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地震扰动区存在大量震裂松散坡体,在持续或者密集的降雨条件下极易转化为滑坡灾害。同时,滑坡又会给泥石流提供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增加泥石流的危险性。因此,在震区,灾害通常以"链"的形式出现,比单一灾种危害性大。为了更有效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笔者将滑坡、泥石流作为灾害链,综合地加以分析和研究。选择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市白沙河流域的17条泥石流沟作为研究区,建立滑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耦合模型,研究24 h不同降雨量条件下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危险性的变化。耦合模型包括了坡体稳定性评价模型,水文模型及以泥石流规模、发生频率、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高差、切割密度、不稳定斜坡比为评价因子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统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物质方量持续增加,但当24 h降雨量超过200 mm后,泥石流沟的危险度等级不再发生变化;17条泥石流沟中4条为中危险度,12条为高危险度,1条为极高危险度。这说明研究区地质灾害问题相当严峻,在多雨季节存在泥石流群发的可能性,直接威胁到居住在泥石流沟附近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有直接危害对象的高危险度及其以上的泥石流沟,应该按照高等级设防标准进行工程治理及发布预警报。同时也说明,将滑坡、泥石流作为灾害链研究具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2.
祝桑弧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楞古-孜河弧形背斜位于弧顶部位。楞古-孜河背斜主褶皱、内部小褶皱及叠加褶皱的特征表明其形成经历了印支晚期自北向南的滑脱作用,燕山早期南北向挤压作用及燕山中晚期南西-北东向挤压作用等三次构造变动。其成因可能与扬子板块与劳亚板块的俯冲、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93.
利用1979—2017年共39 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海表面10 m风场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方法(EOF)、小波时频特征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海近海面风场变化特征及其对ENSO的响应。结果表明:南海近海面风场第一模态海表面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 呈现年代际变化,且与ENSO相关,但相关性在1990年后趋于减小;第二模态中南海北部和南部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中部增大;第三模态中南海中部海表面平均风速趋于减小,北部和南部增大,第二和第三模态均表现为年际变化,且均与ENSO显著相关,近年来ENSO与第三模态的相关性逐渐增强。春季南海表面平均风速从南到北逐渐增加;夏季在越南沿岸部分海域仍有一个风速极大值中心,从该海域向四周逐渐减小,整片海域风向均是西南风;秋季由南向北依次增加;冬季南海整片海域风速都较大,越南沿岸和我国东沙群岛海域存在两个极大值中心。  相似文献   
94.
超短基线定位解算中的距离观测值是指换能器与水下应答器之间的直线距离,而海水声速的不均匀分布导致声波在海水中的实际传播路径为连续弯曲的曲线,需要结合实测声速剖面进行声线修正。根据声速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多项式拟合的声线跟踪算法,采用线性插值方法对声速剖面数据进行合理加密并按等深度进行分层,设定每层声速梯度是不断变化的,用二次多项式拟合声速,基于运动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数学解算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修正后的水下目标分布具有明显的收敛性,且优于等梯度声线跟踪算法和等效声速剖面法,显著提高了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95.
几丁质是贝类贝壳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贝壳形成和生物矿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厚壳贻贝的贝壳和外套膜边缘三层褶皱进行形态和组织学观察,发现贻贝角质层壳膜是从外褶皱和中褶皱之间的壳膜沟中分泌,而外套膜三层褶皱间组织形态、细胞类型都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本研究还从厚壳贻贝的角质层和贝壳层中提取并鉴定到β-几丁质成分,并构建了外套膜内褶皱(IF)、中褶皱(MF)、外褶皱(OF)的转录组文库,筛查出几丁质合成、降解、结合相关功能的三类几丁质相关基因,对其结构域和表达模式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几丁质合成酶基因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二-N-乙酰壳二糖酶等几丁质酶基因主要在内、中褶皱表达,而壳三糖苷酶类的几丁质酶基因和几丁质结合蛋白基因则主要在外褶皱表达。在三褶皱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中,进一步发现内、中褶皱主要参与几丁质的生物合成,而外褶皱则主要参与调控几丁质结合、代谢、角质层色素沉着等过程。本研究揭示了外套膜三褶皱在几丁质合成、代谢、结合等功能方面的差异,其中外褶皱可能在厚壳贻贝的贝壳角质层的形成和色素沉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有助于了解贻贝贝壳中的几丁质成分以及几丁质相关基因,为软体动物贝...  相似文献   
96.
