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6篇
  免费   2098篇
  国内免费   3306篇
测绘学   1570篇
大气科学   1151篇
地球物理   1466篇
地质学   5698篇
海洋学   1829篇
天文学   107篇
综合类   736篇
自然地理   1043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98篇
  2022年   485篇
  2021年   675篇
  2020年   569篇
  2019年   584篇
  2018年   541篇
  2017年   483篇
  2016年   521篇
  2015年   632篇
  2014年   580篇
  2013年   748篇
  2012年   781篇
  2011年   768篇
  2010年   777篇
  2009年   755篇
  2008年   723篇
  2007年   633篇
  2006年   655篇
  2005年   565篇
  2004年   455篇
  2003年   339篇
  2002年   280篇
  2001年   290篇
  2000年   230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81.
一次江淮强暴雨过程的湿有效能量及其收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分辨率的WRF模式模拟结果,采用基于格点的湿有效能量计算方案,对一次江淮梅雨期强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探讨了能量方程转换项、平流项和垂直输送项对强暴雨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输送和积聚作用。结果表明,强暴雨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时空特征与强暴雨发生发展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低层800 h Pa湿有效能量40×104J·h Pa-1·m-2的等值线范围和该等值线伸展至500 h Pa附近可作为判断强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暴雨发生前2~3 h的能量快速积聚及其对暴雨区移向的引导,对强暴雨预报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湿有效能量的水平和垂直输送及转换确保了能量的积聚和对流层中层能量的增加,为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相似文献   
982.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FY-2E静止卫星和MODIS极轨卫星反演产品,研究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云降水结构及云雨转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过程三阶段的云降水垂直结构不同。1)在暖区对流降水阶段,降水以暖雨机制启动,雨滴在暖区存在深厚的碰并增长过程,暖雨过程对降水起主要贡献。随着云体的发展,冷雨过程加剧。T-Re分析表明,-10℃层以下云滴凝结碰并显著,-10℃层以上为深厚的冰相增长带,云顶以冰相大粒子为主,云水向雨水转化迅速。2)在锋面对流降水阶段,降水系统为高度组织化的"低质心"强降水液态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系统。回波强度在冰水混合层增长较快,冻结层是此阶段成雨微物理的关键层。降水粒子在暖云区碰并增长较快,而蒸发或破碎过程并不显著。3)在锋后降水阶段,0℃层附近冰晶粒子与云水的碰并增长较为明显。前期降水存在明显的雨滴蒸发过程。随着云体的发展,暖区云水含量较少,降水粒子不能有效碰并增长。  相似文献   
983.
By using the observed monthly mean data over 160 stations of China and NCAR/NCEP reanalysis data, the generalized equilibrium feedback assessment(GEFA)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methods of EOF analysis, correl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is,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ST modes on a wintertime air temperature pattern in which it is cold in the northeast and warm in the southwest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2009/2010 winter air temperature oscillation mode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 of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rrespond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 and its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Exhibiting warming in Northeast China and cooling in Southwest China, the mode is significantly forced by the El Nio mode and the North Atlantic SSTA mode, which have three pol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STA modes, the surface northerly flow transported cold air to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resulting in low temperatures in the regions. Meanwhile, the mid-latitude westerlies intensify and the polar cold air stays in high latitudes and cannot affect the Southwest China, resulting in the warming there.  相似文献   
984.
给出的卫星激光测距的二轴系统实现了通过软件控制望远镜coude光路调整、接收系统SPAD和APD的自动切换、视场光阑大小的自动调节、以及发射光束指向的精确控制。该系统是基于MPC07运动控制卡,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进行实时控制,旨在实现不同功能的调节,提高卫星激光测距的自动化程度。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组成、技术指标及软件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985.
The Huayuan Pb-Zn ore district in China, located in western Hunan Province, is a giant carbonate-hosted Pb-Zn ore district.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brines in this ore district remains poorly constrained. Whether the highly saline brines are derived from evaporated seawater or dissolved evaporates continues to be intensely debated. Carbonate minerals associated with Pb-Zn mineralization have δ13CV-PDB and δ18OV-SMOW values ranging from ?5.55‰ to +1.35‰ (mean value of ?0.69‰; n = 14) and +16.28‰ to +25.05‰ (mean value of +20.22‰; n = 14),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s that carbonate minerals are dominantly formed from dissolved ore-hosted carbonate rocks. The δ34S values of sulfides range from +20.2‰ to +36.8‰,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30.0‰ (n = 27).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ulfur is predominantly derived from the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of marine sulfate. The crush-leach analyzed solute data of fluid inclusions in sphalerite show the ore-forming fluids have Cl/Br molar ratios range from 118 to 384, and Na/Br molar ratios from 39 to 160 (n = 8). These Cl/Br ratios of hydrothermal fluid a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seawater (657 to 564), but are consistent with bittern brines through early halite precipitation. We propose that ore-forming fluids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evaporitic basin brines, which leached base metals from the basement and/or country rocks. The brine then migrated to the basin margins through clastic rocks of basement and then precipitated sul?des by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相似文献   
986.
