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土高原西部弃耕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水分调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择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2 a、3 a、4 a、5 a、7 a、9 a、12 a、20 a的弃耕台地和天然台地,调查各弃耕地和天然台地的植物种类、数量、盖度、频度和地上生物量,定期采样分析各样地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结果表明:农田弃耕后植被沿天然植被方向演替,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数量逐渐增加,但在弃耕9 a后开始减少,20 a后接近于天然台地;更耐旱的多年生草本和小灌木种增加;除7~9 a波状变化外,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弃耕初期的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弃耕12 a后和天然台地;12 a和20 a弃耕地0~100 cm土层含水量高于其他弃耕地和天然台地,弃耕初期表层土壤含水量较高,天然台地含水量居中,但其植被对水分利用的时间延长,范围扩大,表明天然台地植被的水分利用率提高,植被群落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32.
砾石直径和补灌量对砂田西瓜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剖面取样分析方法对砂田西瓜4种补灌量(0 mm,23 mm,4 mm 5和68 mm)和三种粒径(2~5 mm,5~20 mm和20~60 mm)砾石覆盖及不覆盖对照的根系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砂田西瓜有一个发达的根系,根系最长可扩展到1.5 m的深度,但83%以上的根系集中在1 m以上的土层,西瓜田覆盖砾石比对照的根系长度密度增加75%以上。砾石直径20~60 mm的覆盖处理,RLD显著高于2~5 mm直径的处理,降雨量较高的2002年,顶部50 cm土层有更多的根系,降雨量少的年份,下部土层的根系明显增多,但整个土层的总根系长度低于降雨较多的年份。2001年补灌45 mm和68 mm处理的根系长度密度明显高于不补灌的处理,但2002年随补灌量的增加,下部土层根系长度密度减少。降雨少的2001年,补灌增加了西瓜根系的长度密度、蒸散量、产量和水分生产率,而降雨多的2002年,补灌后根系长度密度减少,水分生产率降低。不同直径的砾石覆盖,产量没有显著差别,但由于大粒径砾石覆盖增加了土壤蒸发,虽然根系长度密度增加,但水分生产率降低。结果说明,砾石直径、降雨和补灌量对砂田西瓜的根系分布有明显的影响,用5~20 mm粒径砾石覆盖,并保持适度的水胁迫不仅有利于根系的扩展,而且能提高西瓜的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33.
海南岛西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王兮之  郑影华  李森 《中国沙漠》2006,26(3):409-414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的3期TM数据,在GIS和FRAGSTAT景观格局分析软件支持下,定量地分析海南岛西部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7 a来各种土地类型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频率十分频繁。没有发生变化的林地占76.88%、耕地占60.38%、建设用地占52.11%、沙地、水体和草地分别仅占32.64%、28.72%和2.7%。岛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变化显著,景观异质性增强,破碎度降低而连通性增加。近10多年来,岛西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动态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4.
赣州“八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州大地 ,山川锦绣 ,风光旖旎。不少城市、风景名胜区、园林乃至村镇 ,有所谓“八景”、“十景”……因其文化内涵丰富 ,突出了这些景点的特色 ,而为人们所钟爱。很多人以为 ,北宋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是中国八景文化的鼻祖。其实 ,千里赣江第一城赣州才是“八景”文化的发源地 ,大文豪苏东坡就是“八景”的始作俑者。不过 ,潇湘八景四字一句的命名方式形象生动 ,取法自然 ,诗情韵味浓厚 ,为世人普遍喜爱和采用 ,从而推波助澜 ,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八景”文化。据《赣州府志》、《赣县志》记载 ,北宋嘉礻右年间(公元1056—1063年…  相似文献   
35.
黄淮海地区1961~2006年干湿状况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淮海地区的气候出现了降水减少、气温升高的变化趋势,分析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对于合理规划水资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利用干燥度指数对该地区的干湿状况进行了分析,将该地区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和半干旱5个干湿气候区,其中以半干旱区范围最大.不同干湿类型区域间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地势起伏亦对于湿区域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对季节间干湿状况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以夏季最为湿润,而冬春两季最为干燥.对年代间干湿状况变化分析表明,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半干旱区的范围相对较大,80年代半湿润和半湿润半干旱区的范围最大.对逐年干燥度变化趋势的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淮海地区干湿区域间的差异有变得更加显著的趋势,即半干旱区干燥度指数逐渐增大,而半湿润和湿润区的干燥度指数趋向减小.  相似文献   
36.
文章采用2005—2015年我国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对海水养殖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并系统分析海水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水养殖投入和产出水平较合理,但投入资源的优化配置仍有不足;海水养殖面积、海水养殖人员数量和中间物质消耗对海水养殖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投入的鱼苗数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运用DEA和SFA方法测度海水养殖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相关性和差异性,在排序上存在显著一致性;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海水养殖结构、机动渔船比例、海水养殖产值水平和海水养殖规模与海水养殖技术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海产品加工水平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研究海水养殖技术效率对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基于海水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7.
文章回顾了目前风电大直径单桩基础水平受荷静力响应分析的p-y 曲线规范方法,结合现有成果探讨了该方法会高估桩侧初始刚度并低估极限承载力的原因。为解决其不足,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p-y 曲线方法,它不但能较为正确地反映桩侧刚度,还能跟踪桩周土体的平均塑性应变的累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桩基在循环疲劳状态下的规范方法,由于其无法精确反映循环次数和幅值对于桩侧刚度弱化的影响,因此,进一步介绍了基于静力p-y 骨干曲线的滞回曲线构造方法,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些大直径单桩优化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8.
中国耕地土壤相对湿度时空分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全国653个农业气象站1993-2013年耕地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统计方法,分析中国耕地土壤相对湿度时空分异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自1993年以来全国耕地的土壤相对湿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全国耕地的土壤相对湿度普遍大于60%,分布区域自4月中旬开始随夏季风推移不断向北向西扩大,自10月下旬开始向东、南方向缩小。耕地土壤相对湿度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年际尺度上,耕地的土壤相对湿度在夏秋季上升速度最快,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小。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潜在蒸发量、气温普遍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土壤相对湿度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随深度加深而减弱。春、夏、秋季气象因素对旱地土壤相对湿度影响较大,冬季气象因素对水田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9.
李森 《国外铀金地质》1996,13(4):289-296
板状砂岩型铀矿床是美国最大的铀矿资源类型,地下水流的性质和方向一直是该类型矿床最主要的争论点,本文给出了圣胡安盆地上株罗统莫里森组谷段和砂岩段铀成矿期区域地下水域地下水流的定量模拟。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