新型错层隔震结构是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体系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隔震结构。强主震发生后会伴随着大量的余震出现,余震会使结构造成更大损伤。研究新型错层隔震结构分别在单独主震和主-余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与损伤,采用ETABS有限元软件建立某24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主-余震作用下,新型错层隔震结构的核心筒损伤主要集中在框架隔震层和核心筒隔震层之间,框架的塑性铰集中在框架隔震层以下部分,框架隔震层角柱支座的滞回曲线饱满且比核心筒隔震层角部隔震支座耗能好。新型错层隔震结构的最大隔震层位移均出现在框架隔震层。在余震作用下,新型错层隔震结构的损伤会显著增加。框架隔震层以上框架部分和以下框架部分以及核心筒的损伤分别增加8%、10%和19.80%。余震对隔震层的影响更大,框架隔震层和核心筒隔震层的层间位移分别增加78.70%和60.54%。  相似文献   
97.
双线性混合模型是近年来非线性光谱解混的研究重点之一,其克服了线性混合模型无法描述地物多重散射作用的缺陷,能够更精确地还原真实的地物光谱混合过程。然而,限于模型的复杂性,目前在缺乏准确的端元先验知识的条件下进行双线性光谱解混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差分进化算法(DE)是一种具有良好全局搜索能力的群智能优化算法,其优化求解过程无需进行复杂的数学推导,为双线性光谱解混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为此,本文以FAN双线性混合模型为例,提出了一种双种群机制的差分进化算法(记为DEFAN),实现非监督双线性光谱解混。DE-FAN算法通过建立端元与丰度两个种群的交替进化机制寻找最优解,同时在迭代中引入自适应重构策略增强种群多样性,降低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风险,最终实现端元与丰度的同时估计。通过模拟图像及真实图像的解混实验进行算法检验,证明DE-FAN算法较之传统非线性解混算法具有更高的解混精度及解混效率。  相似文献   
98.
以2001—2016年入境外国休闲旅游者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地理集中度、市场收敛性和市场竞争态3项指标再分析旅华外国客源市场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旅华外国客源市场集中度较高,近6成客源来自亚洲,且主要依赖于韩国、俄罗斯、美国和马来西亚等核心市场;市场多样性不足,远程洲际市场对中国旅游规模的增长贡献不大;韩国最具竞争优势,蒙古最具发展潜力,其他市场的竞争潜力相对较弱。最后,通过比较休闲旅游数据与总体旅游数据的结果,发现以往基于总体入境旅游数据的研究结论有偏差:在市场占有率上,日本、蒙古、菲律宾和印度被高估,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被低估;在市场贡献上,意大利、瑞士、荷兰和加拿大被高估,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美国被低估;在市场竞争地位上,蒙古、菲律宾和印度被高估,泰国被低估。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初始倾斜对风机塔结构动力可靠度的影响,利用高精度免棱镜全站仪实测某2 MW风力发电塔缩尺模型的初始倾斜缺陷,并通过ABAQUS软件分别建立倾斜以及无倾斜的有限元模型,开展结构在八度多遇近场随机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分析,随之采用Kriging插值模型结合子集模拟方法,计算两类模型在首次超越破坏准则下的抗震可靠度。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倾斜缺陷放大了结构塔顶侧移响应,在均值意义上,初始倾斜缺陷使得该风机塔缩尺模型的塔顶侧移增幅达7.8%;当侧移阈值达到6 mm时,所述两类模型的可靠度均接近于1,当设计阈值超过此数值时,模型初始倾斜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忽略不计,而当设计阈值不足时,结构安全水准会因初始倾斜的存在而明显降低。因此,在风机塔可靠性设计中,建议对初始倾斜缺陷带来的可靠度下降这一因素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00.
深入分析"GPS原理与应用"教学实践现状,针对传统GPS施测及RTK应用教学实践过程的薄弱环节,结合当前移动定位服务的发展前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开发并实现"GPS原理与应用"在线教学实践系统平台,以引导学生进行GPS定位信息的实时接收、远程传输、动态显示、实时监测及统计分析等功能。应用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基于WSN的"GPS原理与应用"在线教学实践系统对促进GPS实践教学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