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6篇
  免费   526篇
  国内免费   858篇
测绘学   455篇
大气科学   482篇
地球物理   450篇
地质学   1381篇
海洋学   534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仪器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产勘查技术无论仪器设备,还是方法、软件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深部矿产勘查需求."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设立了"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以提高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深度、精度、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为目标,研发高精度重磁探测技术、电法及电磁探测技术、地震探测、钻探和井中探测技术和装备.经过4年的攻关研究,突破了高精度微重力传感器、铯光泵磁场传感器、宽带感应式电磁传感器等1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和升级了地面高精度数字重力仪、质子磁力仪、大功率伪随机广域电磁探测系统、分布式多参数电磁探测系统等18套勘探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创新和完善了20余项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研发和完善了2套适合金属矿数据处理及解释的大型软件系统,和8套其他专用软件系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水平.本文旨在介绍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首先回顾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再重点介绍"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最后对发展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提出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2.
近年来太湖局部区域水体富营养化仍有加剧趋势,这可能与底栖动物生物扰动促进沉积物营养盐释放有关.耐污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与常被用于生态修复的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均为太湖底栖动物优势种类,本文设计了双因素4组处理(对照组、河蚬组、霍甫水丝蚓组和混合组(霍甫水丝蚓和河蚬))的室外受控实验,研究在太湖2种种群分布交错区,河蚬能否对霍甫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产生抑制效应.结果表明:霍甫水丝蚓扰动能显著增加水体总氮、总磷浓度,同时促进浮游植物生长;河蚬通过滤食和生物沉降作用显著降低水体总氮、总磷和悬浮物浓度,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从而促进了底栖藻类的生长;河蚬对霍甫水丝蚓生物扰动效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呼伦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渔业资源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根据2014-2015年在呼伦湖进行的鱼类资源拖网调查,结合历年渔业捕捞资料,分析该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渔业资源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获鱼类21种,隶属4目6科21属,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占总数的81.0%;群落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鲤(Cyprinus carpio)、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鱼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偏低.东部、西部湖区间的鱼类群落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西部湖区的鱼类物种数量较少,但大中型鱼类比例及生物多样性较高.与历史资料相比,呼伦湖鱼类的物种数量下降,优势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鱼类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而捕捞强度过大、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及气候水文条件变化是导致呼伦湖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4.
于2010年5月—2011年2月,对南京市5座中型湖泊型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每季度一次的调查采样,同时测定总氮、总磷、透明度等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等生物因子.共鉴定到浮游动物17科28属,优势种为盔形溞(Daphnia galeata)、象鼻溞(Bosmina spp.)、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多肢轮虫(Trichocerca spp.)、异尾轮虫(Polyarthra spp.)等.5座水库浮游动物年均密度变化范围为72~1401 ind./L,其中河王水库密度显著大于其他水库,而4个季节间浮游动物密度无显著差异.5座水库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02~339μg/L,季节间、水库间浮游动物生物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5座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主要为营养盐、水温、透明度和浮游植物密度.  相似文献   
995.
长江中下游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夏季鸟类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湖泊湿地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湖泊湿地鸟类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监测生物,湖泊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湿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7-8月,采用样线法对长江中下游安庆沿江7个湖泊湿地的夏季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湖泊湿地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共记录到安庆沿江湖泊湿地鸟类14目35科82种,其中留鸟27种(占32.9%),夏候鸟37种(占45.1%);水鸟28种(占34.6%);肉食性、食虫和杂食性鸟类占多数,分别占30.5%、30.5%和23.2%;须浮鸥、夜鹭、丝光椋鸟、黑脸噪鹛、树麻雀、家燕等6种鸟类为优势种.物种数以黄大湖最高(50种),白荡湖和破罡湖最低(各28种);Shannon-Wiener指数以黄大湖最高(2.123),白荡湖最低(1.918);均匀度指数以龙感湖最高(0.865),菜子湖最低(0.739).进一步分析显示,鸟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鸟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与干扰强度呈显著负相关.采取退田还湖、恢复湿地等途径增加湿地面积、生境类型和植被资源对于保护湖泊湿地的鸟类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基于Van Allen Probes近三年的EMFISIS仪器波动观测数据,对内磁层下频带哨声模合声波幅度的全球分布特性对地磁活动水平的依赖性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着重研究下频带合声波平均场强幅度随磁壳值L、磁地方时、地磁纬度的分布特征及不同强度区间的合声波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下频带合声波的波动强度与地磁活动密切正相关,处于强磁扰期间的合声波具有更大的振幅,其发生率与地磁活动强度具有同样的正相关特性.下频带合声波主要发生于午夜至下午的磁地方时区间,其余的磁地方时时段下频带合声波较弱.赤道面附近的下频带合声波主要分布在夜侧至黎明这一时段内,随着磁纬度的增加逐步向日侧扩展.下频带合声波在午夜侧(21-03 MLT)主要出现在15°的磁纬范围内,在晨侧(03-09 MLT)可以到达15°磁纬甚至更高纬度.下频带合声波主要发生于L=~4.5的附近区域.随着地磁活动的增加,下频带合声波所覆盖的L-shell空间区域增大,趋势为向高、低L值区域同时扩展.建立的下频带哨声合声波的全球分布模型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该重要磁层波动对辐射带电子的波粒作用散射效应和对辐射带动力学过程的定量贡献.  相似文献   
997.
