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0篇
  免费   2546篇
  国内免费   2962篇
测绘学   1684篇
大气科学   1284篇
地球物理   1809篇
地质学   5704篇
海洋学   1597篇
天文学   136篇
综合类   697篇
自然地理   1607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241篇
  2022年   586篇
  2021年   757篇
  2020年   580篇
  2019年   686篇
  2018年   577篇
  2017年   523篇
  2016年   550篇
  2015年   646篇
  2014年   646篇
  2013年   779篇
  2012年   811篇
  2011年   862篇
  2010年   824篇
  2009年   740篇
  2008年   797篇
  2007年   754篇
  2006年   703篇
  2005年   607篇
  2004年   406篇
  2003年   313篇
  2002年   341篇
  2001年   248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8篇
  1940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侏罗统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室内样品分析,本文对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及混积层系,混合层序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沉积在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混积岩,宏观上则表现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相互叠加的混积层系,发育滨岸、碳酸盐岩缓坡、潮坪-溻湖、三角洲等沉积体系。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将中侏罗统划分为SQ1-SQ4四个三级层序,提高了研究区层序地层划分精度;探讨了混合沉积与层序地层的对应关系。总体上看,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混合沉积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的早期和高位体系域的晚期。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混合沉积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的早期和高位体系域的晚期。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地下水水源饮水健康基准值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地下水中污染物检出的增多,进行水质评估时大量指标没有参考依据,导致很多监测数据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严重浪费。旨在综合国外基于健康评价基准值(HBSL,Health-Based Screening Levels)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构建适用于我国的地下水水源饮水健康基准值体系。HBSLs的建立分为汇总指标清单、建立参数数据库、计算基准值三个步骤。参考美国环保局及国际癌症中心制定的指标致癌分级,将污染物分为致癌物质、潜在致癌物质和非致癌物质三类;调研各数据库,获取参考剂量、致癌斜率因子和终身健康咨询值三项参数,并筛选构建HBSLs的参数数据库。运用参考剂量和致癌斜率因子分别计算非致癌物质与致癌物质的HBSLs,对于潜在致癌物质则采用量化风险法或低剂量线性外推模型确定HBSLs。根据计算结果的差异性,提出了四条原则,完成指标基准值的筛选。HBSLs的建立对地下水质量标准是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993.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浅层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的井壁稳定、井眼清洁、润滑减阻和储层保护的技术难题,通过分析储层的地质特征,在该区原用聚合物钻井液基础上,选择性加入MC-VIS、ABSN、纳米乳液和复合屏蔽暂堵剂,形成纳米乳液封堵钻井液体系,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可将岩心渗透率恢复提高至8350%。通过七平1井的应用表明,纳米乳液封堵钻井液体系能够满足低渗透油层大位移水平井的钻井施工需求,为高效开发鄂尔多斯盆地浅层油气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4.
应用热重-质谱(TG-MS)联用技术对风化煤(WC)及其腐植酸提取后残渣(WCR)的热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非烃类(H2、H2O、CO和CO2)、低碳烃类(CH4、C3H6和C3H7)和芳烃类(C6H6)的实验结果,并利用Coast-Redfern积分法对其热解和烃类生成动力学进行了探讨,获得了热解过程和烃类生成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热解过程中风化煤的质量损失率(38.9%)略大于其腐植酸提取后残渣(36.6%);除CO和CO2外,残渣中非烃类、低碳烃类和芳烃类产物的逸出量都稍微或显著多于风化煤中各类组分的逸出量。用Coast-Redfern积分法求得的动力学参数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995.
