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内蒙古地区干旱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形成旱灾风险的有关因素,表明旱灾风险不仅与缺雨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关,而且还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用单位评价期内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反映缺雨程度,用作物和生态系统不同季节的缺雨敏感度反映干旱影响的季节性差异,并以干旱持续期内单位时段旱灾风险的累加反映其累积效应,从而建立起旱灾风险的识别指数。应用旱灾风险指数对60年来内蒙古的旱灾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给出了各级旱灾发生的概率,并统计出及各级旱灾对应的后果。对影响范围大、跨经两个以上作物生长年份、最大旱灾风险指数双倍于特旱的极端干旱在内蒙古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内蒙古的极端干旱过程在逐渐东扩,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旱灾出现了增多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轮南油田不同时代储层原油中检出了丰富的三甲基苯基类异戊二烯化合物.该类化合物被普遍认为是来自于高盐度和强还原水体沉积环境中绿硫菌体内的类胡萝卜素的特征性生物标志化合物.该类化合物的检出对轮南油田烃源岩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暗示了具有分层水体或高盐度的强还原环境下发育的优势烃源岩,对该区烃类的主力生烃贡献不容忽视.基于C15- 3,4,5-三甲基苯基类异戊二烯异构体在轮南油田原油中的分布规律,及C15-3,4,5/C13-2,3,6比值与Pr/Ph,Ga/C31H和Ts/Tm等常规地球化学参数的对比,说明具有生源意义、能够指示沉积相特征的三甲基苯基类异戊二烯化合物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烃类热演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顶部电离层是低轨道卫星的运行空间,是能量粒子沉降的重要区域,认识这个空间的能量粒子分布特征对研究各种空间天气事件、地震、火山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引起的扰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位于顶部电离层的5颗NOAA系列卫星数据,统计研究了100~300keV的电子和80~2500keV的质子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高能电子和质子主要分布在两极辐射带和南大西洋异常区,两极辐射带观测到的高能电子通量比南大西洋异常区高几倍到一个数量级,而质子则相反;高能电子在两极辐射带地区通量分布具有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在北辐射带西经75°到东经90°存在低值区,相对应的是粒子主要聚集在其磁共轭区,且其边界和南大西洋异常区相交;高能质子两极辐射带对称分布,在南半球东经0°至东经50°存在高值区.利用概率密度统计分析发现,各颗卫星在南大西洋异常区和两极辐射带的高能电子和高能质子通量总体上均呈正态分布.在南大西洋异常区,NOAA-15观测到的高能电子通量比其他卫星的低,NOAA-16观测的高能电子通量比其他卫星的高,各卫星的高能质子观测结果基本相同.在两极辐射带,各卫星观测的高能电子通量结果基本相同,NOAA-18和NOAA-19观测的质子通量最高,NOAA-16和NOAA-17次之,NOAA-15最低,其中NOAA-19比NOAA-15观测到的质子通量要高一个数量级左右.在磁暴期间顶部电离层高能电子的变化表明地磁指数Dst和空间粒子通量变化具有时间同步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下一代电磁卫星设计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天空F-P干涉仪反演热层垂直中性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国元  艾勇  张燕革  刘珏  顾健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1):3695-3702
由于测量与计算的难度,对热层垂直中性风的观测还很不够,这影响了人们对热层及热层-电离层耦合的认识.本文基于全天空法布里-珀罗干涉仪(FPI)对热层风场的观测,提出了一种反演垂直中性风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北极黄河站全天空FPI观测数据进行了垂直中性风的反演计算,结果表明,高热层与低热层的垂直风平均幅值分别在40 m·s-1和15 m·s-1,且垂直风日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演变特性,且与地磁ap指数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地磁活动强烈时,低热层垂直风会出现高达100 m·s-1的扰动,高热层甚至会达到300 m·s-1的扰动,这些特征与其他学者的观测结果相一致.本文方法不需要假设垂直风均值为零,也不用限制FPI的观测方位,可用于垂直风的反演.  相似文献   
16.