基于水声学方法的太湖鱼类空间分布和资源量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BioSonics DT-X科学回声探测仪(208 kHz)在太湖2011年开捕前的8月对东部和北部湖区的鱼类进行了走航式水声学调查,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模型对调查湖区的鱼类大小组成、空间分布和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调查湖区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目标鱼类对声波的反射能力)为-51.85±0.02 dB,平均体长在6 cm左右,体长范围为2.35~89.33 cm,不同区域间的鱼类目标强度差异性显著,表明不同区域间鱼类大小存在差异,其中鱼类的最小平均目标强度(-53.94±0.10 dB)出现在洞庭东西山之间,最大平均目标强度(-50.27±0.14 dB)出现在光福湾.调查湖区的鱼类密度在0.43~3.90 ind./m3之间,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调查湖区进行建模得到鱼类密度均值为2.27±0.57 ind./m3,不同区域间鱼类密度差异性显著,鱼类密度在敞水区较高.基于建模的栅格化数据评估调查湖区鱼类资源量约为5.3×109ind.,其中目标强度在-45 dB(体长约13 cm)以下的鱼类占98.49%.本文对水声学方法在大型浅水湖泊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水声学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鱼类资源调查方法在较大空间尺度上的局限性,但在调查时易受风浪、水生植物、船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解海南近岸砗磲资源动态变化,于蜈支洲岛周边海域选取5个代表性站位,自2017-2020年采用断面调查的方法,开展了砗磲资源评估、种群数量变化以及其环境相关性分析等,结果显示:(1)各站位砗磲密度为0-30.00×10-2 ind./m2,且主要分布于3 m水深,在该水深区域,站位3和站位11砗磲密度最高,站位4次之,站位9和站位13最低,统计学分析表明砗磲密度与站位呈显著相关性(P<0.05)。(2)2017年,蜈支洲岛海域四种规格砗磲(壳长<5 cm、5-10 cm、10-15 cm和≥ 15 cm)均有分布,2018-2020年,未发现壳长≥ 15 cm的大规格个体。(3)尽管温度及各水质因子均与砗磲密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水体硝酸盐NO3-浓度与砗磲密度相关系数最高(0.29)。(4)砗磲主要分布于活珊瑚底质(66.67%),其次为礁石(24.24%),砂石底质最低(9.09%)。(5)砗磲外套膜RGB颜色参数值与周边底质颜色存在相关性,空间上,站位3的砗磲外套膜RGB颜色参数值与周边底质颜色相关性高于站位11;时间上,2020年砗磲外套膜颜色与周边底质B值相关系数R高于2017年(0.899 vs.0.712)。研究首次开展了海南岛近岸海域砗磲资源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其结果可为砗磲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99.
表层底泥翻耕对太湖藻源性湖泛的预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表层底泥已被证实是引发或诱发太湖湖泛发生的主要因素,但能否通过像控制湖泊内源污染的翻耕方式对湖泛形成预控,则有待与过程有关的实验研究.模拟研究太湖易发湖泛区底泥翻耕对藻源性湖泛的控制作用,跟踪监测不同翻耕深度和翻耕后时长,对照和处理组上覆水的视觉、嗅觉、营养盐和挥发性硫化物浓度,以及表层底泥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未翻耕的对照组在模拟实验中发生了湖泛,翻耕10 cm和翻耕20 cm差异不大,但翻耕后时长对湖泛发生影响较大.刚翻耕后(1 d)即进行藻源性湖泛模拟的处理组发生了湖泛,但在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均低于对照组;翻耕180 d和540 d的处理组,10 cm和20 cm翻耕深度均未发生湖泛.合理选择翻耕的施工时间,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湖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0.
杨鹏  李振春  谷丙洛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11):4447-4467
基于Tsvankin提出的精确频散关系,利用近似展开的方法,推导出解耦合的TTI介质纯qP波近似方程,并将方程中的偏微分算子分解成一个laplace算子和一个标量算子,用于代表qP波的精确传播方向,构建时间域二阶纯qP波方程.此推导过程无需设置横波速度为零,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qP波的运动学特征.这个方程相比于求解波数域二阶解耦qP波方程,计算效率高,存储需求小;相比于基于Alkhalifah频散关系推导的时间域二阶纯qP波方程,假象干扰压制好,数值误差小,更具一般性.但此方法求解波矢量时采用波场梯度一阶渐近近似,会造成垂直于对称轴方向的波场振幅不准确.为了较正振幅,将椭圆分解方法应用于此方程中,构建纯qP波椭圆分解方程,使得振幅更加均衡,并与Xu等提出的方程比较分析,应用本文构建的纯qP波椭圆分解方程得到的波场振幅值更加准确.本文首先选取了均匀TI介质模型进行了qP波正演模拟,并抽取波场单道波形进行振幅分析,验证了本文构建的纯qP波方程和纯qP波椭圆分解方程的正确性及有效性;然后选取BP TTI模型进行了qP波正演模拟,将其qP波正演结果和均匀TI介质模型振幅分析结果相结合,突出了本文构建的纯qP波椭圆分解方程的优势及适应性;最后选取逆冲模型和BPTTI模型,应用本文构建的纯qP波椭圆分解方程对其进行逆时偏移成像,验证了本文构建的纯qP波椭圆分解方程在逆时偏移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