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本文在文献[4]的基础上重新较详细地讨论了有核结构球对称体系中物质的分布,严格地求解了Euler方程,得到了广义相对论有核结构的多层球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在广义相对论的有核多层球结构下,物质的密度分布将与半径的三次方成反比(n∝r~(-3)),而不是与r的二次方成反比(n∝r~(-2)),因此通过观测可以与等温聚集核(n~r~(-2))的情况相区别。  相似文献   
12.
自2002~2003年度首次启用遥感技术监测黄河凌情以来,到目前已连续进行了10个年度。10个年度的生产实践表明: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能够有效跟踪黄河凌情的发展过程,实现黄河凌情的日动态监测、重点时段的精细监测和突发凌汛灾害时的实时监测。黄河凌情尤其在封开河阶段,日变化非常显著,中巴资源卫星作为国产高分辨率可见光民用遥感卫星的代表,以其大视场、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动态监测凌情,基本做到每天实现一次全覆盖监测的能力,配合其他如中国遥感卫星等高分辨率可见光、雷达数据,初步实现了凌情发展预估、开河前的河道槽蓄水量计算、封开河期间冰凌险情监测以及发生凌汛灾害时灾情信息采集与评估,为黄河防凌调度、决策会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以陕南粉质黏土地区某住宅楼施工现场为试验场地,开展了灌注桩和载体桩复合地基的现场静载试验,结合经验法理论计算,从承载力和建设成本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两种地基基础方案的优劣。结果显示:灌注桩和载体桩复合地基荷载-沉降曲线均为缓变型,两种方案均能提供较高的抗压承载力;当载体桩桩长超过10 m,且作为复合地基增强体时,经验法计算过程未考虑桩端阻力的扩大头效益,计算结果明显低于现场试验结果;在相同桩身用料投入条件下,载体桩复合地基较灌注桩能够提供更高承载力。在陕南的类似粉质黏土地区,建议优先考虑选用载体桩复合地基方案。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闪电定位仪资料、福建龙岩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20年春季闽西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过程。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地面锋线北侧冷区内,属于典型的高架雷暴过程,产生的灾害性天气包括冰雹、短时强降水、高山站雷雨大风。500 hPa冷平流、850 hPa暖湿平流、925 hPa闽西南地区的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高架雷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探空显示逆温层深厚且逆温层顶温度高,暖湿气流沿着锋面被强迫抬升,至逆温层之上饱和假相当位温随高度递减,存在显著的条件不稳定,对流得到快速发展。雷达分析表明,本次高架雷暴冰雹回波自低层快速倾斜向上发展,具有发展快、强度强、降雹时间长的特征。其双偏振参数演变特征与基于地面抬升的雷暴基本一致,降雹阶段表现为CC谷、ZDR接近零、KDP小于零。降雹前回波单体中存在强ZDR和KDP柱,可以作为冰雹预报的参考,提前量达到半小时。  相似文献   
15.
陈琳  曾光善 《贵州气象》1999,23(4):40-41
1概述贵州省气候资料二级库开发应用研究是从已信息化的非实时地面气象资料中选取温度,降水,日照3种常用气象要素,基于模式数据(A0文件)和标准格式(W文件)这两大类信息化资料文件,通过数据式转据,统计加工生成4类数据库:历史统计库,当年统计库,历史逐日资料库和30年要素值平均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管理软件,为用户提供一个较为完整、有效的数据服务环境,进一步发展气象信息化资料的效益。2系统配置及特点该数据库软件采FPW2.5及C语言开发,可在配置有WINDOWS95(98)的系统环境下运行,有以下3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微观结构的青藏高原风积沙导热系数变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琳  喻文兵  杨成松  易鑫  刘伟博 《冰川冻土》2014,36(5):1220-1226
风积沙作为青藏高原一种重要的局地因素, 改变了多年冻土的赋存条件. 风积沙的导热系数特征对预报分析其对冻土赋存有利或者不利具有重要作用. 采用非稳态法对青藏高原红梁河风积沙进行了导热系数测试, 并结合电镜扫描/能谱分析, 从微观结构的角度探讨了风积沙的导热系数变化机理. 结果表明: 研究区风积沙平均粒度为242.427 μm; 标准偏差值为0.125, 分选极好; 偏度为0.359, 接近对称; 峰度值为1.086, 峰态中等; 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75~500 μm之间, 沙粒均匀, 不含黏土及砾石成分, 自然堆积状态下其孔隙率为0.391. 天然状态下的风积沙颗粒呈类球形, 颗粒磨圆度高, 点与点接触, 颗粒间孔隙较大; 表面有明显撞击坑和擦痕, 这导致颗粒的比表面积增大, 连通性增强, 孔隙率增加. 干燥状态下风积沙颗粒的相互接触面积较小, 孔隙由空气填充, 导热系数较低; 而在湿润状态下, 正温时孔隙中的水间接增大了风积沙的接触面积, 导致其导热系数增大; 负温时, 孔隙内的水变成冰, 从而导致导热系数进一步增大. 天然状态下, 暖季地表风积沙含水量较低, 导热系数较低, 而冷季地表风积沙含水量较大, 导热系数较大. 此外, 风积沙为颗粒物质, 表面光滑, 颗粒之间粘性小, 孔隙未被填堵, 结构松散, 这些因素导致自然堆积状态下其渗透系数较一般细砂大, 透水性良好, 保水性差, 是防冻胀较好的换填材料.  相似文献   
17.
