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9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库车坳陷和东濮坳陷是两种变形性质完全不同的盆地,但构造的发育都与盐有关,通过对它们的对比来理解盐在变形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库车坳陷盐构造主要发育在西部,受古近系库娒格列木群盐岩层分布控制,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压性应力场有关,发育的盐构造有盐核滑脱褶皱、盐滑断层、盐成盆地、盐焊接等。东濮坳陷盐构造主要发育在黄河北地区,受古近系沙三段的盐岩层分布的控制,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引起的张性应力场有关,发育的盐构造有强制褶皱、盐滑断层、盐成盆地、盐焊接等。虽然两个盆地盐构造的性质不同,但盐在变形中所表现的主要作用相同,都主要起滑脱面的作用,盐发生流动的机理相同,主要与构造活动或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2.
黔中隆起及邻区分带性变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Z2006-40地震测线的构造变形样式及其平衡剖面缩短量分析表明,黔中隆起及邻区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变形特征自NW至SE依次可以划分为黔西北构造带、黔中构造带、麻江-凯里构造带、雪峰构造带,黔西北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整体上以隔挡式褶皱及其组合为主,黔中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样式以平缓的褶皱及其组合为主,麻江-凯里构造带以隔槽式褶皱及其组合为主,雪峰构造带以梵净山群、板溪群和南华系褶皱岩系变形为主.平衡剖面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活动,不同构造带的缩短率揭示不同时期构造活动在不同带所表现的强度不同.总的来说,寒武纪以来麻江-凯里构造带构造活动最强烈,其次为黔中构造带,黔西北构造带构造活动最弱.整体体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33.
徐羽  李秀彬  辛良杰 《地理学报》2021,76(3):753-763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农地利用变化的重要趋势,土地规模化流转市场的租金关乎规模经营主体的形成及其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对全国层面耕地规模化流转租金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基于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平台的2万余宗规模化流转地块,论文揭示了中国耕地规模化流转租金的总体水平与区域差异,并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识别地块属性特征对耕地租金分化的影响及异质性。结果表明:全国耕地平均租金为11339.10元/hm2,租金介于≤ 7500元/hm2、7500~15000元/hm2、15000~22500元/hm2、> 22500元/hm2区间的地块数量比例分别为38.93%、37.97%、14.52%和8.59%;云贵高原区和黄淮海平原区租金较高,比全国平均值分别高出32%和23%,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租金较低,租金约为全国均值的一半。地块质量特征、地块规模化特征、地块区位特征、地块产权特征对耕地租金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低租金地块而言,灌溉条件、土地平整度、道路质量的边际效应更大,而邻近高速公路则对高租金地块具有更强的增值效应。为降低农业生产的土地成本,政府应努力降低土地规模化流转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减少农业补贴对农地租金的干预、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农地流转租金的常态化监测。  相似文献   
134.
The tectono-stratigraphic sequences of the Kuqa foreland fold-thrust belt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Mesozoic sub-salt sequence, the Paleocene-Eocene salt sequence and the Oligocene-Quaternary supra-salt sequence. The salt sequence is composed mainly of light grey halite, gypsum, marl and brown elastics. A variety of salt-related structures have developed in the Kuqa foreland fold belt, in which the most fascinating structures are salt nappe complex.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drilling data, a large-scale salt nappe complex has been identified. It trends approximately east-west for over 200 km and occurs along the west Qiulitag Mountains. Its thrusting displacement is over 30 km. The salt nappe complex appears as an arcuate zone projecting southwestwards along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Kuqa foreland fold belt. The major thrust fault is developed along the Paleocene-Eocene salt beds. The allochthonous nappes comprise large north-dipping  相似文献   
135.
于冬冬  汤良杰  余一欣  陈茜 《现代地质》2016,30(5):1085-1095
川西和川东北地区处于扬子地台西北缘,均具有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的二元结构,其构造特征具一定相似性。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典型气藏解剖,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川西和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及其对各自成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西地区主要受龙门山造山带影响,从印支期中晚期开始发育前陆盆地,之后主要受燕山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川东北地区从燕山早期开始发育前陆盆地,之后在燕山中期和晚期受大巴山、米仓山和雪峰山联合作用影响,最后大巴山造山带在喜马拉雅期的强烈活动使其最终定型。上述差异构造演化对川西和川东北地区陆相层系的成藏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烃源岩的发育、输导体系的形成、气藏的保存和天然气成藏过程。川西地区主要发育须家河组烃源岩,形成了以NE向和SN向断裂及其伴生裂缝为主的输导体系,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型通天断裂影响了山前断褶带气藏的保存,成藏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中期、晚期和喜马拉雅期4个关键时刻。川东北地区发育须家河组和下侏罗统两套烃源岩,输导体系以NW向断裂为主,隆升剥蚀和大型断裂造成了山前断褶带较差的保存条件,成藏经历了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三个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136.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China has witness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dramatic urbanization,with about 1.2 × 107rural people migrating annually into urban areas.Meanwhile,especially since 1995,the rural population has been declining,which is closely linked to land circulation and the increase in farm size in many villages.Increasing scale of farming operations is often regarded as a key to avoiding the abandonment of farmland and to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rural farmers.However,until now,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farm size at the national level in China.Using data from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census and rural household surveys,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irculation and the consequent changes in the area of farmland per household.The results show that: 1) 12.2% of rural households were involved in land circula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The highest amounts of land circulation have occurred in those provinces where the farmland per capita is more than 0.2 ha or less than 0.1 ha;2) over 80% of households operate less than 0.6 ha of farmland;3) the proportion of mid-sized farms(between 0.2 ha and 0.6 ha per household) has decreased while the smallest and the largest farms have increased.This bears some similarity with the phenomenon known as the ′disappearing middle′,referring to the changes in farm size.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s in farm size in China,which include two promoting factors(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e) and four hindering factors(agricultual land system,household registration,stable clan system,and farmland loss).  相似文献   
137.
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碳循环关键过程对降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或局部地区的降雨量及降雨时间分布将发生一定的变化.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收支中作用显著,对气候变化的反馈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草地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受到水分条件的限制,对降雨变化响应敏感,其碳源汇功能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好地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的碳源汇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反馈,有必要深入研究决定草地碳源汇功能的两大碳循环关键过程--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呼吸对降雨变化的响应特征及机制.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草地生产力和土壤呼吸如何对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频率和间隔时间进行响应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相关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8.
全球变化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草地分布十分广泛, 且大多位于生态脆弱带, 对全球变化响应十分敏感。当前, 有关全球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上植被部分, 对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关键参与者和草地碳源汇的重要调节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全球变化因子, 包括CO2浓度、气温、降水及氮沉降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剖析, 对未来研究需关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9.
大气降水入渗系数α、地下水径流模数M是最基础的水文地质参数,文章以封闭型寨底岩溶地下河流域结合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一个完整水文年的水位、流量、雨量高频率监测数据,采用水量均衡法得到了岩溶区枯平丰水期大气降水入渗系数,分别为0.352、0.528、0.726,平均入渗系数为0.635。地下水径流模数分别为8.32、19.80、61.15 L·s-1·km-2,年平均径流模数为33.36 L·s·-1·km-2。其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对同类型岩溶区水资源评价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0.
介绍了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方法原理、研究步骤与应用范围,并应用此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北部波动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划分波动单元、建立地层格架、恢复原始沉积厚度、计算沉积速率等步骤,建立反映盆地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应用此方程分析盆地的主要演化周期,总结沉积中心迁移规律,识别不整合面并计算剥蚀量,划分成藏旋回,识别波动转换带。此方法在中国南方海相沉积盆地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