different degrees which are extreme sensitivity, quite sensitivity, sensitivity, less sensitivity and no sensitivity. Assessment map of each factor was generated separately. Integrated assessment map of sensitivity of soil erosion has also been drawn by overlapping function with Arcinfo. Furthermore, the study analyze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fference of sensitivity of soil erosion under special plateau environment of Tibet. According to sensitivity degree, some important controlling regions was confirmed so that departments of water conservancy, traffic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e could mak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cisions for their respective subject planning.  相似文献   
22.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城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由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历史传统和人文等因素的影响,西藏高原城镇化的动力与其他区域有着不同的特点.本研究在对"一江两河地区"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阶段对该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实施的援助西藏的特殊政策对城镇化的作用,认为援藏政策是西藏城镇化的核心动力,但同时也强化了西藏"非典型的二元结构",城镇缺乏自然发育和自觉成长的过程,缺乏内在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活力,经济职能弱,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一江两河"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城镇外来人口的机械增长,本土非农化进程缓慢,城镇化在改善当地农牧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推进本土农牧民城镇化进程的角度出发,并充分考虑援藏政策对西藏城镇化的作用,提出今后"一江两河"地区城镇化动力系统优化的思路,为其他具有高原环境特征和特殊社会背景地区的城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3.
荒漠化评价的物元可拓识别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拓学是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本文运用可拓学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金沙江干热河谷荒漠化程度综合评判模型,模型输出的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吻合,为荒漠化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4.
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生态安全战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突出,具有不稳定性和敏感性特点。随着高原的抬升和全球气候变暖,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加大,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干预下,出现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生态安全面临严重挑战。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基础上,提出西藏生态安全总体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对策。  相似文献   
25.
西藏自治区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与粮食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键  李祥妹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4,22(3):286-291
通过对西藏自治区700户居民抽样调查数据和有关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西藏居民食品消费中肉类、奶类所占比重较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直接粮食消费仅269.02k,粮食消费以内地粮食为主,本地粮食在居民生活中的直接消费比重平均为42.54%;人均间接消费粮食46.02k,占粮食消费总量的13.35%,间接消费以饲料用粮为主。根据西藏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和保证居民生活的基本营养,运用SEI模型分析了全区粮食供求关系,对西藏2005—2020年的粮食需求状况进行了预测。并建议西藏未来粮食政策应立足西藏实际,以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总体发展为总目标,大力发展有西藏特色的优质青稞生产,促进全区与内地之间的互补,在本区内不宜大力强调区域粮食自给。基于此,并提出了相应的粮食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6.
西藏高原土壤可蚀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数学模型和GI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西藏自治区土壤普查资料为数据源。计算出西藏高原各土种的土壤可蚀性K值。在此基础上,以县为单元并运用面积进行加权平均,获得该区的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图。对高原特殊成土条件下可蚀性的研究与探索,有利于深入理解西藏高原的土壤侵蚀特点、规律及其成因,提高土壤侵蚀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27.
西藏农牧区农户土地决策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农户土地决策,均质化处理农户决策因子,形成土地决策空间图;制作土地覆被图和农户土地决策空间图,通过图像叠加处理,来分析土地覆被变化与农户土地决策度政策因子间的空间联系。西藏农牧区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决策决定了土地覆被变化方向,政策因子起修正作用;农户土地决策与土地覆被在空间上和属性上能互相体现;农牧区政策的制定应立足于农户土地决策,在满足农户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引导农户顾及生态环境建设;农户土地决策、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与土地覆被在空闻上能互相体现,可通过观察土地覆被变化来监测农户土地决策及政策因子效果。  相似文献   
28.
山地环境研究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6,24(5):525-530
对国内外山地环境研究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对国外山地环境研究发展特点和国内山地环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对山地环境概念和山地环境系统特点做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山地环境研究的前沿领域:①山地表层环境过程及其变化的综合模型研究;②山地环境演化动力学研究;③山地环境脆弱性与山地环境保育研究;④山地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对开展这四个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做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9.
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平均海拔>4000m,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单元,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其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表现在对我国东部气候与环境的影响,对众多亚洲著名河流的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节作用,减少高原沙尘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为高原特有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受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到威胁。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思路和由保护、建设和支撑保障三大体系组成的屏障体系构架。通过西藏生态经济分区,揭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30.
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合办的<山地研究>自1983年正式创刊至今已有16个年头.在这16年中,它遵循繁荣我国山地科学、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办刊宗旨和坚持学术民主、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及时地报导了我国山地资源开发,山地生态与环境保护,山地自然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山区经济建设和山地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信息.办刊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广大山地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山区建设管理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论坛和科研园地,为提高全民山地科学知识,特别是从事山区开发、建设与管理人员对合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和科学保护山地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山区经济建设和山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