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0篇
  免费   777篇
  国内免费   926篇
测绘学   479篇
大气科学   382篇
地球物理   522篇
地质学   1705篇
海洋学   470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232篇
自然地理   35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冬季蒙古高压的时空变化和突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Hadley中心的155年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1850年1月—2004年12月),研究了冬季蒙古高压的振荡周期和突变特征。在定义冬季蒙古高压指数的基础上,通过EOF展开,分析了冬季北半球海平面气压的时空变率分布;应用奇异谱分析的方法重建了冬季蒙古高压主要周期振荡序列,并着重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根据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测法,检测了冬季蒙古高压存在的气候突变点。研究表明:冬季蒙古高压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主要存在准两年和3~4年的年际变化周期,以及13~14年、20~21年和35~36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而且准两年周期的振幅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蒙古高压20~21年的周期与阿留申低压变化的位相不甚一致,35~36年的周期与阿留申低压变化的位相极为相似。经突变检测,发现冬季蒙古高压在1927年前后为明显的气候突变点。  相似文献   
972.
Model 6000型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性能评估及数据订正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介绍了器测能见度测量仪器的分类与测量原理。通过对目前珠江三角洲布网观测的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的原始信号进行分析,探讨影响能见度测量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发射能量与气温呈反相关,在数据处理中可以通过归一化处理去掉其影响;背景噪声的波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主要受光辐射的影响,安装能见度仪时应注意方向和位置,尽量减少背景噪声,提高仪器信噪比。通过能见度仪测值和人工观测值的比较分析表明: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能见度小于15 km时,量值比较吻合;在能见度大于15 km时,器测值明显大于人工观测值;利用统计方法对器测值作数据订正,能有效减少高能见度的测量误差。利用激光雷达反演能见度,将其反演值与能见度仪测值进行比较,表明两种探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73.
唐宇  谭相佳  李丽 《广东气象》2010,32(6):29-31
利用1991~2008年韶关市曲江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分析韶关市霾的气候特征和典型天气类型。结果表明,近18年韶关市年霾日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变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2006年开始的上升趋势是一种突变现象;韶关市11月霾天气最多,6月最少,并表现出秋冬季霾日多、春夏季少的分布特征。统计出现霾时的天气形势发现,地面风弱和气压场减弱都有利于形成霾,韶关市出现霾时以NW风最多;冷高压控制下的天气形势最有利于形成霾,其次是低压槽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  相似文献   
974.
The 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s(CNOPs) obtained by a fast algorithm are applied to determining the sensitive area for the targeting observation of Typhoon Matsa in 2005 using an operational regional prediction model-the 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GRAPES).Through a series of sensitivity experiments,several issues on targeting strategy design are discussed,including the effectivity of different guidances to determine the sensitive area(or targeting area) and the impa...  相似文献   
975.
In this study, evolution of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 within a Meiyu front during a particularly heavy rainfall event on 22 June 1999 in East China was simulated by using a nonhydrostatic numerical model ARPS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with emphasis on the impact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multi-scale weather systems (MW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CSs in the Meiyu frontal environment. For this case, the development of MCSs experienced three different stages. (1) The convections associated with MCSs were firstly triggered by the eastward-moving Southwest Vortex (SWV) from the Sichuan Basin, accompanying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upper-level jet (ULJ) and the low-level jet (LLJ) that were approaching the Meiyu front. (2) Next, a low-level shear line (LSL) formed, which strengthened and organized the MCSs after the SWV decayed. Meanwhile, the ULJ and LLJ enhanced and produc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MCSs development. (3) Finally, as the MCSs got intensified, a mesoscale convective vortex (MCV), a mesoscale LLJ and a mesoscale ULJ were established. Then a coupled-development of MWSs was achieved through the vertical frontal circulations, which further enhanced the MCV and resulted in the heavy rainfall. This is a new physical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Meiyu heavy rainfall related to the SWV during the warm season in East China. In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heavy rainfall, the vertical frontal circulations exhibited distinguished structures and played a dynamic role, and they enhanced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MWSs. A further examina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CV showed that the MCV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latent heat release of the MCSs, and the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 MCSs and MCV was a key characteristic of the scale interaction in this case.  相似文献   
976.
为研究玛多地震对周围地表动态位移的影响,利用超长基线模式解算震中距400 km范围内的11个高频GPS观测数据,并对各站水平方向的位移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玛多地震对震中距最近的青海玛多站的东西向产生约25 cm的位移,并且没有恢复到震前状态;对青海玛沁站和甘肃玛曲站的南北向产生约27 cm的位移,但很快恢复到震...  相似文献   
977.