2012年7月下旬河套地区4次切变暴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日常预报业务中可以方便使用的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雷达资料等,从环流背景、流型配置、物理机制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河套地区4次暴雨过程,旨在提高对暴雨的短期预报预测能力及短时强降水的临近预警能力。分析发现:(1)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以及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偏南气流在35°—40°N与来自高纬度的干冷的偏北气流多次交汇,水汽在该带中明显辐合,为河套地区持续性暴雨发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提供水汽辐合上升动力条件;(2)暴雨落区与低层的显著流线出口区或急流出口区的位置、切变线的位置密切相关,暴雨一般落在高空急流的右侧、低空急流的左侧;(3)暴雨天气出现前一般会出现500 hPa以下θ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的特征;(4)暴雨天气出现前一般都会出现风随高度顺转的特征;(5)暴雨过程中地面辐合线起到动力抬升作用,触发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成和发展;(6)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都比较低,利于水汽凝结,而平衡高度较高,利于能量的积累,对于对流天气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饱和流体多孔隙介质反射率法全波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Biot提出的饱和流体多孔隙介质理论出发,在平面波入射和双相各向同性介质的假设条件下,推导了水平层状饱和流体多孔隙介质的频率—慢度域纵横波反射透射系数公式,制作了平面波和球面波的合成地震记录,解决了合成地震记录制作过程中的球面扩散和积分截断问题,分析了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对纵横波正演模拟记录的影响.研究表明,迭代相似系数法压制截断效应效果良好,正演模拟前对测井曲线进行分层能提高计算效率.基于反射率法的饱和流体多孔隙介质全波场模拟不涉及波场解耦的问题,得到的三种波(快慢纵波和横波)能完全分离.模型和实际资料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实现层状饱和流体多孔隙介质的正演模拟及AVO正演模拟,为叠前波形反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湖泊沉积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记录与古气候古环境重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与深海沉积与冰芯记录相比,湖泊沉积主要反映区域气候变迁史,可以揭示百年、甚至十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是高分辨率古环境、古气候重建的理想场所.传统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主要侧重于宏观物理 /化学特性描述和孢粉学的研究,近 10年来,沉积有机质分子碳、氢同位素地球化学技术的渗入,使研究工作从传统的宏观、微观层次向分子级水平发展,对诸如古生产率估算、C3/C4植被演替史、古二氧化碳分压及古温度计算等深层次问题解决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本文评述了湖泊沉积有机质分子与碳、氢同位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在区域古环境、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了解吉尔吉斯斯坦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特征,于2012年9月15日~26日,在对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不同生境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已有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初步整理出了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并其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本次考察共采集和记录实体标本621号,经鉴定共26种(亚种),分隶4目10科18属,其中两栖纲1目2科2属2种,爬行纲3目8科16属22种。其中新疆蟾蜍(Bufo pewzowi)、亚洲林蛙(Rana asiatica)、赛氏沙蜥(Phrynocephalus saidalievi)三个种为优势种类,占总个体数的55.23%;快步麻蜥(Eremias velox)、喜山岩蜥(Laudakia himalayana)、草原蜥(Trapelus agilis)、荒漠无脸蜥(Ablepharus deserti)、施氏石龙子(Eumeces schneideri)、叶城麻蜥(Eremias yarkandensis)、棋斑游蛇(Natrix tessellata)、白条锦蛇(Elaphe dione)、中亚眼镜蛇(Naja oxiana)、四爪陆龟指名亚种(Testudo horsfieldii horsfieldii)11种类为常见种,占总个体数的36.88%;新疆岩蜥(Laudakia stoliczkana)、敏麻蜥(Eremias arguta)、捷蜥蜴(Lacerta agilis)、红沙蠎(Eryx miliaris)、东方沙蠎(Eryx tataricus)、草原蝰(Vipera renardi)等12各种为稀有种类,占总个体数的7.89%。在不同生境间均存在物种多样性指标差异显著(p<0.05),物种多样性在草原最高(2.029 8),其次为山地森林(1.920 4),而荒漠最低(0.233 8);丰富度均在山地森林最高(3.242 51),其次为草原(2.540 0),而在荒漠最低(0.288 5);由于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的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的组成主要以适应干旱环境的耐旱种类为主,区系组成较为简单,地方种类数量较少,在物种组成及起源等方面与我国西北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区系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谢家沟金矿床位于胶东隆起西北缘的焦家断裂带和招平断裂带之间。矿床赋存在中生代玲珑花岗岩体中,矿体主要受NNE向和NNW向断裂构造控制,主要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银金矿以及少量的碲银矿和辉银矿。围岩蚀变主要有钾长石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成矿作用从早到晚可划分为4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碳酸盐-萤石阶段(Ⅳ)。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成分分析表明,成矿早期流体温度为308~377℃,盐度为6.29%~8.55%,压力为350 MPa,属于H_2O-CO_2-NaCl流体体系;主成矿期的流体温度为226~331℃,盐度为4.87%~10.29%,压力为280~300 MPa,属于H_2O-CO_2-NaCl±CH_4流体体系。包裹体显微测温及岩相学观察发现,主成矿期的成矿流体发生了不混溶作用,这可能是导致金矿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硫同位素研究表明,谢家沟金矿床主成矿期黄铁矿的δ34S值接近或略低于胶东典型金矿床成矿期黄铁矿的δ34S值,暗示这些金矿床的成矿物质可能来自相同的源区;氢、氧同位素对比研究表明,谢家沟金矿床成矿流体表现出较明显的岩浆水特征,可能有大气降水的参与,但参与程度较弱。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引起的温度降低、挥发分含量的降低可能是导致金矿化的另一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