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8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238篇
测绘学   155篇
大气科学   197篇
地球物理   174篇
地质学   677篇
海洋学   18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17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以西宁市某区域的城镇数据为例,首先采用飞马D200无人机搭载的SONY ILCE-6000相机采集影像数据,利用infor软件的MATCH-AT模块与Context Capture 结合构建实景三维模型.然后,通过多视倾斜影像数据的两次平差方法实现大区域多视倾斜影像数据的整体平差;结合多视倾斜影像的密集匹配、纹理自动映射算法,构建高精度的实景三维模型.最后,通过实验对空三精度、三维模型精度进行统计,基本满足1∶500大比例尺测图要求,为高精度三维模型的构建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92.
广西北部湾沿海牡蛎的种类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 基于COI基因序列鉴定牡蛎种类, 研究了牡蛎科(Ostreidae)牡蛎在广西沿海的分布。本次研究从广西沿海16个采样地点的潮间带共采集550个野生牡蛎样本, 随机抽取了367个牡蛎样本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线粒体COI基因的鉴定, 共检测出4属7种牡蛎。巨牡蛎属有4种, 分别为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108个, 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gigas angulata)43个, 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15个,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18个, 囊牡蛎属(Saccostrea)的多刺牡蛎(Saccostrea echinata)61个, 爪蛎属(Talonostrea)的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112个, 齿牡蛎属(Dendostea)的齿缘牡蛎(Dendostea crenulifera)10个。结果表明, 广西沿海牡蛎物种丰富, 至少7种牡蛎分布于潮间带, 其中优势种为猫爪牡蛎和熊本牡蛎, 在广西沿海各采样点均有分布。多刺牡蛎和葡萄牙牡蛎次之, 香港巨牡蛎、近江牡蛎、齿缘牡蛎数量较少, 分布较集中。  相似文献   
993.
关于重新启用“斜峪关岩群”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于陕西省眉县斜峪关地区的斜峪关岩群与分布在豫陕交界的二朗坪群,处于古元古代隆起北侧的同一构造带上不同位置的构造块体,二者时代一般被限定在523~948 Ma。但二者岩石组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构造环境具有一定差异。斜峪关岩群以中性火山岩为主,夹中酸性火山岩及少量基性火山岩。二朗坪群在陕豫交界发育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基性岩,且伴生较多的中酸性火山岩;南阳盆地以东,为基性和酸性火山岩,并以拉斑玄武质系列岩石为主,伴有相当数量的钠质火山岩,具类似的双模式岩套。前者岩石组合清楚、建造特征相近,时代归属和构造意义明确,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性,根据定名优先原则,建议重新启用斜峪关岩群。重新启用斜峪关岩群对研究与分析北秦岭岩石构造格架及地质演化史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94.
优势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开发利用的程度与效率,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社会发展水平甚至国防安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之后,资源尤其是有限而又不可再生的优势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问题,已为世界  相似文献   
995.
桂东北海洋山岩体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北海洋山岩体为岩性单一的二长花岗岩岩基。锆石SHRIMP U-Pb定年显示海洋山岩体主结晶年龄为431±7 Ma(MSWD=3.14),与赣湘桂内陆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相似,为同一期成岩事件的产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样品具有富硅(~68%),富钾(K2O/Na2O>1.5),弱过铝质(A/CNK均值1.05)和低Al2O3/TiO2值(<100)、高CaO/Na2O值(>0.3)的特征。与临区浅变质基底一致的εNd(t)值(-8.0~-8.6)和T2DM值(1.82~1.87 Ga),指示其理想源区为成熟度较低的古老变质杂砂岩。进一步的宏观地质特征和华南加里东造山带构造演化序列分析表明,海洋山岩体属于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很可能为汇聚造山向非造山转化的后造山伸张环境。  相似文献   
996.