川东北楼房洞洞穴环境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11年8月―2012年6月的实地监测数据,文章报道了川东北楼房洞溶洞系统气温、相对湿度(RH)、CO2体积分数、水体电导率(EC)和pH值等为期近1年的监测结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楼房洞洞穴系统环境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和季节变化:1)洞穴内的气温变化幅度比洞穴外小,洞穴内夏季气温比冬季高出3~5℃;2)在洞穴内,相对湿度在地下河附近小于在水池附近,显示了地下河对洞穴环境的显著影响;3)洞内监测点SLPB和QCMY处的相对湿度与空气温度出现明显相反的变化趋势,反映主要受气温控制的特点;4)雨季期间SLPB、QCMY和LZLY处的CO2体积分数出现峰值,是较强的生物呼吸作用、“泵”效应和较弱的通风效应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5)pH值的变化趋势在洞穴内外各监测点一致,原因可能是夏秋季节基岩溶蚀较强所致。6)洞内各监测点的EC值也是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反映了气候变化导致的化学溶蚀作用可能是影响离子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空间知识表达与推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通过比较指出了基于符号的知识表达与推理方法的不足,阐述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知识表达与推理的方法,并认为神经网络方法可作为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中符号方法的替代或补充,并通过实例验证了基于神经网络的不确定空间知识表达与推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多年冻土地区机场跑道修筑技术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伟博  喻文兵  陈琳  易鑫  韩风雷  胡达 《冰川冻土》2015,37(6):1599-1610
我国分布有大面积的多年冻土, 根据我国机场建设的中长期规划, 未来将在多年冻土区修建大量机场, 这些机场的修建将不能避免多年冻土问题. 国内关于冻土区机场跑道修筑的经验非常有限, 国外则开始的较早, 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总结分析国内外多年冻土区机场跑道修筑技术的现状, 其跑道类型主要有: 基岩跑道、开挖换填法修筑的跑道、铺设隔热层的跑道、安装热管的跑道, 共4类. 由于我国多年冻土区的特殊性, 国外的跑道修筑经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参考. 由于飞机跑道不同于铁(公)路的特殊性, 近年国内在冻土区铁(公)路的修建过程中采用的稳定冻土地基的工程措施如何应用到机场跑道的建设上, 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和实践. 将来在我国多年冻土区修建机场跑道, 应结合国外已有的技术和经验, 并以我国在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中已取得的经验作为基础, 进一步研究我国多年冻土区机场跑道修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洞穴沉积铀含量及其同位素初始234U/238U[(234U/238U)0]变化均与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文章分别对石笋中U含量和(234U/238U)0的气候意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认为洞穴沉积U含量和(234U/238U)0可能指示土壤湿度和有效降水变化。然而,不管是对洞穴沉积的U含量还是(234U/238U)0,其气候环境意义解读还存在两种观点。但无论如何,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了洞穴沉积的U含量和(234U/238U)0是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替代指标。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土壤环境和过程,还应关注U来源的相对贡献变化和其他微量元素与U元素的关系。这一指标可能在对东亚地区的大气粉尘活动和冬季风演化、地表生物量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