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河北坝上高原土壤风蚀物垂直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哈斯 《中国沙漠》1997,17(1):9-14
根据河北坝上高原农田土壤风蚀物的观测与采样分析结果,风蚀物含量随高度的增加,在0~20 cm高度内以指数函数规律递减,反映了以跃移质为主的风沙流结构;在20~100 cm高度内以幂函数规律递减,反映的是悬移质为主的风沙流结构。在风蚀物粒度组成中,随高度增加,砂级颗粒含量减少而粉砂及粘土含量增多;随风速与输沙率的增加,砂级颗粒含量增多而粉砂及粘土含量减少。对风蚀物各粒级含量与高度的相关分析表明:易以迁移形式运动的粒径0.25~0.1 mm土粒百分量以幂函数形式向上递减;沉降速度较低的粒径<0.1 mm土粒百分含量成幂函数形式向上递增。此外,风蚀物平均粒径随高度变细且在50 cm处细于0.1 mm,因此,土壤颗粒成为悬移物质而上升到50 cm以上高度时可能搬运到较远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地震应急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3大体系之一,鉴于地震预报尚不过关,在没有作出临震预报而地震突然发生时,为在灾区进行有效的救援而采取的紧急行动.通信、计算机等新技术是地震应急指挥和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无线局域网利用了无线多址信道的一种有效方法来支持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本文根据新疆地震局地震应急现场工作情况,阐述无线局域网在地震应急现场中的应用,讨论了地震应急现场所适应的几种无线局域网的组网模式.  相似文献   
13.
黄德全  董玉祥  哈斯  倪少春  马骏 《地理研究》2011,30(12):2229-2238
采用RTKGPS测量技术与方法,2006~2008年连续三年共9次对我国海岸沙丘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翡翠岛的一个典型海岸横向沙脊进行了三个横剖面的高精度观测。海岸横向沙脊高程、断面及其典型位置的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海岸横向沙脊脊顶和背风坡坡脚夏秋季东移、冬春季节西移,脊顶总体向西移动,年均最大移距1.8...  相似文献   
14.
中全新世以来查干淖尔古湖面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美萍  哈斯 《中国沙漠》2015,(2):306-312
内陆湖泊水位变化是对区域气候和水文变化的一种响应,古湖岸堤是过去湖泊水位变化的最直接证据。野外考察发现内蒙古高原查干淖尔湖周围存在海拔为1 026、1 023m和1 018m的3级古湖岸堤。根据光释光定年,其形成年代分别是6.83±0.37、4.26±0.29ka BP和2.42±0.15ka BP。利用DEM模型恢复得到的对应时期古湖面积分别是270、230km2和120km2。在6.83~4.26ka BP时段,查干淖尔古湖高湖面稳定在1 023~1 026m,比现代湖面约高7m,该时段气候相对湿润,4.26ka BP以来湖面持续下降,与区域性甚至全球性气候变化有着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格状沙丘粒度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哈斯 《地理研究》1998,17(2):178-184
腾格里沙漠南缘格状沙丘表面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粒径与分选参数在沙丘断面具有规律变化是形态-气流相互作用的结果.文中根据沙丘形态和气流状况,对格状沙丘成因及类型归属等问题作了探讨.认为格状沙丘发育在双向低风能环境,其中主梁为主风(西北风)作用下形成的横向沙丘,副梁则发育在主梁基础上并受制于主风和次主风(东北风)交替作用,在形态,沉积和动力学方面具有纵向要素特征.因此,该区格状沙丘属纵向要素叠置于横向沙丘之上的一种复杂型沙丘.  相似文献   
16.
Professor Pawlak introduced rough set theory, which is a method to represent, learn and induce in-complete data and uncertainty knowledge, in 1982[1].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et theory, the strict axiom condition is broadened in rough set theory, which in-cluded vagueness concept and extended logic of set theory. It has been used successfully to deal with vagueness and uncertainty fields, for example machine learning, knowledge acquirement, decision analysis,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data mi…  相似文献   
17.
沙障在固定流沙、促进植被恢复和改良土壤等生态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毛乌素沙地设置沙柳(Salix psammophila)沙障6、8、10、11、12年的沙丘迎风坡(裸露沙丘地作为对照)开展了植被调查和土壤养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设障8年后的沙丘迎风坡0—30 cm深度内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显著(P<0.05)高于流动沙丘,且设障10—11年沙丘迎风坡植被盖度、0—80 cm深度内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达到最大,但全磷和全钾含量无明显的变化,所有样地间和3个深度层间的全磷、全钾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植被总盖度、0—80 cm深度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全氮含量相互之间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而且土壤pH值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线性降低。沙柳沙障固沙地的植被盖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相互之间存在趋同性,且布设10年的沙障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成效达到最大,之后表现出下降趋势。据此建议活体沙柳沙障在维持其固沙功效的前提下以10年为限需进行平茬处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南缘气象水文数据的监测、多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分析以及实地考察,探讨区域风水交互特征及其对抛物线形沙丘形成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970年到2014年,研究区水沙作用方式逐渐由水沙平衡交互转变为流水侵蚀主导,期间叭尔洞沟发生多次高输沙量的洪水,河流大幅度改道,流水对上风向西岸横向沙丘的切割作用使得一部分残余沙丘留在东岸,成为沿岸抛物线形沙丘的初始沙源。在西北风作用下,河床内积累的沙物质通过东岸的输沙沟槽为沿岸抛物线形沙丘提供外来沙源。1970-2014年该区域合成输沙势持续下降,河床积累沙物质逐渐减少,在流水侵蚀主导阶段,洪水对河床沙丘的搬运以及降雨对河道沿岸阶地的坡面侵蚀使得河流对西岸沙丘的截沙作用增强,流水逐渐阻断外来沙源供给,为东岸首先发育新月形沙丘创造条件。随着风沙作用减弱,降水增加,新月形沙丘在植被"翼角固定"的转换机制下逐渐演变为抛物线形沙丘。库布齐沙漠南缘的风水交互作用对叭尔洞沟沿岸抛物线形沙丘形成发育产生较大影响,是区域风沙地貌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毛乌素沙地南缘人工植被区生物结皮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防沙治沙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之后,有植物定植的沙丘表面广泛发育了生物结皮。揭示不同类型人工植被与生物结皮发育特征之间的关系对受损荒漠系统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区不同类型人工植被区(羊柴Hedysarum mongdicum、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沙柳Salix psammophila+羊柴、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和沙地柏Sabina vulgaris)生物结皮厚度、抗剪强度、总盖度及分盖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人工植被区生物结皮发育特征表现出较大差异,小叶杨样地生物结皮厚度、抗剪强度和总盖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人工植被区(P<0.05),羊柴、沙柳+羊柴样地生物结皮的盖度较低。分盖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小叶杨样地生物结皮以藓类结皮为主,其余样地则以藻类结皮为主。生物结皮盖度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减少,随表层(0~5cm)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小叶杨的建植有利于生物结皮的扩殖,沙柳行带间栽植羊柴则不利于生物结皮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沙质草原灌丛沙堆研究综述   总被引:35,自引:8,他引:27  
岳兴玲  哈斯  庄燕美  张军 《中国沙漠》2005,25(5):738-743
灌丛沙堆是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荒漠地区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拦而堆积形成的一种地貌形态。普遍的研究表明灌丛沙堆是伴随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是土壤风蚀和土地退化的标志,也是沙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灌丛沙堆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但目前研究还不够深入。笔者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对灌丛沙堆形态、沉积物、演变及其环境意义等几个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及其存在的争议,并提出了灌丛沙堆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引起国内对灌丛沙堆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