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9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242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61.
“长荡湖1号”A系和B系是分别以成活率和大规格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的两个相互独立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选育品系,为评估“长荡湖1号”偶数年群体(偶数年繁殖孵化)选育第二代(G2)的选育效果,本实验以未选育群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两选育品系和对照组在实际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性腺发育和养殖性能。结果显示:(1)两选育品系A系和B系在扣蟹、成蟹养殖阶段的最终平均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系雌体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 B系最终平均体质量均略高于A系,但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实验蟹雌雄个体在成蟹阶段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2021年8月10~30日和8月30日~9月20日,各组成蟹完成生殖蜕壳后性腺迅速发育,并且性腺发育后期,对照组GSI最高、B系的GSI最低;(3)就成活率而言,三组蟹在扣蟹和成蟹阶段的成活率大小顺序为:A系>对照组>B系,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产量、大规格蟹比例和饲料系数方面,两选育品系均优于对照组。综上,经过两代配套系选育,“长荡湖1号”A系和B系均获得良好的选...  相似文献   
62.
孙超  陈文  李计生  李斌 《水文》2018,38(2):53-58
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是流域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的重要决策依据,也是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确定石羊河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的基础上,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改进集对模型评价方法。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生态健康分别为基本健康、亚健康、病态等状态。  相似文献   
63.
宁夏六盘山区多年降水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海波  严华生  陈文  杜鑫 《干旱气象》2009,27(2):103-110
选用宁夏六盘山区4个代表测站自建站以来至2007年的各月降水资料,用回归、周期和突变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多年时空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得出了其季、年线性变化趋势和年变化周期及突变点,发现各区域降水存在着不同的变化规律,年降水均呈减少趋势,存在准14 a、11 a等变化周期,并发生了多次突变.  相似文献   
64.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应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交城断裂活动时附近土体的变形特征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带动上覆土层差异沉降及应力场变化,当断层错动量达到一定程度,断层附近出现拉应力区,土体在拉张应力和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垂直差异形变,从而产生地裂缝。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方山探槽揭示的地裂缝剖面特征进行对比,二者结果相互印证,说明清徐地裂缝是交城断裂活动的结果,二者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地裂缝为构造成因裂缝。数值模拟结果为研究断裂和地裂缝成因关系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65.
已有研究表明铝土矿中鲕粒的Al含量普遍高于基质,但鲕粒富集Al过程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桂西地区铝土矿进行宏微观观察以及电子探针测试(EPMA)和X粉晶衍射分析,研究了矿石构造和元素地球化学变化规律,试图分析铝土矿中鲕粒生长机制。含矿岩系层序多变特征表明桂西铝土矿为陆相成因;鲕粒内部圈层Al含量大于50%,而Si含量小于1%,Fe含量波动于1%左右,证明矿石中鲕粒Al的含量比基质的高,同时硬水铝石的结晶程度亦较高;与鲕粒生成有密切关系的构造主要为凝胶和裂隙,两者为正反馈关系;胶体在分离过程中出现分凝,主要形成富铝、富硅和富铁凝胶,分凝过程中Fe、Si亲和性强,两者的迁移能力均高于Al。分析认为鲕粒形成于浅埋阶段,是一种凝胶的反复分凝过程,受控于湿润-干热气候,成鲕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充水阶段、湿润阶段和干热阶段,成核机制为脱水收缩,圈层增长机制为成胶-凝胶老化交替。铝土矿型风化壳的物质搬运过程使鲕粒的圈层停止生长,形成夭折鲕,若条件有利则形成再生鲕。首次引入磁场的概念解释了鲕粒保持浑圆形习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6.
海底混响是海洋混响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模拟仿真进行验证分析,是仿真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采用单元散射模型,研究在单发射阵元下,分布在同一直线上多个接收阵元接收的海底回波,忽略声波传播的相位起伏,只考虑振幅起伏,将传播损失、声吸收系数、海底反射损失、海底沉积层密度等参数带入海底混响仿真数学模型,仿真海底混响,使其更加接近海底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7.
喻顺  陈文  张斌  孙敬博  李超  袁霞  沈泽  杨莉  马勋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8):2922-2936
天山是中亚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及隆升剥露史研究是认识中亚造山带构造变形过程与机制的关键.本文应用磷灰石(U-Th)/He技术重建中天山南缘科克苏河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及隆升剥蚀过程.磷灰石(U-Th)/He数据综合解释及热演化史模拟表明该地区至少存在晚白垩世、早中新世、晚中新世3期快速隆升剥蚀事件,起始时间分别为~90Ma、~13Ma及~5Ma,且这3期隆升剥蚀事件在整个天山地区具有广泛的可对比性.相对于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年龄记录了中天山南缘地质演化史中更新和更近的热信息,即中天山在晚中新世(~5 Ma)快速隆升剥蚀,其剥蚀速率为~0.47mm·a~(-1),剥蚀厚度为~2300m.总体上,中天山科克苏地区隆升剥蚀起始时间从天山造山带向昭苏盆地(由南向北)逐渐变老,表明了中天山南缘隆升剥蚀存在不均一性,并发生了多期揭顶剥蚀事件.  相似文献   
68.
利用美国NCAR/NCEP的1951—2001年全球大气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对南海区域的高低层大气长波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纬向1~3波合成风场基本反映原始纬向风场的变化,南海地区处于东西风带的南北过渡区。(2) 对流层高低层(200 hPa和850 hPa)纬向1波在南海区域累加值(S1)正负转换时间与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较吻合。高层S1由正值稳定变为负值(西风转为东风)的时间比南海夏季风爆发提前1~2候,低层S1由负值稳定转为正值(东风转为西风)的时间则几乎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同期。(3) 以低层纬向1波(S1)值随时间的变化为主要指标,定义了一个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该指数对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具有较好的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69.
三里岗二长花岗岩与花山蛇绿混杂岩中的基性火山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其年龄的确定可解决花山蛇绿混杂岩中基性岩形成年龄的上限问题. 本文对三里岗二长花岗岩分别进行了Sm、Nd同位素研究及Rb-Sr、40Ar/39Ar同位素年龄测定.3个全岩样品的Nd模式年龄平均值为1 064±105 Ma;12个全岩样品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422±53(2σ)Ma;二长花岗岩中所含角闪石矿物的40Ar/39Ar坪年龄为141.4±0.3 Ma,等时线年龄为142±2 Ma.这些结果暗示了花山蛇绿混杂岩中基性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不可能晚于422 Ma.  相似文献   
70.
内蒙古锡林浩特I型花岗岩的时代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锡林浩特水库地区出露的花岗岩确定为I型花岗岩,具有较高的Cr、Co、Ni丰度。Ca、Al含量和N2O/K2O比值较高,Fe、Mg含量较低。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显示出明显的Nb、Ta、P、Ti负异常。在SiO2-K2O及AFM图中,花岗质岩石投在钙碱性系列区;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中,花岗质岩石样品都投在火山弧+同碰撞花岗岩区。锆石测年结果显示平均年龄为317.0±4.0Ma,属晚石炭世。这套晚石炭世岛弧花岗岩的存在,表明加里东期古亚洲洋并未完全关闭,晚石炭世时仍然存在洋壳的俯冲消减事件。从区域上看,是北侧的贺根山洋盆向南俯冲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