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481篇
  免费   28283篇
  国内免费   53840篇
测绘学   13126篇
大气科学   26022篇
地球物理   21126篇
地质学   62817篇
海洋学   23687篇
天文学   1554篇
综合类   8392篇
自然地理   10880篇
  2024年   580篇
  2023年   1522篇
  2022年   3952篇
  2021年   4902篇
  2020年   4812篇
  2019年   7987篇
  2018年   7555篇
  2017年   7130篇
  2016年   7253篇
  2015年   7569篇
  2014年   7000篇
  2013年   8433篇
  2012年   8806篇
  2011年   8755篇
  2010年   8804篇
  2009年   7824篇
  2008年   7304篇
  2007年   7184篇
  2006年   6578篇
  2005年   5705篇
  2004年   5097篇
  2003年   4129篇
  2002年   4085篇
  2001年   3644篇
  2000年   3065篇
  1999年   2246篇
  1998年   1913篇
  1997年   1944篇
  1996年   1501篇
  1995年   1413篇
  1994年   1268篇
  1993年   1209篇
  1992年   1055篇
  1991年   778篇
  1990年   744篇
  1989年   608篇
  1988年   523篇
  1987年   414篇
  1986年   337篇
  1985年   265篇
  1984年   297篇
  1983年   167篇
  1982年   220篇
  1981年   151篇
  1980年   112篇
  1979年   137篇
  1978年   49篇
  1977年   47篇
  1971年   56篇
  1954年   4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利用 1 998年“大洋一号”调查船 DY95 - 8航次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西两小区用多管取样器采集的沉积物样品 ,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东、西两小区共有 1 6个类群的小型底栖动物 ,其中线虫类占居显著优势 ,在东、西两小区各占总栖息密度的 71 %和 6 4 %,其次为猛水蚤类和蜱螨类。 (2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 3 2 .47ind/1 0 cm2 和 1 8.0 5 ind/1 0 cm2 ,东小区高于西小区。小区各站位间的栖息密度平面分布差异显著。 (3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明显 ,由表层向底层 ,栖息密度逐渐降低。 (4)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与底质沉积物、结核覆盖率和底层流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底质较硬、结核覆盖率较高以及底层流较强都不利于小型底栖动物的栖息。  相似文献   
952.
海洋旅游研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平  盛红 《海岸工程》2001,20(1):58-63
海洋旅游在我国发展迅猛 ,但对海洋旅游的研究明显滞后。就海洋旅游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特点、开发类型及开发原则等基础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粗浅的认识 ,以求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 ,进行更加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53.
相空间反演方法在表层水温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相空间理论及方法对渤、黄、东海共4个站位近十几年的旬平均SST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水温具有混饨特性,其吸引子关联维数平均约为1.23、嵌入相空间维数为6(渤、黄海)和7(东海178号站位)、二阶Renyi熵平均约为3.7×10-4(1/d)及平均可预报时间尺度平均为27个点;基于以上分析结果运用相空间反演方法建立了旬平均SST的反演模型,并且在试预报的前5旬的最大相对误差约为4.2%。  相似文献   
954.
High-resolutionsub-bottomprofilerhasrevededsedimentalstrataandentironmentsintheeuttmp.ofthel3ohaiSeasincetheltatePleistocene.Atccordingtothecharactersofacauseicreflectionandseismictstrattlgmphicprinci-ple,someclt.ificationoftypicalacousticreflectionisnzadeouttndwiUbefavourableforinterpretationandrecognbationofaoousticprofilesinthisarea  相似文献   
955.
现代水下技术在我国水运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本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水下工程技术随着各国科学水平的提高而得以迅速发展。本文从水下工程技术的专业范畴及特征着手,分析了现代水下技术在水运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介绍了国外现代水下技术的基本进展及趋势;评价了国内水下工程技术及装备水平,同时展示了我院近十年来在现代水下技术与装备和开发、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与实力;最后分析了国内水运工程建设发展对水下技术的挑战,以及发展我国现代水下技术装备开发研究所面  相似文献   
956.
最近十几年来,海水物理化学中关于海水的化学热力学研究已较广泛地开展,并已有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报导。但是,关于海水中化学动力学的研究,至今却基本上仍属空白。然而这正是海洋中许多化学过程(特别像海水化学资源开发、海洋污染和防治等实践性比较强的领域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是我们从事这一方面研究工作的第一篇报导,讨论的内容是海洋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无机离子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957.
本文引入变性水团概念,用聚类分析确定黄、东海浅海海域变性水团的边界及其变化。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聚类,确定了水团的个数、边界及混合区。 由聚类方法所得结果看出,在该海区中有八个变性水团。根据温、盐相对指标,将这些水团分为九种不同的特征。也可以把这些水团划分为三种盐度类型。在温—盐点聚图上,不同变性水团的温盐点,分布于一条曲线附近,它体现出逐级变性的特点。各变性水团的变化范围都很大,这说明该海区中水团变性强烈。在暖季中的增温降盐和冷季中的降温增盐,可认为是整个黄海和东海水体变性的特征。所有季节性水团都经历一个形成与消亡的过程。 文中讨论了变性水团和海洋环境的相互关系。水团变性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通过变性水团的分析,作者认为,在该海区水团的变性中,热力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变性水团界线的舌状分布与流向之间的关系是很明显的,可作为分析环流的旁证。最后描述了变性水团和底层中心渔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8.
The model QQC_(2-2) plankton net closing gear is a device designed to control the stratifiedsampling of the plankton net by means of a messenger. The device in its fie1d use has met with98% success in 766 times of strtified sampling of plankton at 157 stations during separatesurveys of Fujian coast zone,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 central sec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相似文献   
959.
960.
用KCl、肾上腺素(EPI)、去甲肾上腺素(NE)、L—DOPA和GABA(γ-氨基丁酸)进行了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 L )幼虫变态诱导实验。结果表明,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DDOPA对硬壳蛤幼虫的变态均有诱导作用,而GABA的诱导作用不显著。KCl的最佳诱导浓度随处理时间不同而有所不同。处理时间为1~24,48,72h时KCl的最佳诱导浓度分别为33.56,20.13~26.85,13.42mmol/L。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诱导作用与浓度和处理时间均有关。肾上腺素的最佳处理浓度为100μmol/L,最佳处理时间均为8h,此时幼虫变态率提高最大,为36.97个百分点。当去甲肾上腺素的诱导浓度为100μmol/L,处理时间为8~16h时,幼虫变态率提高也较大,均大于18个百分点,死亡率增加,但均低于30个百分点,当去甲肾上腺素诱导浓度为500μmol/L时,虽然在8~16h的处理时间范围内,幼虫变态提高率也较大,均大于18个百分点,但当处理时间超过8h,在16~48h范围内,幼虫死亡率提高明显增大,均大于50个百分点。L-DOPA的适宜诱导浓度为10~50μmol/L,适宜处理时间为8~24h,此时幼虫变态率均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最高可提高79.43个百分点。GABA的诱导作用较弱,最佳诱导浓度随处理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处理时间为24h和48h时,最佳诱导浓度为0.1μmol/L;处理时间为0.5~16h时,最佳诱导浓度为100μ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