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试论南海新构造运动的时限及其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南海地形地貌、地质地球物理剖面资料、重磁场异常、地壳结构特征和岩石圈动力学环境,对南海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限进行了新的解释。传统的观点是把新近纪作为新构造下限,依此观点,南海地区在古近系、新近系之间应为不整合接触,但在此阶段并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的构造事件。而符合南海地区准平原化阶段的时代是在中中新世末至晚中新世(N12/N13)之间,在此时段普遍存在区域构造不整合接触和地层缺失、断裂、变形及火山活动等构造变动事件。本文把中中新世末作为南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通过对南海地区中中新世末至晚中新世之间的构造变动事件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新构造运动在不同地点有时间和强度的差异性、构造运动的差异性、沉积相和沉积建造的差异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2.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总结了前人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获得的研究成果:由重磁异常、水深及卫星影像等资料推测滨海断裂带存在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介绍了最近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其结果显示有一个穿透整个地壳的低速破碎带发育于海陆过渡地区,推测它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上的表现,另外广泛分布于华南大陆的中地壳低速层在海陆过渡处也有较好发育;总结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研究成果。最后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今后我们的研究方向:在逐步完善目前海陆地震联测试验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海陆过渡带的多道地震数据采集及地球化学研究:加强海陆过渡带的地震监测。进行震源机制解和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联合成像的研究。  相似文献   
93.
南海中北部地壳深部结构探测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6年8~10月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使用德国SEDIS型三分量海底地震仪以气枪为震源在南海中北部开展了广角地震反射/折射勘测.这是我国大陆科研单位第一次自主开展长距离多剖面的海底地震仪人工地震探测。勘测线共三条。总长达1176.8km.工区最大水深4137m.共投放48台次,回收成功率95-8%。所获得的数据质量良好,深部信息丰富.可直观地分辨出照、Pn、PmP等震相,为南海中北部深部地壳结构、洋壳与陆壳分界和西北、西南次海盆的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4.
?????????????????????????????????????????????????????????????????????????????????????ú?????????????й????????????????????  相似文献   
95.
在秦岭-大别造山带及邻区背景噪声相速度成像的基础上,用近邻算法反演得到深度6~38 km范围内的S波速度分布图像。依据S波速度结构建立湖北分区速度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2017-02-23秭归3.8级地震和06-16秭归4.3级地震定位中。结果显示,分区模型得到的总体平均误差比一维模型的更小,与三峡台网定位结果相比分区模型得到的定位结果偏差也更小。  相似文献   
96.
2017-06-16 、06-18湖北省秭归县和巴东县先后发生M4.3、M4.1地震,武汉城市圈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台网先后获取这2个事件13组和11组强震动记录。对2次地震进行反应谱和傅里叶谱分析,获取峰值加速度和仪器烈度图,得到仪器烈度值最大为7.1度,与震中现场灾害评估烈度7度、大部分地区5度基本一致,充分体现了武汉城市圈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97.
Based on bathymetric data and multichannel seismic data, the Manila subduction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gments, the North Luzon segment, the seamount chain segment and the West Luzon segment starts in Southwest Taiwan and runs as far as Mindoro. The volume variations of the accretionary prism, the forearc slope angle, taper angle variations support the segmentation of the Manila subduction system. The accretionary prism is composed of the outer wedge and the inner wedge separated by the slope break. The backstop structure and a 0.5–1 km thick subduction channel are interpreted in the seismic Line 973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The clear décollement horizon reveals the oceanic sediment has been subducted beneath the accretionary prism. A number of splay faults occur in the active outer wedge. Taper angles vary from 8.0° ± 1° in the North Luzon segment, 9.9° ± 1° in the seamount segment to 11° ± 1° in the West Luzon segment. Based on variations between the taper angle and orthogonal convergence rates in the world continental margin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our results and the global compilation,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Manila subduction system fit well the global pattern. It suggests that subduction accretion dominates the north Luzon and seamount chain segment, but the steep slope indicates in the West Luzon segment and implies that tectonic erosion could dominate the West Luzon segment.  相似文献   
98.
99.
对垂直于宁南弧形构造带的一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数据的处理和反演解释,揭示了沿剖面的中祁连隆褶带、靖远-西吉坳陷、西华山-六盘山隆褶带、兴仁堡-海原坳陷、中卫-同心断陷、卫宁北山-罗山坳陷、鄂尔多斯西缘隆褶带及天环坳陷30 km深度的电性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 推断出祁连山碰撞造山带存在自南西向北东的逆冲,鄂尔多斯西缘隆褶带从东向西依次叠置形成逆冲叠瓦式断裂构造格局。电性分布特征表明:宁南弧形构造带内壳内低阻层主要在北祁连碰撞造山带及兴仁堡-海原坳陷内呈不连续分布,祁连山造山带内的壳内高导层往北终止于兴仁堡-海原坳陷内;兴仁堡-海原坳陷内的壳内高导层往北东终止于鄂尔多斯西缘逆冲褶皱带,与鄂尔多斯西缘逆冲推覆体下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滑脱面相交汇,沿剖面方向宁南弧形构造带内的壳内低阻层总体表现为西南深北东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0.
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间M4.6地震之后,震中区附近发生一系列余震活动.从序列特征、小震震源机制解、余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等方面,对该地震序列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M4.6地震序列中较强的地震活动主要沿NE走向的枫林桥断裂分布,ML2.0以下的微弱地震活动主要沿NW向的襄樊—广济断裂带武穴段分布,M4.6主震可能由NE向的枫林桥断裂所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