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低渗砂岩储层孔喉的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筛析粒度、铸体薄片、图像孔隙、扫描电镜与高压压汞等方法,对苏北盆地沙埝地区E1f3和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地区J2x两类不同低渗储层的孔喉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对其差异性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E1f3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溶孔,J2x储层主要为凝灰质和长石溶孔,前者溶蚀成因的粗大孔隙较多,而后者细小的晶间孔较多。E1f3储层喉道分布为溶蚀成因的粗单峰分布、压实或压实胶结混合成因的细单峰分布、管束状喉道的无峰分布,以及溶蚀成因与压实或压实胶结混合成因组成的双峰分布四类;J2x储层喉道为溶蚀成因的粗单峰分布、管束状喉道的细单峰分布,及管束状喉道与压实或压实胶结成因组成的双峰分布三类,未见溶蚀成因喉道与其他成因喉道组成的双峰分布。两区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均随粒级变细呈减小趋势,平均孔隙半径也总是小于碎屑颗粒半径;在粒度相近的情况下,J2x储层孔隙、喉道半径均小于E1f3储层。E1f3储层较高的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和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使其在压实过程中保存了较大的原始粒间孔隙空间,且为后期溶蚀作用所扩大,牛圈湖地区J2x储层较高的塑性岩屑含量和同沉积期形成的凝灰质,使储层原始孔隙空间在压实过程中大量减少,后期溶蚀作用较弱。杂基对原始孔隙空间的充填程度及其与塑性岩屑共同造成的压实与溶蚀强度的差异,是造成两区目前孔隙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
关于东亚夏季风指数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热带城市景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城市扩大而受影响的景洪气象站室内外气温资料和受城市影响较小的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气象站气温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景洪室内外气温均有升高趋势,其增温强度干季大于雨季;而对室内外气温的影响效应与亚热带的昆明站和温带的北京朝阳站相反,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小于室外气温。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不同地区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数据,并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非开挖导向钻进轨迹的三维模拟与调控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空间解析方法和计算机三维图形技术,科学地模拟非开挖导向钻井时钻头在地下的立体坐标位置、倾角、面向角和运行路线,准确、快捷地调控非开挖导向钻井的钻孔设计轨迹。  相似文献   
94.
95.
2016年汛期气候预测效果评述及主要先兆信号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高辉  袁媛  洪洁莉  王东阡 《气象》2017,43(4):486-494
2016年汛期预测较好把握了"全国气候年景状况总体差,降水偏多,涝重于旱,洪涝灾害比1983年重,但比1998年轻"的总趋势,准确预测了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和严重的汛情,对2016年东部地区季节内雨季进程"华南前汛期开始早,南海夏季风5月第5候爆发,长江中下游入、出梅晚且雨量明显多,及华北雨季开始晚、雨量接近常年到略偏多"的预测与实况也一致。对台风强度强,活跃程度前弱后强的预测与实况基本吻合,对夏季全国大部气温正常到偏高,尤其是我国西北大部气温异常偏高及盛夏江南华南阶段性高温热浪的预测也接近实况。但对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的预测存在较大偏差,未能正确预测华北降水异常偏多和7—8月东北地区明显少雨。2016年汛期预测中重点考虑了冬季超强El Nino事件及其衰减后热带印度洋海温接力作用对夏季风环流的影响,认为夏季尤其是夏季前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异常偏强,位置明显偏西,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弱,这些都直接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明显偏多。  相似文献   
96.
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环流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5—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日降水数据和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年代际变化的角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及环流特征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5—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此时段内持续性暴雨发生频次与夏季持续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一致,均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特征,1989—2003年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频发年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少发、频发年代的环流特征分析发现,1965—1988年高纬度地区气流平直,冷空气不活跃,而低纬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导致南海水汽输送较弱,可降水量偏少,对流运动偏弱;2004—2015年500 h Pa位势高度场上高纬度地区呈西高东低的特征,冷空气输送能力较弱,同时孟加拉湾低槽偏弱,副热带高压虽然偏强但位置偏南,水汽无法远距离输送至长江地区,可降水量也异常偏少;1989—2003年虽然为持续性暴雨频发年代,但其中无持续性暴雨年份与持续性暴雨频发年份的环流配置则完全相反,持续性暴雨频发年鄂霍次克海高压明显偏强,冷空气活跃,低纬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其西北侧的水汽可以源源不断输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可降水量异常偏多,冷暖空气的交汇则使垂直运动旺盛。可见,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年代际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7.
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西南雨季开始早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慧  高辉 《大气科学》2017,41(4):702-712
基于中国气象局西南雨季监测标准和高空间分辨率的台站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西南雨季开始日期的气候特征及和索马里、孟加拉湾越赤道气流的关系,发现西南雨季的气候平均开始时间约为5月第4候,且在2000年前后有从偏晚向偏早转变的趋势。统计诊断分析表明,在东半球低层的几支越赤道气流中,只有索马里和孟加拉湾越赤道气流的强弱会影响到雨季开始早晚和雨量大小,且都对应于急流强雨季早、急流弱雨季晚的特征,但在月尺度上前者的作用更强。急流通道中心经向风和赤道印度洋纬向风对雨季的超前相关及逐日变率合成分析表明,索马里地区经向风速在雨季爆发前十日开始为正的日较差,即十日前经向风持续增强,并在约七日至五日前作用最为显著,从而对西南雨季起到触发作用。在这一触发过程中,索马里急流的超前影响要早于孟加拉湾越赤道气流。受上游越赤道气流影响,赤道印度洋西风和孟加拉湾西南气流也会增强,为西南地区提供充沛的水汽。  相似文献   
98.
支蓉  高辉 《气象》2019,45(7):1019-1027
2018/2019年冬季,东亚冬季风较常年同期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在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乌拉尔山地区为高度场正异常,贝加尔湖 巴尔喀什湖地区为高度场负异常,欧亚中高纬整体以经向型环流为主。冬季冷空气活动较频繁且强度偏强,受其影响,除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及华南地区中东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外,全国其余地区气温偏低。此外,欧亚中高纬环流季节内调整明显,导致我国气温异常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期秋季巴伦支海 喀拉海海冰密集度偏低是造成东亚冬季风偏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
高辉 《地理教学》2009,(2):45-45
正确运用地图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初中地理课程知识点琐碎复杂,而且由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欠缺,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正确引’导他们学会读图、识图、析图。  相似文献   
100.
2006年夏季川渝高温干旱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2006年夏季,我国重庆、四川等地持续高温少雨,遭遇特大伏旱,影响严重。初步分析表明,2006年盛夏川渝的异常高温事件可能是受全球变暖和天气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天气扰动的影响为主。大气环流异常,北方南下冷空气活动偏弱,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偏北以及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少是导致该地区2006年严重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