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06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443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1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31.
前言 由于寻找砂金矿有周期短、成本低、收效快的特点。所以目前找砂金矿的队伍愈来愈多,砂金找矿在整个金矿找矿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物探方法几乎能运用于地质普查勘探工作的全过程,而在砂金矿中的作用和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不单能直接找矿,而且通过确定地质构造及其形态,利用矿体赋存部位与构造的空间联系,也能间接指  相似文献   
932.
化探是地质找矿的一种重要手段、应用于找金也行之有效。由于金的成矿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因此 化探找金除有化探找矿的普遍性之外,还有它特殊性的一面。笔者根据一些资料的分析和实践工作的经验综合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一、依金找金和多元素组合异常  相似文献   
933.
本文根据金的成矿特点及金的“溶蚀沉淀”假说的原理,对建立金的成矿成晕模式的前提提出了见解。在此基础上,第一步提出了高铁质围岩区金的成矿成晕模式的图解。然后又对高铁、高硫质围岩区金的成矿成晕综合模式提出了初步设想。在文中,作者对金矿化探指示元素的选择、金矿化探的改革方向以及如何对金矿床进行评估提出了个人见解。笔者在理论上阐明,并在实践中建议用变价元素代替常规元素;用离子晕代替元素晕开展金矿原生晕化探工作,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34.
本文从误差理论出发,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云南省1980—1984年的流动重力测量料资进行了全面精度评价。得出多期三程测量一测段平均观测中误差为24微伽。同时,对影响三程测量精度的系统误差进行了分析。认为仪器的突然性掉格和非线性掉格是影响三程测量精度的系统误差的主要方面。提出了为提高观测精度在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35.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对白云岩化理论与白云岩储集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并采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该段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主要表现为块状晶粒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及斑状白云岩3种类型;碳同位素为正低值,氧同位素为负值,反映出其成岩过程中伴有早期淡水参与。结合工区构造沉积背景,对比以往经典白云岩化模式,发现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化成因模式具有一定自身特点。通过对Folk “镁笼效应”理论进行延伸,认为栖霞组白云岩化模式在纵向上分为淡水渗流带、混合渗流带、混合潜流带及海水潜流带4个区带,其中混合渗流带和混合潜流带是白云岩发育的主要位置。在混合渗流带中,淡水与海水交替进入,未完全成岩的海洋沉积物质在成岩过程中受到淡水冲洗导致大量镁离子随淡水流入下部地层,而后又有海水携带镁离子进行补给,这为白云石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混合潜流带内不断进入的混合流体携大量镁离子使得该带具有较高Mg/Ca值;而地幔上涌造成的地温升高克服了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有效促进了白云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936.
剥蚀量恢复是古构造演化恢复的基础,对于恢复盆地沉积地层格架,研究盆地隆坳格局迁移、油气分布聚集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最大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塔北地区中-下奥陶统地层油气资源丰富,在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后,抬升剥蚀严重。本文按照“同层多期”的思想识别了对塔北地区油气勘探举足轻重的中-下奥陶统顶面经历剥蚀的5个主要构造期,采用“地震地层综合法”,在精细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计算了其在5个主要构造期的剥蚀量。通过分析剥蚀过程,认为中-下奥陶统顶面从加里东中期到喜山期剥蚀范围依次减小,剥蚀厚度在加里东中期最大剥蚀可达915 m,位于现在的英买1井附近。海西早期剥蚀最大厚度达892 m,位于现今两北地区北部一带;海西晚期最大剥蚀厚度位于现今的齐古1井附近,剥蚀量可达690 m;印支—燕山期最大剥蚀厚度可达546 m,位于现今阿北1井附近;喜山期对中-下奥陶统顶面的影响已经不如前几期,最大剥蚀厚度仅338 m,位于现今的沙雅6井附近。就5期总剥蚀厚度而言,最大可达936 m,位于顺13井附近。油气运聚的总体趋势是在塔北地区北部不断抬升遭受广泛剥蚀的前提下,油气沿着以中-下奥陶统顶面为核心辐射出的立体复杂疏导体系向高部位的塔北隆起运移成藏。油气有利勘探区应在阿克库勒凸起和“两北”地区的古斜坡位置,正如塔北地区满深1井(沙雅县境内)获得高产油气流的勘探实践所印证。  相似文献   
937.
轮南古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一个大型基底卷入型鼻状背斜。卷入背斜构造变形的地层包括下古生界及其以下地层。它的形式演化控制着轮南复式油气聚集区的形成与分布。过轮南古隆起的地震剖面上显示,这里发育上泥盆统东河砂岩底、志留系底和上奥陶统底3个与古隆起形成密切相关的不整合面。上奥陶统底是一个低角度不整合面至平行不整合面,地层间断很小。志留系与下伏地层之间是一个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存在一定规模的地层间断。东河砂岩与下伏地层之间是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是一个较大的地层间断。东河砂岩直接不整合覆盖在下志留统甚至更老地层之上。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中-上志留统缺失)为生长地层;上奥陶统之下的地层是前生长地层;东河砂岩及其上覆的石炭系是生长后地层。根据已有构造分析成果,塔里木盆地中志留世—中泥盆世处于造山后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据此分析,轮南古隆起(背斜)的构造变形起始于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初,持续至早志留世。此后进入风化夷平阶段,古隆起依然存在,但是背斜构造变形已经结束。至东河砂岩沉积时,轮南古隆起基本被夷平,并逐渐被埋于地下。  相似文献   
938.
本文介绍一个低纬度流场和高度场客观分析方法,这个方法主要依靠当时观测资料而无需预备场。我们曾在上海气象局台风研究协作期间试验过高度场的客观分析方法。本文则在这基础上探讨低纬流场和高度场的客观分析方法,并进一步地考虑了船舶、飞机等非常规报的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939.
山西省地震工作会议于1981年2月27日至3月5日在太原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各地市地震局、各专业台站负责人和业务负责人,部分重点县和企业、地方办台站负责人.部分群测点和省局的同志,共90余人.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全国地震局长座谈会和1981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纪要;以调整的精神,总结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的地震工作,安排1981年的工作计划.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回顾检查了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作.大家认为,在八字方针  相似文献   
940.
芬兰科密铬铁矿床是欧洲规模最大的铬铁矿床。对该矿床的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该矿床与古元古代层状超镁铁质杂岩体具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杂岩体内的铬铁矿床具典型的层状堆积特征,矿层延伸稳定。由于Cr/Fe值较低,该矿床矿石品位在世界同类矿床中属偏低水平。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其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2.44 Ga),是由卡累利阿造山作用诱发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并与新太古代基底岩层发生混染作用形成的。科密铬铁矿床属于层状铬铁矿床,其地质特征与中国目前已发现的豆荚状或似层状铬铁矿床存在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