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X射线荧光光谱(XRF)、离子选择电极(ISE)、显微镜光度计和煤化学等方法,研究安徽淮北朔里煤矿5号煤层与侵入岩浆岩(岩床)接触面附近煤的光学性质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与岩床直接接触的热变质煤在光学上显示天然焦的典型特征,除惰质组以外的显微组分大都变成了较粗大颗粒状镶嵌结构体,各向异性显著,小球体发育,微气孔很发育;与岩床间接接触(岩床之下)的热变质煤镶嵌结构体变细,各向异性变弱,微气孔不发育,未见小球体。研究还发现,从岩床下边缘至煤层底板泥岩表面的8个煤分层都显示铈(Ce)严重亏损的特征;在稀土元素标准化曲线上,Ce负异常"V"型谷非常显目,表明岩浆的高温将煤中原来的Ce3+氧化成Ce4+而与其它三价稀土元素(RE3+)发生了分离。数据显示,在朔里煤矿岩床接触变质煤中,稀土元素丰度与煤的灰分产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岩浆熔体中的微量元素迁移到周围煤中并未造成灰分产率大量提高。  相似文献   
997.
应边坡岩体结构面几何信息测量的需要,设计并制作了一套活动控制系统。经过实验验证,制作的活动控制系统结构稳定,携带方便,控制点成像清晰,活动控制架在室内的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为 ± 2 mm,在野外环境下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为± 3. 5 mm。可为近景摄影测量提供快速有效控制,满足近景摄影测量中被测目标测量的精度需要,可作为近景摄影测量获取低矮边坡岩体结构面信息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98.
南岭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从岩石学上可划分为三类岩石组合,分别是石英(或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以花岗闪长岩为主;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以二长花岗岩为主;二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组合,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分别对应于HSS型、HS型以及S型三种成因类型。地球化学上,这三类花岗岩大体上具有过铝,适度富碱(6.26%~8.06%),K2O>Na2O(比值多在1.5左右),不同程度地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Cs、Th、U)的共同特点。同位素组成上,三类花岗岩都表现出高ISr值和低εNd值的特性,而且εNd值还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岩石成因上,第三类花岗岩主要起源于纯陆壳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第一类花岗岩可能是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近等比例混合的产物;第二类花岗岩以壳源岩浆为主,但也混合了少量幔源岩浆。在含矿性评价方面,第三类岩体,尤其是越城岭、苗儿山岩体,具有较好的成钨潜力,在第二类彭公庙岩体南部和其他加里东岩体内部及接触带附近的断裂发育区,分别有一定的钨多金属矿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999.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近年来发现的勘探开发新层系,勘探实践证实其成藏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大。本文以盆地中南部志丹县吴堡地区为例,对该区长8油藏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油藏油源主要来自于上覆长73烃源岩、长8内部烃源岩和长9顶部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储层组合配置;主成藏期运移动力主要为生烃增压等形成的异常高压,油气充注到长8致密储层后主要以近距离垂向和侧向运移为主;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形成成岩遮挡型准连续型油气聚集。长8油藏平面及层位分布主要受控于有效烃源岩展布、储层质量和有效盖层的控制,多种地质因素共同形成现今长8油藏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0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源一直存在争议,尤以长8~长10油藏的油源问题最为突出。通过吴堡地区延长组长6~长10原油的物理性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油-油、油-源对比等综合分析,探讨延长组原油的成因,明确各油层组石油来源,为该区的油气勘探与预测提供地质依据。结果显示,长6~长10原油族组分具有饱和烃含量最高,芳香烃次之,非烃和沥青质含量最低的特征。长6~长10均为成熟原油,显示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合成因,但长6原油与长7~长10原油族组成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长6原油为长7烃源岩早期烃类运移的结果,其成熟度最低,长7~长10原油为生烃高峰阶段石油运移结果,成熟度较高。长6和长7油藏的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张家滩页岩贡献,此外,长7中上部和长6地层中发育的有效烃源岩也有一定贡献。长8油藏原油为混合成因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烃源岩向下运移结果,其次为长8内部烃源岩和长9顶部李家畔页岩之贡献。长9油藏原油主要为李家畔页岩向下倒灌形成,长10油藏可能主要为长92有效烃源岩向下运移成藏。热成熟度不同是导致远离主力烃源岩原油族组分之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