漂移及其线性度是重力仪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精度和寿命。对14台CG-5重力仪漂移数据的分析表明,多数仪器使用2年后的平均漂移率约在(0.7~1.7)×10-5m/s2/d之间。以此为基础,结合厂家提供的相关数据,对CG-5重力仪的使用寿命进行了推测。得到北纬40°地区,仪器平均寿命约10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6.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wo new species of Buxus from the Oligocene Ningming Formation of Guangxi, South China, on the basis of several compressed fossil leaves. Buxus ningmingensis sp. nov. is characterized by an elliptic to ovate shape; pinnate venation with marginal secondary, long hairs on the adaxial side of the midvein base; and amphistomatic, anomocytic stomata with a prominent outer ring. All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a closest af?nity to the living Buxus microphylla subsp. sinica. Another new species identi?ed as Buxus preaustro-yunnanensis sp. nov.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agnostic formation of its admedially branched tertiaries, the trunks of which are often strongly thickened by sclereides. This species is most similar to the extant Buxus austro-yunnanensis. The co-occurrence of Buxus ningmingensis sp. nov. and Buxus preaustro-yunnanensis sp. nov. suggests that these two Buxus lived during the Oligocene under a warm, tropical to subtropical climate, similar to the current climate of Ningming. Our ?ndings provide the earliest fossil evidence of Buxus leaves with detailed illustrations of leaf architectural and cuticular features.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two species indicates that Buxus began to diversify in Guangxi no later than the Oligocene.  相似文献   
997.
<正>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is located between the Qiangtang Block and Lhasa Block,and the Duolo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section of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Till now,several large and super large copper-gold deposits,such as Duobuza,Bolong,  相似文献   
998.
安徽沿江坳陷是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安徽新发现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金属矿床几乎全都在该区。侵入岩体周边不同性质的围岩往往对矿床的类型具有控制作用;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了成矿母岩的形成和分布,而具体的矿床构造(褶皱、断裂、接触带)控制着成矿有利空间(低压带)的分布;燕山中晚期中性-中酸性混熔型钙碱性岩浆岩不仅控制金属矿床的产出部位,还提供了成矿物质、热能,并产生成矿热液;矿床均围绕岩体分布,具有矿种和矿物组合等方面的水平-垂向分带;成矿时代为130~155 Ma,金属矿床分为玢岩型铁矿、夕卡岩型铁矿、斑岩型铜矿、夕卡岩型铜矿、层控型铁铜矿等5种矿床类型,各类型之间存在过渡、共生、叠加关系,构成中性-中酸性岩浆成矿系列。建议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要选好靶区、就矿找矿,加强中性-中酸性岩浆岩和控矿构造的研究,并注意技术方法的有效性与多解性。  相似文献   
999.
碳、氧同位素作为反映古沉积环境、成矿物源和水–岩反应等良好的稳定同位素指标,被广泛应用。通过对老挝龙湖钾盐矿区ZK309、ZK301、ZK311和ZK004四个钻孔农波组盐岩上覆泥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讨论了盐岩上覆泥岩沉积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及其指示的沉积环境。经分析,所测碳、氧同位素基本代表了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初步推测这些碳酸盐均为当地自生,受后期改变很少,δ13C和δ18O平均值分别为-5.1‰和-4.6‰,其中δ13C值略高于一般陆相碳酸盐碳同位素最大值–5.69‰,δ18O值介于–2.71‰~–10.8‰之间,ZK309和ZK301钻孔碳、氧同位素相关系数均小于0.7,初步指示盐岩沉积之后沉积环境为陆相。δ13C值略高于–5.69‰,推测是后期盐岩层被淋滤,泥岩层受淋滤后的残余卤水影响的结果,这也解释了蒸发岩沉积层序异常(钾石盐覆盖于光卤石之上)的沉积特征。因此,在本研究中,大气水在泥岩碳、氧同位素的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00.
为简化沟灌二维累积入渗量的数值计算,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土壤初始含水率、入渗水深、沟底宽、边坡系数、土壤质地和容重等因素对沟灌边界效应和拟合系数γ的影响,并建立了系数γ与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函数关系式,提出了沟灌累积入渗量简化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土壤初始含水率、沟底宽和边坡系数对沟灌边界效应的影响较小,而入渗水深、土壤质地和容重对沟灌边界效应的影响显著;拟合系数γ主要与入渗水深的变化有关,随入渗水深的增大呈现减小趋势,但对初始含水率、沟底宽、边坡系数、土壤质地和容重等因素变化的敏感性较低,可忽略其影响;建立了估算拟合系数γ的计算式,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对其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黏壤土和砂壤土不同入渗时间内,其沟灌累积入渗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和HYDRUS软件模拟值具有高的一致性,说明文中所建公式估算拟合系数γ值可靠.研究结果可为简化沟灌累积入渗量的数值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