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三种北极微藻对不同温度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北极微藻对不同环境温度的适应性,对分离自北极王湾地区的三种微藻-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小球藻(Chlorella sp.)和衣藻(Chlamydomonas sp.)在不同温度条件下(0℃、4℃和8℃)的生长曲线和抗氧化酶系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微藻对温度的适应性因种而异:玛氏骨条藻在4℃具有最快生长速率,最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及最低的丙二醛(MDA)含量;小球藻的最快生长速率及酶活均在8℃时,MDA含量最低值出现在0℃;衣藻生长情况相差不大,MDA含量的最低值出现在8℃.抗氧化酶系统变化规律也因藻种及温度而异--在0℃与4℃变化时,玛氏骨条藻抗氧化酶系统的三个指标的差异极显著(P<0.01);在0℃与8℃变化时,玛氏骨条藻与小球藻的SOD活性的差异显著(P<0.05),其余两个指标差异不显著;衣藻在三个温度下的三个指标差异均不显著.总体而言,三种藻对三个温度的适应性均较好:其MDA的含量均较低,三种藻各自具有独特的生理代谢机制来适应不同的温度环境.  相似文献   
22.
人参和西洋参冬季需要覆盖防寒才能安全越冬,覆盖时间和揭膜时间对安全越冬及出苗影响很大,为确定最佳防寒覆盖时间和揭膜时间,2021年11月—2022年6月在吉林省抚松县开展分期覆盖和分期揭膜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时间和揭膜时间对人参和西洋参越冬期地温及出苗影响。结果表明:人参和西洋参出苗率随着覆盖时间推迟而下降。5 cm地温降至0℃时覆盖防寒,人参和西洋参出苗率最高,是最佳覆盖防寒期;5 cm地温降至-12℃以下覆盖西洋参大部或全部冻死;5 cm地温瞬时低至-14℃时人参出苗率仍达75%;5 cm地温在-14~-8℃之间波动,极端最低为-16℃的裸地人参全部被冻死。人参出苗时5~20 cm地温约为8~9℃,西洋参略高于人参。用高绝热纤维被覆盖防寒,揭膜越晚地温越低,出苗越晚,揭膜时间影响出苗进度,与最终出苗率相关不明显;最佳揭膜时间需根据地形具体分析,早春常发生霜冻地块可结合气候预测,通过揭膜时间控制出苗进度避免春季冻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3.
GPS快速静态定位在航测像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GPS定位技术为测绘行业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结合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的具体实测工程,简介GPS快速静态定位技术的方法及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4.
双壳类精子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壳类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核因染色质的浓缩而体积减小,核形状的变化是染色质浓缩时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一般认为顶体由高尔基体形成,线粒体的数量和分布与细胞的机能状态有关,其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经历了从分散到聚集,从多到少,从小到大,内含物逐渐丰富的变化过程。细胞质大部分在精子形成中成为多余的物质而被抛弃。  相似文献   
25.
甲壳质(Chitin)是生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属多糖类衍生物,有如下的结构:它是海洋中甲壳动物壳体的主要成份,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也不溶于碱和稀酸,浓酸可使其逐渐降解。接枝后可使其改性,以扩大其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26.
后天思考     
高岩 《贵州地质》2004,21(4):273-273
由影片《明日后天》推想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融化,从而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可怕的灾难,人们应该增加环境忧息意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27.
观察核因子kB受体激活物配体(RANKL)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钙化的调节作用,以及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对RANKL调节作用的影响.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建立体外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模型,在培养介质中分别加入RANKL及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蛋白上清液,观察细胞钙沉积、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RANKL促进钙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沉积、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的表达,而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能够抑制RANKL的促钙化作用.RANKL可能通过增加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可能通过OPG/RANKL/RANK途径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  相似文献   
28.
Cultural eutrophication caused by nutrient over-enrichment in coastal waters will lead to a cascading set of ecosystem changes and deleterious ecological consequences,such as harmful algal blooms(HABs) and hypoxia.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since the late 1990s,recurrent large-scale HABs(red tides)and an extensive hypoxic zone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coastal waters adjacent to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To retrieve the history of eutrophication and its associated ecosystem changes,a sediment core was collected from the "red-tide zone" adjacent to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The core was dated using the~(210)Pb radioisotope and examined for multiple proxies,including organic carbon(OC),total nitrogen(TN),stable isotopes of C and N,and plant pigments.An apparent up-core increase of OC content was observed after the 1970s,accompanied by a rapid increase of TN.The concurrent enrichment of δ~(13)C and increase of the C/N ratio suggested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derived from marine primary production during this stage.The accumulation of OC after the 1970 s well reflected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red-tide zone and probably the intensification of hypoxia as well.Plant pigments,including chlorophyll a,p-carotene,and diatoxanthin,showed similar patterns of variation to OC throughout the core,which further confirmed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microalgae,particularly diatoms,to the deposited organic matter.Based on the variant profiles of the pigments representative of different microalgal groups,the potential changes of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ince the 1970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9.
青藏高原植被动态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张骁  高岩 《地学前缘》2021,28(4):70-82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地理单元,对周边地区起到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近年来,当地植被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本文基于文献检索分析青藏高原的植被生理、生态特征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响应,并利用荟萃分析定量综述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青藏高原植被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的研究尺度与方法。结果表明:(1)气温、降水、辐射等自然因素和放牧、农耕、筑路等人为活动均对青藏高原植被的碳交换、水分利用效率、元素含量与分布格局、物候、多样性等指标产生显著影响,植被的变化也同时影响着土壤的水热交换、水文过程和理化性质等;(2)在植被退化过程中,由高覆盖度向中覆盖度转变时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的不利影响强于由中覆盖度转为低覆盖度时,高覆盖度地区的植被保护需要引起更多关注;(3)现有研究更多关注单一要素、单一尺度,未来应关注多要素间的相互耦合,通过合作与共享获取数据,开展多尺度对比和尺度效应研究,系统梳理和分析植被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
山东省2000年耕地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总结山东省耕地资源及人口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2000年山东耕地生产能力及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水平,探讨了山东耕地的承载力问题,并提出提高耕地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