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30篇
  免费   2521篇
  国内免费   3838篇
测绘学   1796篇
大气科学   1558篇
地球物理   2179篇
地质学   7179篇
海洋学   2045篇
天文学   222篇
综合类   962篇
自然地理   1448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41篇
  2022年   633篇
  2021年   799篇
  2020年   655篇
  2019年   756篇
  2018年   707篇
  2017年   659篇
  2016年   627篇
  2015年   754篇
  2014年   730篇
  2013年   872篇
  2012年   970篇
  2011年   1001篇
  2010年   984篇
  2009年   860篇
  2008年   859篇
  2007年   734篇
  2006年   754篇
  2005年   623篇
  2004年   499篇
  2003年   466篇
  2002年   552篇
  2001年   452篇
  2000年   370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逐步应用到了旅游产业中,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也产泛开展。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功能尺度和空间集聚角度探讨旅游产业集群,实践应用主要从地方旅游业发展战略角度在旅游目的地实施“旅游产业集群战略”和组成合作的“集群组织”;国外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显示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特征,而且一般是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而实践中则强调政府的作用和项目组织者对于推进集群内部企业合作性竞争和创新的重要作用。国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刚刚起步,实践也仅是政府在口头上或书面上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因此,借鉴国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和方法,我国应尽快开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充分发挥政府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72.
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编绘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数据之一。实际工作中,通常是以1∶1万(1∶2.5万)土地更新调查底图为基础,采用放大编绘法或等大编绘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制作的。总的来说,编绘主要是针对图内的点状要素(三角点、埋石点、高程点)、线状要素(河流、道路、境界等)和面状要素(各类用地)3个方面进行的。通过对点状要素的取舍、线状地物的弯曲、相互关系、移位和地物压盖以及面状地物的地类合并与综合等问题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主次分明、清晰易读、关系合理的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相似文献   
973.
王杰  刘珂  李健  宋传华 《地理科学》2007,27(Z1):118-125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并将继续产生长远而巨大的影响,其中气候变化对荒漠化和森林碳功能的影响倍受关注.从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和森林碳功能影响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人手,对近10 a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概括出气候变化对荒漠化和森林碳功能影响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主要分为3类,即统计资料方法、实验观测方法和模型模拟方法,并指出未来开展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和森林碳功能的影响研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应将遥感方法和地面定位监测结合起来,积累连续的监测资料;应用遥感数据研究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应保证遥感数据有足够的时间序列.从而减小数据选择的随机性带来的影响.②在荒漠化面积随气候变化变幅较大的生态脆弱区,除关注荒漠化土地边缘进退发展外,还应格外关注荒漠化程度的转变和景观格局的变化.③应加快中国碳通量观测网络建设,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碳循环(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碳功能)的影响积累连续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74.
本文首先回顾了价值链与全球生产系统的研究进展,结合跨国公司最新发展趋势对全球生产系统特征进行了总结;其次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变,描述了90年代以来上海在全球生产系统分工中的变化,认为出口产品结构的转型并没有真正改变上海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处于低端环节的地位;最后就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差距与优势进行了总结,提出全球化发展的外部力量和地方化响应的内部力量将是上海发展世界城市的两个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75.
王芳  卓莉  冯艳芬 《热带地理》2007,27(3):198-202
利用2003年夏季和冬季两景Landsat ETM图像的热红外波段反演了广州市地表温度(LST)的空间变化,并对冬季和夏季热岛空间分布特征的差异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冬季和夏季热岛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并且空间分布、强度差异很大;夏季热岛集中区主要是建筑物和道路等非渗透表面组成地域以及人口最密集区域,冬季热岛的分布主要与工业区和运输业的分布相伴。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城市能耗布局、下垫面性质、冬夏季生物学和热学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6.
通过对长岛沉积物采样和磁性测试,分析和讨论了长岛黄土沉积物的磁性特征:该剖面磁性矿物的含量并不是很高,且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磁性矿物的粒度主要以细粒为主,亚铁磁性矿物的变化在沉积物磁性变化中占主导地位.通过对沉积物磁性特征和碳酸盐特征的对比发现:该剖面沉积物磁化率和碳酸盐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明显表现出4个阶段的主要变化,对应了暖湿和冷干的气候旋回.根据沉积物的磁化率与古气候环境的内在联系,结合碳酸盐含量变化情况,对该地区风成沉积物的物源变迁及环境演变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77.
978.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超强系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建筑抗震规范要求设计的14栋代表不同抗震特征要求的多高层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详细地评估了框架结构的体系超强能力。分析中采用与抗震规范等效静力地震作用效应分布模式相同的单调递增侧向荷载,以二维平面框架为分析对象。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分区对超强系数的影响较大;有填充墙框架比无填充墙框架的超强能力明显要大;内框架的超强能力比外框架的超强能力大;超强系数随框架楼层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79.
Non‐linear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problems have raised considerable research efforts since decades, in which the Bouc–Wen model is generally utilized to simulate non‐linear structural constitutive characteristic.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 a promising data processing method, is studied for versatile‐typed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First, a model selection strategy is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unknown power parameter of the Bouc–Wen model. Meanwhile, optimum SVR parameters are selected automatically, instead of tuning manually. Consequently, the non‐linear structural equation is rewritten in linear form, and is solved by the SVR technique. A five‐floor versatile‐type structure is studied to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which both power parameter known and unknown cases are investigated.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80.
A mooring of three conical time-series sediment traps was deployed at two sites in the western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for 9 months. Total mass fluxes and activities of 210Pb and 230Th were determined for the settling particles to elucidate their scavenging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Sediment samples also were analyzed for 210Pb activities. Total mass fluxes, 210Pb fluxes and 230Th fluxes showed large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their weighted mean fluxes tended to increase with depth, with an especially large increase near-bottom. The ratios of the observed 210Pb fluxes to the 210Pb deficiency fluxes in the upper traps at the two sites were only 0.02 and 0.12, and were attributable to advective export of 210Pb from the surface waters. Those ratios in the near-bottom traps ranged between 1.22 and 2.63. This suggests that these high ratios are due to effective particle scavenging, large lateral 210Pb import and input of resuspended particles that have not becom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ediments. The mean total 230Th fluxes at the near-bottom traps were 4.2–6.7 times higher than that expected from production in the overlying water column. The 210Pb activities in the surficial sediments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near-bottom traps. The 210Pb accumulation rates estimated from the excess 210Pb inventory in the sediment column were 40–70% higher than the mean 210Pb fluxes at the near-bottom traps. The ratios of the 210Pb accumulation rates to the 210Pb deficiency fluxes at the near-bottom traps ranged between 2.0 and 3.7. The high fluxes of particulate 210Pb and 230Th at the near-bottom traps reflected a combination of enhanced scavenging of dissolved nuclides and the lateral redistribu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by downslope and alongshore transports. However, it was not possible to discriminate among the various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high nuclide flux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