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某大型堆积体边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华锋  朱敏  原先凡  马莉  罗骞  胡鹏 《岩土力学》2013,34(Z1):285-292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水电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堆积体边坡问题,以堆积体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及工程地质、环境条件为基础,结合现场踏勘在地表、平硐中看到的地质现象和钻孔岩芯资料,详细地分析了堆积体边坡的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并恢复出其形成的概化地质模型。结果显示,堆积体边坡整体为崩塌堆积物,但在形成过程中堆积体一区中上部发生了较大方量的局部破坏,导致了堆积体一、二区地貌和内部结构的差异。对堆积体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宏观定性评价和详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堆积体整体趋于稳定,但覆盖层浅、中部存在局部稳定性较差的区域。为保证工程的后期正常运营,在综合考虑工程、环境、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堆积体一区采取压脚的处理方式,二区采取削坡减载加挡土墙的处理方式。分析计算成果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必需的指导和合理的依据,同时也可为类似工程的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洪水资源化是解决喀斯特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有效途径。文章在贵州省喀斯特地区选取40个流域作为研究样区,利用面向对象技术的监督分类型方法,提取典型喀斯特地貌类型;分析流域样区特征,利用系统聚类法,将其划分为6种流域类型,即是:喀斯特低中山型(Ⅰ)、峰丛谷地型(Ⅱ)、混合型(Ⅲ)、峰林盆地(溶原)型(Ⅳ)、峰丛洼地型(Ⅴ)和峰林地貌型(Ⅵ);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地貌空间配置对洪水径流特征的影响,探索地貌空间配置对洪水的分配与承载规律,从流域结构角度研究地貌空间配置对洪水资源化的实现。研究表明:1)洪水径流模数、径流系数及其Cv值曲线呈现“双峰型”分布,且分别在峰丛谷地型流域(Ⅱ)和峰丛洼地型流域(Ⅴ)达极大值;2)不同流域类型实现洪水资源利用总量,从大到小排序为:Ⅴ(6.22×108 m3)>Ⅰ(2.88×108 m3)>Ⅵ(1.49×108 m3)>Ⅱ(1.34×108 m3)>Ⅳ(1.25×108 m3)>Ⅲ(0.55×108 m3);3)除峰丛谷地型(Ⅱ)和混合型(Ⅲ)流域外,所有流域类型的地下洪水资源总量大于地表洪水资源总量。喀斯特流域的洪水资源化,深受喀斯特地表的起伏及其流域侵蚀基准面和溶蚀基准面的控制。  相似文献   
63.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提出了一种矿山微震P波到时拾取方法。首先构建CNNDet模型进行事件监测和到时预拾取;其次引入自注意力机制,融合门控循环单元(GRU)构建CGANet模型,对检测到的事件进行P波到时精确拾取;最后将该方法与长短时窗能量比法、DPick和PpkNet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测试集的事件检测精确率和召回率都达到98%以上,P波到时估计的误差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0.014 s和0.051 s,说明本文方法在精确率、召回率及标准差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上述三种方法。此外,对不同信噪比样本进行测试的结果也证明,本文方法在低信噪比下依然能保持较高的精度。在实际震源定位中,该方法也展现出了更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64.
将沈阳台JCZ-1超宽频带地震计垂直向(UD)传感器LP通道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记录资料通过相应的手段和处理方法,进行固体潮分析研究,得到沈阳台超宽频带地震计2009年度数据不存在明显固体潮特征,与仪器本身及环境因素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5.