老挝东泰钾盐矿床地球化学及其沉积后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呵叻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钾盐沉积矿床分布区之一,研究区位于呵叻高原北部的沙空那空盆地东部边缘,钻探资料揭示该地区钾盐资源相当可观。该含盐建造包含上、中、下3个盐段,每个盐段都由一套蒸发岩_碎屑沉积旋回组成,钾盐层主要赋存于下盐段上部。剖面和地层学分析表明,研究区盐构造类型为低结构低成熟度的盐背斜构造,盐体几何形态为一低结构低成熟度的盐背斜,盐背斜轴部矿层厚度较两翼矿层厚得多。岩盐中微量元素Br、K含量及Br×1 000/Cl系数的变化指示成盐卤水经过了阶段性的浓缩和淡化过程,并且成盐作用越来越弱。ZK04孔较低的Br含量〔w(Br)=18×10〈sup>-6〈/sup>〕表明下膏盐层在成盐过程中受到了非海相流体的影响。中膏盐层基底石盐中高K低Br特征表明,下膏盐层残余高浓度卤水影响了其成盐过程,并且该基底石盐很可能又经历了溶解和重结晶过程。  相似文献   
978.
南海北部长湾风暴潮贝壳堤的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北部长湾贝壳堤是一典型的风暴潮成因贝壳堤。该贝壳堤的横向、纵向露头和钻孔所显示的地层结构、层理特征、粒度特征、14C测年、物质组成、贝屑种属生境及当地风暴增水高度和地壳升降幅度表明:①贝壳堤由风暴沉积组成,是风暴潮增水期间海岸沉积物堆积的结果,由于堆积在平均高潮面之上,增水退却后不受正常天气下波浪的影响得以保存;②理想剖面由下而上分4个部分:潮滩堆积、激浪带堆积、增水面下波浪堆积和增水面上波浪爬高堆积,各个部分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分别代表贝壳堤向上增长的各个阶段的沉积环境和风暴作用方式;③风暴潮贝壳堤与非风暴潮贝壳堤不仅在发育过程,而且在沉积结构、粒度特征、贝屑种属、堆积部位、堆积高度及环境意义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79.
新疆萨尔托海铬铁矿中的Fe-Ni-As-S矿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谭娟娟  朱永峰 《岩石学报》2010,26(8):2264-2274
新疆萨尔托海铬铁矿是一个典型的与蛇绿岩有关的高铝型豆荚状铬铁矿,其中矿石铬尖晶石发生了明显的热液蚀变,发育了富Cr的蚀变环边,形成高铁铬铁矿,Cr#在蚀变后升高,发生了Cr元素的次生富集。在矿石颗粒间隙中的Fe-Ni-As-S矿物组合主要为镍黄铁矿-赫硫镍矿-针镍矿-砷镍矿。围岩纯橄岩普遍发育强烈的蛇纹石化,其中的Fe-Ni-As-S矿物组合为赫硫镍矿-镍黄铁矿-砷镍矿,还有少量的针镍矿和铜矿物。通过对硫化物的成分对比分析,认为矿石中的镍黄铁矿和赫硫镍矿都属于岩浆演化的产物(600℃),与赫硫镍矿和针镍矿一样,均从贫S的母岩浆中通过岩浆熔离过程形成。围岩和矿石中的含砷矿物以及围岩中的镍黄铁矿都是晚期热液活动的结果,其中砷镍矿具有特殊的蠕虫状-乳滴状结构,与围岩中的赫硫镍矿和镍黄铁矿共生。围岩和矿石中Fe-Ni-As-S矿物组合的形态和成分差异,说明金属矿物的整体演化从岩浆期到热液期经历了从贫S到富As的环境变化,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观察到的复杂Fe-Ni-As-S矿物组合。  相似文献   
980.
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同沉积断裂对沉积充填过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在古近纪沉积期断裂活动明显,主要受两条主断裂带控制,陈南断裂控制盆地演化,胜北断裂控制沉积体系的发育;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陈家庄凸起、滨县凸起和青坨子凸起;受断裂构造背景及物源控制,北部陡坡断裂带主要由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滑塌浊积扇等5种沉积类型充填;时间和空间上,陡坡断裂带具有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近源滑塌浊积扇→湖泊的典型时空演化和充填模式;陡坡断裂带砂砾岩体由于具有物性好、近油源、构造活动强烈等特点,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