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49篇
  免费   2479篇
  国内免费   3415篇
测绘学   1161篇
大气科学   2398篇
地球物理   3205篇
地质学   6467篇
海洋学   1827篇
天文学   497篇
综合类   1351篇
自然地理   1537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602篇
  2021年   693篇
  2020年   536篇
  2019年   685篇
  2018年   716篇
  2017年   705篇
  2016年   788篇
  2015年   705篇
  2014年   824篇
  2013年   801篇
  2012年   838篇
  2011年   876篇
  2010年   908篇
  2009年   862篇
  2008年   811篇
  2007年   732篇
  2006年   588篇
  2005年   531篇
  2004年   417篇
  2003年   383篇
  2002年   386篇
  2001年   415篇
  2000年   360篇
  1999年   472篇
  1998年   376篇
  1997年   336篇
  1996年   309篇
  1995年   259篇
  1994年   252篇
  1993年   254篇
  1992年   193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8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用补偿校正系数法校正X荧光光谱分析中基体效应的影响,对岩石中七个主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92.
大同—阳高Ms5.8级地震前S波分裂异常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北京白家疃台数字地震记录资料探讨了1989年10月19日大同一阳高Ms5.8级地震S波分裂异常变化,所用方法为极化矢量转向法,即偏振分析法。初步结果表明,这次地震前(约从1988年9月开始)曾出现过S波分裂异常。震前快S波偏振优势取向为北东向,符合华北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的特征。由此得到,在北京与大同之间,地壳中直立平行排列裂隙取向亦为这一方向。本文结果说明,利用近震(200km左右)数字化记录可发现较大地震前S波分裂异常现象,增大了把S波分裂法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行性。最后,对比了近震与S波窗口内S波偏振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993.
裂陷盆地中洼槽的演化规律对烃灶的分布及生烃能力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歧口凹陷在古近纪经历了两期两向的裂陷活动,洼槽结构较为复杂,裂陷Ⅰ幕,在NW-SE向伸展作用下,形成了多个NE-NNE向洼槽;至裂陷Ⅱ幕,受N-S向伸展作用,NE-NNE向断层活动性逐渐减弱,NE-NNE向洼槽开始萎缩。本文基于控洼断层的空间组合样式及传播方式、洼槽内层序界面的接触关系,建立洼槽演化的3种模式;结合典型地震剖面、地层厚度图、控洼断层断距—距离曲线等相关证据,识别出歧口凹陷洼槽的演化规律。其中,歧南洼槽属于“生长连接型洼槽演化模式”,板桥洼槽属于“固定长度型洼槽演化模式”,而歧北洼槽属于“侧列叠覆型洼槽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94.
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每年以05%的速度递减。森林的过量采伐导致区域气候变化,进尔引起粮食产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5.
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的决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提出了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的决策方法,该决策方法以结构初始造价分析和地震损失分析为基础。建立了结构初始造价与设计烈度的关系,并提出了地震损失的估计方法。使用该决策方法导出了最佳设计烈度和重现周期的解析表达式,从而得出了对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6.
石盐晶体生长过程中捕获流体包裹体,利用冷冻测温法得到的均一温度信息与古水温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在部分地区,利用包裹体最大均一温度评价古气候时,温度数据与孢粉学反映的气候特征存在冲突,不同晶形的石盐沉积特征,及其晶体条纹内包裹体温度代表的地质含义需进一步探讨。笔者在分析经典测温数据的基础上,观察常温蒸发实验中漏斗晶和人字晶的形成及生长过程,分析了不同温度段均一温度与气温、水温之间的关系。结合现代气象记录数据,分析了最大均一温度评价气候时存在的局限性。研究认为:漏斗晶晶核形成与卤水表面,包裹体温度受温度和气压共同影响,漏斗晶在卤水底部绕核生长,漏斗晶外围包裹体温度对应水底温度,沉入水下后漏斗晶生长缓慢,包裹体最大温度可能代表年度最高温度,以此为指标评价气候得出的结论过于炎热;人字晶是多个漏斗晶之间的桥接部分,大部分形成于卤水蒸发将近结束之时,人字形条纹内包裹体温度受气温和地表温度共同影响,地表温度远大于气温是造成包裹体最高温度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7.
鄂尔多斯早古生代古构造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首先用人工合成记录结合11口井的VSP资料,对鄂尔多斯下古生界进行层位标定。在此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全区下古生界371条共长15 683 km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地层解释,这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以此为基础,把鄂尔多斯下古生界划分为5个地层单位,即寒武系中下部、寒武系中上部及冶里组和亮甲山组、马家沟群下部、马家沟群上部、平凉组和背锅山组,并作出了它们的等厚图。从这些等厚图可以看出:前4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三凹”,即西缘凹陷、南缘凹陷和东缘凹陷(或东部凹陷)呈“U”形从西南东三面包围着一个中部隆起。最后一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二凹”,即西缘凹陷和南缘凹陷呈“L”形镶嵌在一个巨大的鄂尔多斯隆起的西缘和南缘。到奥陶纪末,鄂尔多斯全区以及整个华北地台均变为隆起区,从而结束了鄂尔多斯隆起和凹陷并存的历史。  相似文献   
998.
在发现类星体的方法中,最有效的4 种方法是:颜色方法,无缝光谱方法,射电方法和X射线方法。覆盖的波段为:射电波段,光学波段和X 射线波段。我们将4 种方法联合在一起,应用于4 个UKSchmidt 天区。其目的是尽量减少选择效应,建立更完备的类星体巡天样本。本工作从1002 天区入手。已完成了X 射线选和部分光学选的分光观测工作。发现了一颗B= 15 .0 的亮类星体和一个Seyfert 对,其强X 射线辐射,是迄今首次观测到的。  相似文献   
999.
利用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深部构造的人工地震波记录资料,进行了相对速度幅值、速度反应谱和加速度反应谱衰减特征分析,同时利用历史地震资料经转换方法给出的地震动衰减规律进行对比,反映出由人工地震记录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与由历史资料转换确定的地震动衰减特征是有差异的,在不同地质条件的局部地区,这一差异更为明显。这些结果可为缺乏强震记录的地区的地震动估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提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地震显著平静阈值估算方法,用于中国大陆及川滇、新疆和华北地区中强震活动分析,在不同区域得到不同起始震级的显著平静阈值范围。结果显示:(1)中国大陆7级、6级和5级地震显著平静的阈值范围分别为3.9—6.2年、7.9—9.6个月和62—70天;(2)川滇地区6级和5级地震显著平静的阈值范围分别为2.1—2.9年和7.0—8.5个月;(3)新疆地区6级和5级地震显著平静的阈值范围分别为2.6—4.0年和8.5—10.5个月;(4)华北地区6级和5级地震显著平静的阈值范围分别为11.7—23.4年和5.2—7.7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