利用离散元计算软件PFC2D模拟EPS板减载措施下不同矢跨比(0.4~0.9)拱形明洞的土压力变化状况,从微观角度对减载明洞上方垂直土压力、竖向位移、侧面水平土压力及颗粒间接触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内部土体的土压力变化规律。同时,对最佳矢跨比下的不同槽宽比和边坡坡角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EPS减载下,明洞顶出现“土拱效应”,明洞顶垂直土压力沿水平方向呈“U”形变化,竖向位移呈“V”形减小,明洞侧面水平土压力沿竖向呈斜“S”形变化;在最佳矢跨比0.8下,颗粒间接触呈现接触力最小、配位数最小、孔隙率最大的良好状态。当槽宽比越大时,平均垂直土压力越大,竖向位移差和平均水平土压力越小,颗粒间接触状况越差;当边坡坡角越大时,平均垂直土压力越小,竖向位移差和平均水平土压力越大,颗粒间接触状况越好。研究成果可为沟谷地区高填减载明洞结构选型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沉水植物附植生物膜藻类组成及重金属累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旭  林陶  夏品华  严定波  杨羽  马莉  汤向宸 《湖泊科学》2019,31(5):1268-1278
沉水植物表面常富集水体中有机质、泥沙、菌胶团、藻类、微生物等形成附植生物膜,在湖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草海选取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和光叶眼子菜(Potamogeton lucens L.)3种不同叶形的沉水植物,研究附植生物膜的形貌结构、理化特征、藻类及其重金属镉(Cd)、铅(Pb)累积特征.结果表明:3种沉水植物附植生物膜上共鉴定出藻类6门8纲17目29科65属81种,主要为蓝藻、绿藻和硅藻,不同附植生物膜藻类功能群组成不同,冗余分析表明,水环境因子能解释藻类功能群变化的88.3%;3种沉水植物附植生物膜铁(Fe)、锰(Mn)、总氮(TN)、总磷(TP)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均为:金鱼藻 > 微齿眼子菜 > 光叶眼子菜;附植生物膜中重金属的累积具有选择性,Pb大量累积(11.41~41.31 mg/kg),Cd累积含量较低(0.59~5.76 mg/kg)且与植物相当(0.44~5.56 mg/kg),附植生物膜中Pb累积含量与生物膜中隐藻门、硅藻门藻类生物量、Fe、Mn及TN含量呈显著相关,但Cd累积与生物膜各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附植生物膜在草型湖泊污染物归趋转化中的作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7.
从房地一体化采购项目数字化、标准化、科学化和智能化管理面临的问题着手,结合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登记数据管理实际需求,给出了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登记数据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和实现,并对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登记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和系统特色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8.
离散旅游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回家”的形式,而随着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旅游活动变得愈发便捷,也愈发国际化,这些背井离乡、散居他国的群体回到故乡的旅游体验更为复杂和多样化。这个趋势使得离散研究开始在地理学和旅游学的领域迅速发展,离散群体的旅游行为成为学术界一个新的焦点,也同样逐渐得到旅游市场的重视。文章在对近20年的相关文献和已有实证研究基础上,从离散研究范式的演变入手,梳理了离散旅游的研究进展并归纳其研究视角:地方依恋为内在心理驱动,跨国主义为外在地理特征。结合其他学者研究,从离散旅游活动的空间性和旅游活动的参与者角度对离散旅游进行了界定与分类。重点分析了离散旅游的时空特征、离散群体的旅游体验以及这一细分市场对祖国旅游市场的影响。最后将离散旅游的概念引入中国,指出现有华侨旅游研究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构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研究框架,阐明我国发展华人华侨离散旅游研究的意义和重点。  相似文献   
69.
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明代自公元1369年到1644年的276年间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变化阶段、趋势、等级分布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轻度涝灾、中度涝灾、大涝灾、特大涝灾4级灾害,各占洪灾总次数的33%、40%、21%、6%.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共发生76次,平均每3.6年发生1次.从明代早期到晚期,洪水发生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明代陕南洪灾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在1369~1435年之间,为洪灾贫发阶段;第2阶段在1436~1550年之间,为洪灾多发阶段;第3阶段在1551~1644年之间,为洪灾较少阶段.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地形、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为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
干旱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研究其演变特征及成因有利于提升该类天气的预报准确率。2022年8月13日西北干旱区甘肃省金塔县出现暴雨天气,日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均突破河西走廊国家级气象站历史极值,极端性、局地性特征显著。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和实况观测资料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出现在稳定的南亚高压北侧,对流层中、高层动力强迫较弱,斜压系统主要位于低层,为500 hPa短波槽前的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锋;青藏高原热低压外围的低层水汽持续输送,形成了暴雨区局地性的极端水汽条件和中等强度的层结不稳定;地面冷锋前部,酒泉中东部低层水汽输送的区域差异形成了明显的湿度锋区和干线;造成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中-γ尺度对流系统由干线触发,在冷锋和干线的交叉点处发展为导致极端暴雨的深厚湿对流,干线对流单体发展到深厚湿对流过程具有显著局地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