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284篇
测绘学   167篇
大气科学   268篇
地球物理   216篇
地质学   357篇
海洋学   16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09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城镇地区由于建筑物密集、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快、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较大等特点,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主要依靠专业部门利用全站仪完成,但全站仪需要通视的特点限制了其工作效率。而采用3S集成技术进行城镇地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技术方法,则可以相应提高工作效率。基于3S集成技术城镇地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应用模式为:通过GPS接收机与笔记本电脑(已配置GIS软件系统)通讯,实现GPS与GIS的集成,并调用RS影像作为底图,既可实现实时的数据采集、存储和编辑。对于城镇地区部分GPS信号弱的地区,采用测边交会的方法则可以完成这些点的数据采集,克服了GPS使用盲区的限制。  相似文献   
52.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地位和现状,回顾了“十五”期间我国在土地开发整理方面做出的巨大的成绩,展望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土地整理工作上的投入力度和方向。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土地整理工作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信息化是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为了保证国家每年投资数十亿资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从审查到实施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迫切要求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3S技术等先进手段加强项目的全程管理。接着,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从功能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进行开发,并对一些子系统的功能进行了阐述。最后介绍了系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3.
Spatial vari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in soils of riparian wetlands and responses to hydro-geomorphologic changes in the Sanjiang Plain were analyzed through in situ collecting soil samples in the Naoli River and the Bielahong Riv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DOC for soil layer of 0–100 cm were 730.6 mg/kg, 250.9 mg/kg, 423.0 mg/kg and 333.1 mg/kg respectively from riverbed to river terrace along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s of the Naoli watershed. The content of the soil DOC was the highest in the riverbed, lower in the high floodplain and much lower in the river terrace, and it was the lowest in the low floodplain.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OC between the riverbed and the three riparian wetlands was significant, while it was not significant among the low floodplain, the high floodplain and the river terrace. The variability of soil DOC was related to the hydrological connectivity between different landscape position of the riparian wetlands and the adjacent stream. Extreme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DOC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total iron(TFe), ferrous iron(Fe(II)) whos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819, –0.544 and –0.709 in riparian wetlands of the Naoli Ri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wetland destruction, soil p H increased and soil DOC content chang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oil DOC and TOC, TFe, Fe(II) also changed into 0.759, –0.686 and –0.575 respectively in the Bielahong River. Under the impact of drainage ditche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oil DOC and TFe, Fe(II) were not obvious, while the soil p H was weakly alkaline an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DOC in the previous high floodplain. It indicates that riparian hydro-geomorphology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could well explain this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DOC, and th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hydraulic works like ditching also must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54.
杨高学  朱钊  刘晓宇  李海  佟丽莉 《地质学报》2023,97(6):2054-2066
蛇绿岩记录了大洋岩石圈形成、演化、消亡的全过程,是刻画区域板块构造和洋 陆格局演化的关键证据。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总结西准噶尔蛇绿岩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大陆地壳增生方式、恢复古大洋演化历史,从而对西准噶尔构造体制转化提供新制约。西准噶尔地区发育多条震旦纪—石炭纪被构造肢解的蛇绿岩带,具有典型的岩块 基质结构,绝大多数蛇绿岩包括正常洋壳组分和海山/大洋高原残片,其中基性岩具有MORB和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基于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在西准噶尔古大洋发育过程中,发育不同时代与地幔柱有关的海山/大洋高原,同时存在增生型和侵蚀型两类汇聚板块边界。另外,大洋高原增生不仅是大陆地壳增生的有效途径之一,还可能诱发俯冲极性反转和传递。而在大洋高原形成初期,还可能存在地幔柱诱发俯冲起始机制。  相似文献   
55.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系列大型遥感试验开始系统研究地表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对遥感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结合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尚无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解决碳、水、能量循环问题的有效方案。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滦河上游地区组织开展基础性、多学科、多尺度的"碳、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本次试验面向地球系统科学对遥感观测的最新要求,以遥感如何服务地—气过程研究为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星—机—地多尺度遥感综合观测和地面测量,论证中国自主设计的碳、水、能量相关卫星的技术指标,基于大场景真实结构模拟和多尺度综合观测构建虚拟遥感试验场,验证全波段遥感机理模型和复杂地表辐射传输机理。核心试验区位于地势较为平坦的闪电河流域和地形复杂的小滦河流域。闪电河流域主要地类为农田和草地,开展的试验以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观测为主。小滦河流域主要地类为森林和草地,以碳循环遥感综合观测为主。两个试验区都开展了系统性的多架次飞行试验,并同步开展地面全波段、主被动协同观测。特别设计了一次长达165 km的大跨度飞行试验,横跨两个试验区,包含了地表类型和海拔高度的逐渐过渡。从2017年的预实验开始,整个试验为期5年。基于科学目标驱动、开放、协作、共享的原则,本次试验吸引了10个大型国家科研项目,4个卫星计划团队,19家单位200人次参加,是中国主导的又一次具有明确科学目标的大型多学科交叉遥感综合试验。  相似文献   
56.
针对能量密度谱判断噪声与信号主导模态分界点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该文提出基于夹角余弦的分界点判断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EEMD对CORS站高程数据进行分解,其次计算原始信号与各阶模态分量的夹角余弦值,最后根据夹角余弦值的首次逆向转折位置判定噪声主导模态和信号主导模态的分界点。以4个CORS基准站近20年原始高程时间序列信号为研究对象,对噪声与信号模态分量分界点进行判定,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夹角余弦的判定方法可以一次判断出噪声和信号模态分量的分界点。该方法应用到CORS站高程信号与噪声序列的识别中性能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57.
柴达木盆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快速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磊  贺聪聪  吕爱锋  王思宇  罗婷  王娅妮 《测绘科学》2021,46(7):99-106,114
针对柴达木盆地土壤盐渍化的时空变化问题,该文采用了反演土壤盐度指数的方法快速评估了该地区的盐渍化程度变化及其空间分布,并且选择2015年利用土壤采样方法获取标本验证SI在研究区的适用性,集成RS技术和GIS空间分析的优势,综合利用空间分析和时序分析技术对柴达木盆地2000-2015年的盐渍化程度和分布面积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了 SI值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同时发现2000-2015年,柴达木盆地土壤盐渍化的面积和程度整体上均有明显降低趋势,尤其在重度盐渍化区域更为明显,但中、低度积盐面积,程度均有所增加.研究可以为柴达木盆地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快速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针对道路网络复杂性如何影响城市建设用地时空演变这一问题,该文以莒南县为例,计算道路网络中心性指标,并应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其对建设用地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莒南县道路网络中,全局临近中心性单中心特征强烈,全局介数中心性、直达中心性则表现出多中心的空间态势.②道路网络中心性特征与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显著相关,全局路网通达效率、通达度对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影响强烈.③道路网络中心性指标对建设用地扩张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又以全局直达中心性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力最强.  相似文献   
59.
ArcGIS中地理的处理可以通过Python脚本语言来完成.Python脚本语言结合ArcGIS地理工具,实现工作流自动地完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简化数据生产的步骤,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保证数据质量.现以辽宁某地区的资产数据和路网数据,依据线性参考获得桩号为实践案例,介绍了在ArcGIS中利用Python批处理地理数据,提供了自动执行批量处理的解决方案[1].  相似文献   
60.
城市地面沉降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很多城市都在积极采取控制沉降的措施.地面沉降趋势的预测可为地面沉降防控提供数据参考.本文基于天津某地区沉降监测数据,采用灰色理论建立GM(1,1)模型对沉降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显示,利用灰色模型预测地面沉降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在地面沉降的预测研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