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6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326篇
测绘学   187篇
大气科学   258篇
地球物理   182篇
地质学   511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42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四川省2006年盛夏罕见高温干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盛夏,四川省盆地区发生严重的高温干旱,本文利用实时和历史资料对该区域、该时段的气候特点作了综合分析.盛夏异常高温出现时间早,高温日数持续时间长,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广.8月中旬为全盆地高温最严重时段,广安市出现全省高温中心.9月1日,华蓥山市的日最高气温再创新高,达43.6℃,为全省最高值.盛夏盆地降水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小值,旱区连续无降雨日数显著偏多,南充、广安、遂宁是省高温干旱最严重地区.通过对四川盆地16个测站46年(1961年~2006年)7~8月平均气温资料和46年7~8月盆地100多站平均降水量资料进行Mann-Kenall统计方法分析,盆地7~8气温,20世纪70年代属于高温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下降属于低温阶段,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上升,但上升幅度慢于盆地秋季和冬季气温,2006年夏季处于上升期内.对盆地7月平均降水量进行分析判断,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属于峰值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缓慢下降,2006年处于低谷区.  相似文献   
102.
南海晚新生代地层结构特征、沉积厚度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地震、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通过分析地震相参数等,研究南海晚新生代(E3-Q)地层结构特征和沉积厚度变化,建立了晚新生代沉积模式,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南海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3.
九江-瑞昌地震的精确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S方向上平均为0.40km,竖直方向上平均为0.48km,故而得到了更加精细的空间分布图像。此次地震序列在NNW-NW向呈现优势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又以10~12km最具优势。主震的震源位置大致为北纬29.69°,东经115.74°,震源深度约10.8km。结合地震序列优势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NE向、NW向断裂发育的构造背景,初步推测本次地震序列的主震可能是由瑞昌盆地内的一条NW向隐伏断层活动引发的,发震断层的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4.
东亚夏季风强弱年大气环流和热源异常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黄刚等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 对强、弱东亚夏季风年大气环流、大气热源和外强迫源SST的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强 (弱) 东亚夏季风年前期冬季到夏季, 太平洋SSTA为La Ni?a (El Ni?o) 型分布, 西太平洋暖池SST暖 (冷), 使得暖池附近对流活动较强 (较弱)。与此同时, 南亚大陆从印度半岛、青藏高原南部、中南半岛至华南大气异常加热 (变冷), 并且海陆热力对比加强 (减弱), 有利于出现强 (弱) 的东亚夏季风。此外, 由于暖池附近对流活动强 (弱), 该地区上升气流较强 (弱), Walker环流增强 (减弱), 当强 (弱) 的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时, 副热带西风急流北撤位置偏北 (南), 副热带高压位置也偏北 (南), 7月至8月华北 (江淮流域) 位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南侧, 降水偏多, 江淮流域 (华北) 降水偏少。并给出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异有关的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105.
借助HS6288系列噪声分析仪,对河南省长垣县城区噪声进行了实地监测。依据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并结合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长垣县城区总体噪声水平为4级(中污染),声环境已出现恶化。在分析长垣县城区噪声污染及其分布的同时,结合实地调查,提出了一些针对小城镇噪声污染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6.
Study on cut-off low-pressure systems with floods over Northeast Asi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ummary The cut-off lows (COL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une to August 1998 leading to the record flood in Northeast Asia, especially in Northeast China,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blocking highs benefited significantly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OLs over Northeast China; an obvious frontogenesis zone existed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t implies that baroclinit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itiation of COLs, especially in middle and upper troposphere; the maxima of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anomaly were locate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then extended downwards to the middle and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e pronounced interaction between systems in upper-middle and low troposphere can be revealed; the moisture supply was from South China, and even from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The strong southerly current transported very rich moisture to Northeast China. The maximum of the convergence of moisture flux was below 850 hPa. Obviou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iddle and lower latitude systems was found in the study. Also, the summer monsoon showe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sustained heavy rainfalls related with the COLs over Northeast China; the upward motion could be caused by the lifting of the large scale dynamic forcing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releasing of latent heating in the upper-middle troposphere. The cold dome in the COLs was quite different both from the warm core in tropical cyclone and from the weaker warm core in Meiyu (Baiu) front low. The calculation of vorticity budget shows that both the horizontal advection term and horizontal divergence term contributed importantly to the maintenance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positive relative vorticity. Finally, the complex dynamical characteristics regarding the COLs are discussed and 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07.
菅建华 《现代测绘》2007,30(1):37-38
本文详细介绍了AutoCAD中空间数据坐标变换问题,并基于ObjectARX开发了一套坐标变换程序,应用于浙江省瑞安市地理空间数据坐标变换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8.
岩溶断陷盆地不同海拔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的养分、环境要素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关系,以岩溶断陷盆地云南小江流域的乔木、灌木、草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养分浓度随海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海拔2 000 m处的草本植物的叶片δ13C值最高,2 200 m处的乔木的叶片δ13C值最低;(2)海拔高度对乔木、灌木的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大于草本植物,草本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甚微,两者之间的拟合度较小;高值区出现在海拔为2 200 m处的乔木;低值区出现在海拔为2 000 m处的草本植物;(3)不同海拔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N、P浓度的相关性较弱(与叶片的N浓度呈弱正相关,与叶片的P浓度呈弱负相关);(4)不同海拔水分利用效率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较弱,与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雨量、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均呈弱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9.
陆相断陷湖盆T-R旋回沉积层序与研究实例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陆相断陷湖盆的沉降机理、湖盆形态等均有别于其它类型的沉积盆地,因此,沉积层序的内部构成及层序边界发育特征也不同。在这种湖盆中,不适合于直接套用“Vail学派”的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的层序地层学模式,但其基本原理仍可应用。以东濮断陷盆地为例,分析了盆内构造-沉积旋回之内的湖进-湖退(T-R)旋回沉积层序,这种层序由湖进体系域(LTS)与湖退体系域(LRST)组成。LRST中发育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储集砂体。由于断陷湖盆的边缘坡度陡峭,以及湖平面升降幅度有限,因此,叠加于构造-沉积族目之上的更高频T-R旋回层序缺乏I型层序边界,控制T-R旋回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区内构造(断层)的幕式活动,而更高频的T-R旋回的形成则与米兰柯维奇气候旋回相关联。  相似文献   
110.
天山上地幔结构及其对壳内构造运动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胥颐  刘福田 《地震地质》1998,20(4):118-412
以深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天山地震带上地幔的基本结构,讨论了天山不同地区上地幔介质的动力学性质和可能的驱动机制。认为水平挤压形变是造成西天山和天山毗邻西昆仑附近区域上地幔岩石圈缩短和增厚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天山和东天山靠近准噶尔盆地南缘一带,除了板块运动造成的水平挤压力之外,上地幔热物质有可能上浮甚至侵入到地壳之中。它们与水平运动一样,对壳内脆性介质的构造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地壳底部莫霍面附近的低速滑脱层成为震源区深部构造的一个明显标志。此外,自从印度 亚洲大陆碰撞以来,天山部分地区固结冷却的山根有可能在多重挤压变形和小尺度热对流的共同作用下,脱离它们的原有的层位而沉入上地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