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8篇
  免费   1913篇
  国内免费   2774篇
测绘学   1379篇
大气科学   1204篇
地球物理   1776篇
地质学   5071篇
海洋学   1336篇
天文学   203篇
综合类   702篇
自然地理   1194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521篇
  2021年   643篇
  2020年   534篇
  2019年   634篇
  2018年   560篇
  2017年   528篇
  2016年   533篇
  2015年   575篇
  2014年   570篇
  2013年   709篇
  2012年   733篇
  2011年   700篇
  2010年   668篇
  2009年   689篇
  2008年   684篇
  2007年   632篇
  2006年   586篇
  2005年   438篇
  2004年   312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海岛县(区)旅游业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岛县(区)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众多海岛已成为知名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但总体仍处于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发展阶段,产业综合素质较低,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旅游业转型发展要立足于海岛县(区)地域经济体、自然综合体和社会综合体的特殊属性,倡导生态旅游,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主导作用,落实战略性主导产业定位,以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动员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构建系统经济发展模式,发挥旅游业在增强经济活力、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海岛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992.
对碳酸锶废渣酸浸液进行蒸发、结晶、过滤,得到初步纯化的氯化锶,再对其进行水溶、除钙等处理,以达到精制氯化锶的效果。在得到高纯氯化锶溶液的同时,回收了氯化钙。该方法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了碳酸锶废渣酸浸液的钙锶分离。  相似文献   
993.
天津七里海古泻湖湿地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磊 《湿地科学》2012,10(2):181-187
七里海古泻湖湿地位于天津市宁河县西南部,是全新世以来海退过程在天津平原留下的众多古泻湖湿地之一。分析了七里海古泻湖湿地形成、演变的区域地质背景,指出七里海古泻湖至少经历了3次大规模萎缩,其西南部萎缩较快,东北部萎缩相对较慢。利用历史资料研究了近5000a七里海古泻湖湿地的形成、演变过程,并以1950年航空照片和1976年、1981年、1987年、2000年、2005年的MSS、TM和ETM+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近百年七里海古泻湖湿地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距今5000a,七里海地区为海相沉积环境,海岸线穿越宁河的潘庄镇、大海北、小海北一带;距今3800~3000a,海岸线退至造甲城、七里海镇一带;到清朝乾隆年间,七里海湿地逐渐被分割成前海、后海、曲里海3部分,湖底不断淤积,水面不断萎缩,逐渐演变为湖泊、沼泽湿地;1926~2005年间,七里海湿地大致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1926~1950年为自然变化阶段,七里海湿地的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该阶段七里海湿地仍由前海、后海、曲里海3部分组成;1951~1981年为改造治理阶段,七里海被潮白河拦腰截断,分为东、西七里海,后海被改造为农田;1982~2005年为围垦和水产养殖阶段,东、西七里海的大面积水域以及湿地周围的大片农田都被改建为养殖池,自然湿地在减少,人工湿地在不断增加,导致七里海湿地景观类型日趋单一,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94.
2008~2010年,在鱼类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鱼类物种5目11科42属49种,其中本区土著种5目10科38属45种,包括中国特有种4种,中国易危种5种,冷水种8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1种。土著种群落中,有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32种,鲤科(Cyprinidae)鱼类29种,鮈亚科(Gobioninae)鱼类13种;古北界北方区黑龙江亚区黑龙江分区的物种为22种;源于东部平原和北方平原生态类群的鱼类有27种;适应于江—湖缓流环境和淡水定居生活的鱼类有33种;草上产卵和水层产卵繁殖的鱼类有37种;杂食性和初级肉食性种类有28种,它们均相对占优势。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嫩江的鱼类群落物种结构Jaccard系数和Morisita-Horn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918和0.838;稀有种(包括中国易危种)和常见种分别为14种和25种;物种多度格局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这些结果表明,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与嫩江密切相关,鱼类区系复杂,物种组成与生态类型多样;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但仍面临着稀有种(包括中国易危种)尚占有一定比例而导致群落结构脆弱的潜在威胁。保持嫩江鱼类群落结构的稳定,对维护和发展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对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8门10纲46科106种,其中软体动物49种,甲壳类36种,多毛类10种,其它类11种。生物量优势种和密度优势种都是软体动物门的珠带拟蟹守螺。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是103.09g/m2,平均密度是196个/m2。与历史调查数据比较,本次调查发现了69种本地新种;对比国内6个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其生物量及栖息密度属于中等偏下,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其它红树林区。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及栖息密度与红树林发育状况呈负相关的关系,物种多样性与红树林发育状况呈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6.
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在测算了近9年居民直接能耗导致的CO2排放量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对比,并分析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全国分为6类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碳排放类型;高碳排放型城市的地均碳排放强度、人均工资碳排放强度及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总量等方面均比低碳排放型城市高,人均地方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低于低碳排放型城市,并多为经济发达城市和资源丰富城市,其碳排放构成上分别以电、交通能耗碳排放和气碳排放为主导,高碳排放型城市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量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86.20%。我国大部分地级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属于相对低碳排放型,其人均CO2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所在地的降温度日数(CDD)、采暖期、采暖强度、人均能源供给量、居民的人均工资、城市人均地方生产总值是影响城市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7.
近35 a内蒙古阿拉善盟绿洲化过程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家丽  颜长珍  李森  李波 《中国沙漠》2012,32(4):1142-1147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的高度聚集区,它的时空格局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1975年至2010年间5期Landsat系列数据为信息源,通过目视解译提取阿拉善盟绿洲信息,在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对绿洲时空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阿拉善绿洲按面积大小分布依次为: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1975—2010年间,阿拉善绿洲面积变化总体上呈先缩小后增长的趋势;其中草地的变化量最大,占整个绿洲变化面积的64.92%;研究区绿洲主导景观类型为天然草地,并且35 a内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98.
陇东地区近51 a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媛媛  张勃 《中国沙漠》2012,32(5):1402-1407
 基于陇东地区15个气象站点1957—2007年的月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资料,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理论,对其气温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陇东地区多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方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平均气温较低,主要是受地形影响;年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春、冬季的增温趋势最为明显,这与全球气温变化及中国气温变化总体趋势一致;年均气温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13 a,四季平均气温变化的第一主周期分别是25 a、25 a、13 a和7 a;年均气温的突然升高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季平均气温的突然升高分别始于90年代中期、90年代初、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999.
在湖南省衡阳市酃湖乡4个村268家农户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主导因子分析法,总结了城乡边缘区农户就业空间行为的模式,即传统农业模式、城郊农业就业模式、省域就业模式、市域就业模式、本村置业模式和本市置业模式等6种就业空间行为模式,并从城市化、农业生产效率和城乡二元结构等3个方面总结了各种模式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Satellite images have enormous potential for qualitative land use analysis. This paper presents empirical results that demonstrate how normally invisible dimensions produced by land use can be identified by enriching satellite data with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from field studies.Land use can be defined as the intentional use of a specific piece of land resulting in patterns of ecological responses that are visible in the land cover and landscape. Responses to land use often result in a heterogeneous combination of reflectance in satellite images.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atellite imagery are limited in their capacity to handle categories consisting of heterogeneous combinations of spectral values. To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 a contextual post-classification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map land cover configurations as related to different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the district of Sodo, Ethiopia.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possible to map socio-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agri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practices on a regional level by combining field observations and spatial contextual information. The empirical findings show local agricultural activity variations in cash crop production and subsistence agriculture in the Sodo district of Ethiop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