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In this paper,the data chosen from measurements by supersonic anemometers in Tongxian County of Beijing in1990 are used to study characteristics of turbulence spectra in precipitation weather.Some turbulence parameters such asturbulence intensity,heat and momentum fluxes,friction velocity,M-O length and stability parameter are calculatedand their dependence on turbulence spectra in different stability conditions are analyzed.Some encouraging results areobtained and compared with others' results.  相似文献   
32.
中美大气化学联合考察实验结果的初步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临安区域本底站观测资料分析结果得出,中国中纬度地区秋、冬季O3及其前体物NOx等浓度偏高,可以对农作物和地表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观测结果表明:近地层大气O3浓度主要决定于地面总辐射量控制下的光化学反应过程;O3的生成受到前体物NOx的控制,但O3与NOx存在着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从PEM-WESTA和B的实验及1995年的观测资料表明,O3的生成效率随着NOx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尽管O3的生成速率秋季比冬季的大,但由于秋季较高的NOx抑制了过氧基的生成,因此冬季O3的累积量几乎可以和秋季相比拟.在临安观测的NMHC和NOx的比值比国外同纬度地区测值要大.这说明在临安本底站O3的光化学生成中,NMHC不是控制物种.从而提示我们,在这些季节临安O3光化学产物能够被NOx浓度所控制.中美大气化学联合考察(PEM-WEST-B)实验期间,台湾省的卡盯站SO2的平均浓度为0.29ppb,O3的平均浓度为42.2ppb,可以认为此值为低纬度海岛的本底值.1994年PEM-WEST-B实验期间临安站的观测资料和台湾省的卡盯站资料相比,临安站SO2的浓度约为卡盯站SO2浓度的50倍左右,从而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大气本底的显着影响.  相似文献   
33.
龙凤山大气近地层O3浓度变化及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首次在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测得的地面O3浓度及其变化的资料表明,中国东北农村地面大气O3浓度总体水平不很高,但在少数特殊的天气条件下,时均浓度可超过国家二级标准。O3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其月平均浓度1995年1月最低(27.5ppb),1994年11月最高(43.2ppb)。O3日变化幅度夏季的晴天最大(28ppb),冬季的阴天最小(8ppb)。气象要素(尤其是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等)和NOx与地面O3浓度有较密切的关系。用多变量分析法探讨了地面O3各指标随气象因子和NOx共同变化的规律,并拟合了寒冷和温暖期里与地面O3日最高浓度、日最低浓度及日变化幅度有关的方程。  相似文献   
34.
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变化和分布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王喜红  李兴生 《气象学报》1998,56(3):333-348
利用三维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和化学模式,对1994年8月16~18日,1995年1月7~9日冬夏两个不同时期中国大陆大气对流层臭氧及其前体物质的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深入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夏季对流层臭氧的分布。模拟结果地面臭氧和NOx的分布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人类活动和光化过程是决定地面臭氧和NOx的主要因子。对流层臭氧浓度的分布与气流的辐合辐散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辐合区臭氧浓度较高,辐散区臭氧浓度较低。夏季,青藏高原中低空存在很强的辐合气流,使周边臭氧向高原辐合;而高原高空,受南亚高压控制存在很强的反气旋环流,臭氧由高原向周边辐散。冬季,受西风气流控制,臭氧分布表征大尺度特征。西风急流区臭氧浓度偏低,而急流两侧臭氧浓度偏高。  相似文献   
35.
两种桩体材料复合地基性状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生石灰搅拌桩和CFG桩的室内力学试验和复合地基现场载荷试验,结合数值分析结果,对这两种桩材的复合地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36.
OzoneVerticalProfileCharacteristicsoverQinghaiPlateauMeasuredbyElectrochemicalConcentrationCelOzonesondes①LiuQijun(刘奇俊),Zheng...  相似文献   
37.
论大气边界层的数值模拟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世远  李兴生 《大气科学》1986,10(3):266-276
本文采用分层模式和连续模式模拟了一维、稳定的大气边界层中一些主要的气象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讨论了几种气象条件及下垫面条件下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并且还讨论了常值湍流热通量层存在的条件及其高度随时间的变化,从而给出了两种模式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38.
本文详细讨论了在稳定层结条件下,近地面层内有各种典型的气象要素分布及下垫面状况时,长波辐射通量与湍流热通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结果表明:长波辐射通量对近地面层的热力结构有相当大的影响,它常常减弱了常值湍流热通量层的厚度.在弱风和层结稳定度较大的情况下,“常值湍流热通量层”将很薄,有时甚至难以存在.  相似文献   
39.
The structure of thunderstorm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in Beijing area is analysed by using three-year data of tower.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outflow current of the thunderstorm in the lower layer is a sort of density current. An area of evident wind direction shear is found at about half an hour to one hour before the arrival of the gust front.The maximum intensity of the shear can reach 0.35sec-1.The inner structure within the density current is also very complicated. At the nocturnal stable boundary layer in summertim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vective motions is often triggered due to the instability of the Kelvin-Helmholtz wave.  相似文献   
40.
静态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在线时间序列的预报时具有局限性,即网络的泛化能力有限,且模型不能不断地适应新增样本的变化.如果每增加一个样本对神经网络重新训练,需要大量的计算时间.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动态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在获得新增样本数据之后,通过比较预报值与实际值之差的绝对值是否大于ε敏感因子,决定模型是否需要修正.为了降低模型修正的计算时间,提出了在线动态修正方法,实现了增加样本而矩阵阶数不增加,且避免了矩阵求逆运算,理论上可以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实例表明,该方法在计算时间和预报精度两个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可应用于在线实时变形预报及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