利用EOS Aqua卫星平台上搭载的光栅式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红外探测仪器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的实际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法(特征向量法)进行了大气温度、湿度廓线的反演误差敏感性试验研究。试验内容包括光谱覆盖、通道覆盖、通道宽度等。通过这些试验,研究在中国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要达到在对流层1km气层温度、湿度分别小于1K和20%的反演精度和垂直分辨率所应该具备的光谱通道特征,为发展中国自己的红外高光谱分辨率探测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计算结果表明,基于中国现有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发展具有100个左右的光谱通道,通道宽度为2-4个波数的干涉式红外大气探测仪器(比中国目前FY-3初期的滤光片式红外分光计的光谱波段宽度减小3-4倍),可明显改善大气参数反演精度,基本满足现阶段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87.
利用多波段联合观测数据,综合分析研究了一个发生于2007年5月23日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爆发事件的起源和初始阶段的物理演化过程.该CME起源于活动区10956内的一个并没有严格地位于活动区极性反转线上的U形活动区暗条,该暗条首先被扰动,然后从中间部分开始缓慢上升.在暗条上升运动过程中,从极紫外和软X射线像上可观测到位于暗条上方的日冕磁环也在不断地上升并且有持续向外的扩张运动.最终,这些冕环和暗条一起爆发并伴随着一个位于暗条断开位置附近的日冕暗化区域的形成.这一爆发过程还伴随着一个静止轨道业务卫星(Geostationary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s,GOES)软X射线流量级别为B5.3的亚耀斑发生,该光斑显示出与CME之间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联系.与CME的"标准"磁流绳模型一致,这些太阳表面活动可以看作是CME的初始演化阶段在日面上的表现信号,并且该CME的亮前锋可能是由预先存在于暗条上方的冕环体系直接演化而来.另外,文中还讨论了与该事件相关的暗条爆发、耀斑、冕环扩张和消失以及日冕暗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88.
根据2011年4月、5月与6月对浙江南部沿岸产卵场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鱼卵、仔稚鱼72个种类,分别隶属11目38科48属。其中鱼卵29种,分别隶属6目18科24属;仔稚鱼55种,分别隶属10目29科40属。4—6月仔稚鱼数量呈逐月递减的趋势,而鱼卵数量6月最多,5月最少。鱼卵优势种4月以斑鰶、棱鱚、小黄鱼与蓝点马鲛为主,5月以斑鰶、鳀、龙头鱼、银鲳、蓝点马鲛与石首鱼科为主,6月以鳀、龙头鱼、多鳞鱚与鲱科鱼类为主;仔稚鱼优势种4月以虾虎鱼类、褐菖鲉与平鲉科为主,5月以鳀、虾虎鱼类、棱鱚、斑鰶与长鳍篮子鱼为主,6月以鳀与虾虎鱼类为主。斑鰶、鲳鱼、小黄鱼、棱鱚、蓝点马鲛与褐菖鲉的产卵盛期为4月,而鳀与龙头鱼的产卵盛期为6月。  相似文献   
989.
中国近年来先后在南海北部和祁连山南缘青海省天峻县永久冻土带中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这是一种新能源,它将对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紧张的缓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安全是个大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上专家们的极大关注。俄罗斯南方国立技术大学地球物理、探矿工程和石油钻采教研室开发出来的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可以准确确定出射孔部位的位置、检查射孔部位是否阻塞和如何解阻等关键技术,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此应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90.
韩博  蒋国盛  陆洪智  范勇 《探矿工程》2010,37(11):76-79
目前,对宇宙中生命迹象的探索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美国宇航局研制了由超声波或者声波驱动器驱动的一系列超声波/声波钻头/取心器(USDC),用来进行空间探测并提取岩石、冰与土壤样品,以及进行原位分析。此设备在声波频率下,超声波压电驱动器驱动中间的自由质量块进而冲击钻头来进行采样。目前所制造的超声波钻头/取心器(USDC)装置能够取出岩心和岩屑,在未来的行星探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优点。主要介绍USDC的优点、各装置的结构及其性能特点,以供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及未来深空探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