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32.
长江中下游夏季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迪  闵锦忠 《气象科学》2017,37(4):497-504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6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分析中雨以上日数极端降水指数及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中雨以上日数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反向型,且两种分布形势均存在准2 a周期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中雨以上日数在1990s开始显著增长,2000s以来,长江以北地区偏多,长江以南地区偏少;2000—2011年,我国东部经向上仍旧存在"反气旋—气旋"水汽输送异常,蒙古高原反气旋型水汽输送加强,引起雨带停滞在长江以北,造成长江以南地区中雨以上日数偏少。  相似文献   
33.
文章对位于南岭西段湘桂交界处的都庞岭东侧岩体开展了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m-Nd、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显示,粗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为215.6±2.1 Ma,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为220.5±1.8 Ma,中粒环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为222.8±1.5 Ma,结合以往研究获得的细粒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209.7±3.1 Ma,认为岩体侵位时限介于222.8~209.7 Ma,为印支期岩浆活动产物,非以往认为的燕山期。环斑钾长石、黑云母聚晶的矿物化学特征表明环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岩浆温度、压力、成分发生震荡变化,在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下发生多次熔融作用形成黑云母聚晶。都庞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2和K2O+Na2O含量,A/CNK值为1.02~1.39,里特曼指数(δ)为0.93~2.18,属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表现为富集REE、Rb、Th和U及较高的HFSE(Nb、Y和Ga),亏损Ba、Sr、Eu,具有高的TFeO/MgO、Ga/Al比值,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A型花岗岩;Nd同位素εNd(t)值为-8.74~-8.13,T2DM值为1.71~1.66 Ga;锆石Hf同位素εHf(t)值为-14.1~-1.4,T2DM值为2.14~1.34 Ga,显示都庞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亏损地幔物质的混染。印支运动的变质峰期在258~243 Ma,233 Ma以后华南地区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并受到幔源玄武质岩浆大范围底侵,诱发地壳物质重熔形成伸展背景下的都庞岭印支期铝质A型(环斑)花岗岩。   相似文献   
34.
对青藏高原色季拉山冬虫夏草适生地的寄主蝠蛾幼虫及其主要近邻植物的嫩根和土壤腐殖物质组分进行了系统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研究,发现在该地区存在两类食性不同的蝠蛾幼虫。第一类以土壤腐殖物质为主要食物,其δ^13C值为-22.6‰--23.4‰,头部的δ^13C值大于-23.4‰;第二类以植物嫩根为主要食物,其δ^13C值为-24.6‰--27.6‰,头部的δ^13C值小于-24.6‰。突破了前人关于蝠蛾幼虫的食物来源仅限于植物嫩根的认识,为规模化繁育蝠蛾幼虫时选取廉价优质食物和建造适合蝠蛾幼虫生长的人工适生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对湖南中生代邓阜仙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获得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25.1±1.2Ma,表明其形成于晚三叠世,结合已发表的岩体年龄资料,邓阜仙岩体是侵位于印支期(222.9~225.7Ma)和燕山期(151.1~159Ma)的复式岩体。邓阜仙岩体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均具有高的SiO_2含量、高的A/CNK值,含过铝质白云母、堇青石等矿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明显亏损Nb、Ba、Sr、Ti,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轻稀土元素富集,Eu亏损相对明显。邓阜仙岩体具低的ε_(Nd)(t)值,~(176)Hf/~(177)Hf值小于球粒陨石的值。综上认为,邓阜仙岩体印支期、燕山期为S型花岗岩,源区分别为古元古代地壳贫粘土质岩石、富粘土质岩石部分熔融。研究区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均形成于伸展构造体制下,印支期花岗岩形成于印支运动碰撞后的伸展环境,燕山期花岗岩则在太平洋板块俯冲消减作用下形成。  相似文献   
36.
湖南邓阜仙岩体西侧的卸甲山Pb、Sn矿赋存于寒武纪小紫荆组、寒武纪—奥陶纪爵山沟组的浅变质砂岩中,该矿与区内南北向断裂成因关系密切;矿石结构主要有碎裂粒状变晶结构、齿状结构及碎斑、碎粒状结构,矿石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等。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表明该区Pb、Sn矿化明显,并伴生有Au、Cu、Zn、Ag矿。卸甲山铅锌矿找矿标志明显,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磁测剖面表明,矿体埋深可能较浅,具备较好的开采条件。因此,有必要在该区开展进一步的Pb、Sn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37.
冲积扇沉积体系是我国陆相沉积的重要的沉积类型,目前缺少专门针对冲积扇储层的建模方法.冲积扇储层中的辫流水道具有河道的几何形态,因此,可以用基于目标的层次模拟Fluvsim算法对其进行建模.Fluvsim能够较好地刻画河道的几何形态,但是无法刻画辫流水道翼部单侧沉积的沉积模式.通过对Fluvsim的改进,形成了一种针对这种沉积模式的建模方法,模拟结果较好地刻画了辫流水道翼部单侧沉积的沉积模式,更真实地刻画了河道几何形态,为精细描述河道沙体的空间展布以及地质储量计算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本文对青岛地区多年降水量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相关分析发现青岛地区汛期降水与前期黑潮区域海气热通量变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前期(超前20个月)黑潮区域海气热通量出现较常年偏多(少)时,后期青岛地区汛期降水将会出现偏多(少)的趋势,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对青岛地区2012年汛期降水进行的预测结果表明,青岛汛期降水为正常略偏少。  相似文献   
39.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场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迪  陈锦年  左涛 《海洋学报》2013,35(6):21-30
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多年统计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副高面积和强度均存在3~4 a和11~14 a显著周期,副高西伸脊点存在3~5 a和准13 a显著周期。副高面积和强度变化基本一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西伸脊点与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则存在负的相关关系。赤道太平洋不同经度的SST与副高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赤道中太平洋SST异常与副高变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东太平洋相对偏弱,而西太平洋呈现相反的相关关系。由此可以认为,赤道中太平洋异常SST变化是影响副高变化的关键区域。根据它们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它们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对2013年春夏季副高的强度和西伸脊点位置变化进行了预测,为2013年我国汛期降水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0.
金沙江下游4个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相当于两座三峡水库,是“西电东送”中部地区的源头工程,工程效益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2012年以来,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和白鹤滩电站等陆续蓄水运行,层层拦截金沙江的泥沙,2013—2020年向家坝出库年输沙量均值下降至152万t,减幅超过99%。大量泥沙淤积在梯级水库内,同时向家坝以下河道发生长距离冲刷。本文以自金沙江下游工程筹建以来的观测资料为基础,针对梯级水库的泥沙淤积和坝下游河道冲刷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四个梯级电站自建成运行至2020年底,累计淤积泥沙约5.98亿m3,其中溪洛渡库区淤积量占比达92.5%,2013-2020年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排沙比分别为2.64%和22.2%,其水库泥沙主要淤积在常年回水区的干流河道内,以死库容内淤积为主,侵占有效库容的比例小于1.3%。金沙江下游库区干流河道的峡谷特征明显,淤积多表现为主河槽的平铺式淤高。溪洛渡和向家坝库区淤积的泥沙沿程分选特征明显,越靠近坝前,中数粒径减小、细颗粒泥沙沙量百分数增加,极细颗粒泥沙会在库区一定范围内大量沉积。向家坝下游河床普遍冲刷,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