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06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中扬子区晚印支期三级层序充填特征及沉积古地理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印支期是中扬子区结束海相沉积开始转向以河流湖泊为主的陆相沉积新格局的重要过渡时期。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基本理论,在中扬子区各次级盆地建立若干基干剖面,采用分辨率较高的露头分析,进行三级层序划分、对比与沉积相分析及古地理恢复。发现中扬子区晚印支期陆相沉积体系最多可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但地层不发育或剥蚀导致一般仅可识别出1~2个三级层序,西部地区三级层序数量总体多于东部地区。各三级层序主要为一套夹丰富煤线(层)与古植物残片的陆相碎屑沉积,全区岩相古地理总体由曲流河及其三角洲和残留湖泊、辫状河及其三角洲和残留湖泊两套沉积相组合构成,其中前者占主导。区内存在多沉降沉积中心,但荆当盆地与中扬子西缘地区为最主要的沉降沉积中心,沉降机制主要来自中扬子陆壳继承性向北俯冲的挠曲沉降与强烈的陆内挤压褶皱变形,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及中扬子陆内挤压变形形成的隆起为邻近的次级盆地沉积作用提供了物源。  相似文献   
192.
江西永丰—崇仁盆地上白垩统(包括河口组、塘边组和莲荷组)砾岩地层十分发育,是构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利用砾石的岩性和磨圆度进行列联表分析,可以为沉积盆地物源判断提供依据。利用列联表分析方法对永丰—崇仁盆地上白垩统砾岩进行研究。砾石成分主要包括石英、酸性岩浆岩、变质岩和砂岩以及少量的泥质岩和灰岩。为了统计方便,将砾石磨圆度分组为棱角状和次棱角状(A+B)、次圆状(C)、圆状和极圆状(D+E)。若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观察值小于期望值,而圆状和极圆状砾石观察值大于期望值则说明砾石经历了较长的搬运距离;反之,则说明砾石搬运距离较短。通过联列表分析,结果显示:河口组砾岩具有多物源的特点,主要来自盆地边缘、鸡笼山、相山和玉华山以及盆地西北的长垅地区;塘边组砾岩主要来自盆地北部的尖顶峰山、玉华山一带以及盆地东南的丰山、新大山地区;莲荷组砾岩主要来自于金华山和嶂岭等盆地边缘地区,盆地北侧的鸡龙岗、松树岭以及东北部的灵谷岭地区。物源分析结果为该地区晚白垩世红盆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探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3.
侧重散射机理研究,以GPS相关函数和相关功率模型为基础,主要通过对双站雷达散射截面计算模型进行修改,得到裸土的GPS散射信号模型。其中裸土的双站圆极化雷达散射截面采用双站随机粗糙面散射模型计算得到,利用极化合成的方法使模型具备全极化计算功能。通过修改后的模型,模拟分析不同极化下裸土参数(土壤水分和地表粗糙度)对延迟多普勒图DDM(delay Doppler map)的影响。该理论模型研究有助于机载/星载GNSS-R接收机数据解释、GNSS-R实验设计以及后向反演算法的开发。同时,延迟多普勒图模型的研究结果也为GNSS+R土壤水分遥感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4.
中海名都高层住宅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海名都高层住宅是一结构布置较为复杂的高层建筑。其特点是:底部1~3层是具有落地核心筒的大空间结构,上部4~33层为由四个剪力墙筒单元和作为楼电梯间的剪力墙核心筒组成的剪力墙结构,四个剪力墙筒单元与核心筒由局部楼板连接,上下部通过三层顶的梁式转换层衔接成为整体。作者设计了一个1∶20的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多种地震动的26种工况下的振动台试验,获得了充分的动力反应信号数据,从结构的宏观整体动力反应和预期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的角度,给出了模型结构的自振特性和输入波下的动力反应,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果。试验研究表明,该结构在设防烈度所对应的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大震作用下仍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中间核心筒和四个剪力墙单元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整体工作能力,并没有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5.
Water jet thruster, which is a marine system that creates a jet of water for propulsion, has several advantages such as low noise, good anti-cavi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aneuvering characteristics. The reaction thrust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jet for conical nozzles directly determine the speed of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AUV). Theoretical,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nozzle geometries as well as inlet conditions on the reaction thrust of water jet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reaction thrust is proportional to inlet pressure, the square of flow rate and 2/3 power exponent of input power; 2) the diameter of cylinder column for conical nozzl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action thrust characteristics; 3) the best values of the half cone angle and the cylinder column length exist to make the reaction thrust coefficient to reach maximum under the same inlet conditions.Those provide a basis for nozzles design and jave significant value, especially for developing high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water jet propulsion unit.  相似文献   
196.
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和生成对抗网络(GAN)组合模型的可控源电磁反演方法。为突出异常体信息,将总场进行差分预处理,同时修改损失函数以增强GAN的稳定性。将差分总场送入CNN,得到地面接收电场与地下异常体电导率数据之间的结构化因果关系;输出异常体的粗略电导率模型,再将其作为GAN的输入,在GAN中提取特征进行训练,得到高精准和高对比度的电导率反演结果,以达到工程应用的要求。通过将CNN-GAN组合模型与传统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CNN-GAN组合模型优于传统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更好地预测地下异常体的电导率模型,相似度高达94.38%,比传统CNN和GAN模型分别提高约48%和78%。  相似文献   
197.
随着人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增强,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群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因此,进行准确可靠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来确定目标区域的物种丰度和群落结构对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环境DNA技术(eDNA)作为一种非入侵性的新手段,正在迅速发展,然而,eDNA技术易出现假阳性,从而导致实时生物多样性监测不准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与eDNA技术相比,环境RNA技术(eRNA)的快速降解使得它具有减少eDNA监测结果假阳性的潜力。本文概述了eR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可行性,主要从eR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可检测性和提高检测分辨率的潜力两个方面来介绍;综述了eRNA技术目前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eRNA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对未来将eRNA技术实际应用于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