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6篇
  免费   381篇
  国内免费   598篇
测绘学   328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280篇
地质学   1183篇
海洋学   251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26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91.
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非饱和水力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文星  许强  吴韩  童龙云 《岩土力学》2014,35(12):3517-3522
非饱和水力参数在计算滑坡降雨入渗过程与稳定性时是至关重要的材料参数。在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上进行双环渗透试验,获取黄土坡滑坡表土层的饱和渗透系数。对黄土坡滑坡表土层的含水率和基质吸力进行实时监测,采集了黄土坡滑坡表土层中含水率和基质吸力随时间的变化数据,采用van Genuchten土-水特征曲线模型拟合了4个实时监测剖面的土-水特征曲线及其拟合参数。将饱和渗透系数与土-水特征曲线拟合参数代入van Genuchten渗透系数函数模型,求出了黄土坡滑坡表土层在非饱和条件下的渗透系数函数,为黄土坡滑坡在降雨作用下的稳定性计算提供了可靠的水力参数  相似文献   
992.
鹤庆盆地东缘古滑坡遥感识别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滑坡的识别与研究对认识区域地质构造、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变及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图像的纹理、色调特征等古滑坡解译标志,识别出鹤庆盆地东缘存在的两处古滑坡;同时,结合利用滑坡区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滑坡地表形态分析,解译出两处古滑坡的位置、范围、前后缘高程等特征信息。利用GIS几何形态计算的结果表明,两处古滑坡规模分别达到1.30亿m3和5.64亿m3,属于巨型滑坡。综合滑坡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表覆盖特征及古地震活动分析,推测两处古滑坡均为地震所引发。对比分析古滑坡与大丽铁路、鹤庆火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认为大型线性工程的选址不仅要着重目前区域稳定性的评价,还应考虑古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地震活动周期性,避让陡峭的断陷盆地边缘部位。  相似文献   
993.
在全面收集中国及邻区花岗岩年代学资料的基础上,在包括俄罗斯、蒙古、吉尔吉斯坦、韩国、日本、越南等境外地区开展了野外调研, 获得大量高精度锆石U-Pb年龄,发现一些重大岩浆事件;结合系统收集的公开发表的高质量数据,建立了一些关键地区的花岗岩年代学格架;初步总结了中亚、中央、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域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及构造-岩浆演化,提供相关成矿背景,编制了四个构造域的花岗岩时空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初步编制了亚洲花岗岩时空分布图,总结了花岗岩浆作用与构造演化的关系,为探讨亚洲大地构造演化,特别是陆块聚合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依据。这是一次尝试性的较系统地论述亚洲花岗岩及构造-岩浆演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4.
基于DEM的黄土塬形态特征分析及发育阶段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DEM的地形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貌学研究中,但当前研究以定性或半定量居多,利用各类参数对大面积区域的量化分析研究较少。本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GIS 及DEM地形分析方法,将坡度小于15°的正地貌提取出来,然后利用坡度与起伏度结合分析得到黄土塬顶面,两者相减得到黄土塬坡面,最终提取黄土塬1106 个;选取黄土塬核心区的106 个样本,分别计算坡面平均坡度、顶面长短轴比、沟壑密度、顶面与底面比、地面裂度5 个指标,然后对其分别进行等级划分,计算5 个指标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评价研究区黄土塬相对年龄的指标;对组合指标(I)进行分析后,将其划分为3 级,分别为早期(I<1.74)、中期(1.74≤I<2.12)和晚期(I≥2.12)。研究结果显示,在黄土塬的不同发育阶段,各个形态指标整体上存在差异,各子类型内部也存在发育先后不一致的情况。在对黄土塬各子类型计算发育阶段指数之后发现,从黄土塬、黄土残塬到黄土梁塬,I值逐渐增大。形态指标的有序变化与前人研究所得的黄土地貌发育过程十分一致。  相似文献   
995.
邓愫愫  童小华 《测绘工程》2006,15(2):12-16,21
地图数字合并是实现不同来源数据融合和集成的方法和技术。匹配与调整变换是数字合并的两个主要过程,匹配过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使得一些实体无法找到匹配实体。因而在调整变换过程中,选用合适的方法以达到最优效果尤其重要。从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角度,确定了定性与定量的检验标准,并采取一定实验手段,对城市地图数字合并采用的调整变换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得出适用于城市地图数字合并的调整变换方法。  相似文献   
996.
全球多分辨率数据模型的构建与快速显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童晓冲  贲进  张永生 《测绘科学》2006,31(1):72-74,79
在总结并分析国内外已有的多种全球数据浏览和显示系统的基础上,采用了全球空间四叉树模型与“视点相关”的处理方式,并将多线程理论有效地应用到超大数据的管理与显示中,建立了合理的多线程访问机制,利用金字塔瓦片数据集管理影像与DEM数据,实现了局域网内的分布存储与分发,并开发了全球海量数据管理客户端实验系统GlobalView。  相似文献   
997.
陶云  唐川 《高原气象》2012,31(5):1454-1460
根据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耕地面积和公路里程等反映人类活动的资料以及降水资料,在定义了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指数、人类活动指数和降水指数的基础上,研究了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中长期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滑坡泥石流发生频次的中长期演变呈现出每年增加0.9次的趋势,且其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少发期到多发期的突变点出现在1993年。在11~16年的尺度上,人类活动与滑坡泥石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指数与滑坡泥石流发生频次之间为极显著的同位相关系,且人类活动超前于滑坡泥石流发生为0.2~2.8年;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是使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频次增加的主要原因;除去人类活动影响后,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与主汛期降水关系密切;在准3年和准6年尺度上,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与主汛期降水呈显著的同位相关系,且低纬高原区主汛期降水超前于滑坡泥石流发生为0~0.8年;主汛期降水是影响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频次变化的另一原因。最后,建立了考虑人类活动和主汛期降水且具有良好模拟和预测能力的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的中长期演变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98.
ICCP重力匹配算法在局部连续背景场中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在具有统一解析式连续背景场基础上实现迭代最近等值线的匹配算法,建立了局部连续背景场的最近点搜索模型,采用BFGS拟牛顿方法实现置信范围内最近等值点精确定位。分别对连续背景场的ICCP匹配算法和离散背景场的ICCP匹配算法进行了两组对比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连续背景场的IC-CP匹配算法在搜索最近等值点方面有了较大改进,匹配精度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999.
目标情报是重要的侦察情报组成部分,目标专题研究对目标情报的管理和分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GIS的专题军事目标研究策略,通过专题制图可视化管理专题军事目标情报,融合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目标情报特征属性信息,以地图形式直观反映侦察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某专题属性的目标情报。在组件接口功能分析基础上,研究了军事目标遥感影像情报数据库检索提供的专题目标信息转化为空间数据的流程,及目标专题图的制作方法。最后,基于矢量化思想研究了组合目标的子目标管理。  相似文献   
1000.
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古地磁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10年,中外古地磁学者在青藏高原获得了一大批古地磁数据,从构造古地磁角度,重建了青藏高原诸块体(喜马拉雅、拉萨地块、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探讨了上述块体碰撞所造成的青藏高原陆内构造缩短量和变形模式。本文对近30年来青藏高原古地磁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重建了中、新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