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5篇
  免费   1455篇
  国内免费   2184篇
测绘学   1002篇
大气科学   775篇
地球物理   1086篇
地质学   3545篇
海洋学   1230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415篇
自然地理   950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383篇
  2021年   441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400篇
  2018年   334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361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492篇
  2012年   526篇
  2011年   544篇
  2010年   505篇
  2009年   487篇
  2008年   473篇
  2007年   489篇
  2006年   473篇
  2005年   427篇
  2004年   310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81.
沙尘暴电效应的实验观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内大型风沙物理风洞实验模拟沙尘暴电现象,研究风沙起电机理,结果表 明,不同风速下不同沙粒会产生不同极性的电场强度和电位效应,风沙电随风速增大而增强 ,且随沙粒度增大而减小. 在沙漠区的16m,8m,4m和1m高度上观测到27次不同沙尘暴天气 过程的电场和风速随时间变化. 结果表明, 在晴天4个高度上的电场均为小正电场值,电场 随高度降低而减小,最大电场强度在5kV/m以下,日风速变化对各层电场起伏没有较大影响 . 有沙尘天气,各高度上的电场强度随风速变化而变化. 16m高度上电场均为负值,平均值 为 -20kV/m;中层8m 电场一般为较高正电场值,达到10~40kV/m,与16m高度上电场呈反相 关;下层1m 电场值变化一般很小,在1kV/m以下. 在强沙尘暴天气4个高度上的电场均为负 电值,电场值随高度降低而减小,16m高度上最大平均电场强度达到-200kV/m以上,瞬时值 超过 -2500kV/m,与晴天电场矢量相反.  相似文献   
982.
中国铜矿床品位吨位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笔者等以1999年底的全国铜矿储量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中国铜矿不同成矿类型的品位吨位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国斑岩型铜矿的品位、吨位分形特征。在研究铜矿的品位吨位特征的基础上,在矿产资源评价系统(MRAS)上集成MRAK3计算方式,进行全国的铜矿资源量预测评价。  相似文献   
983.
广西大厂X矿体数字化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将GIS技术与矿床数学模型软件包相结合,完成对广西大厂X矿体的数字化研究.研究的第一步是建立矿体原始资料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矿体所有探矿工程的品位数据、岩性数据以及空间坐标;第二步是建立矿体的矿体数学模型,科学地估算出矿体各点的品位值;第三步是根据建立好的矿体品位模型,结合GIS技术,建立矿体矿化强度模型.该矿体的数字化研究在实现矿山动态管理和进行找矿预测等很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4.
SD法在湖北大冶鸡冠嘴铜金矿床资源储量核实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D法是一种全新的储量计算和审定方法,是我国使用的三大储量计算方法(传统法、克里格法和SD法)之一.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指示和要求,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恩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对矿区的13条勘探线、20个矿体、16个中段的资源储量运用SD法进行了全面的复核计算,成功地确定了鸡冠嘴铜金矿矿床-160~-170 m、-170~-470 m、-470 m以下铜和金的保有储量.  相似文献   
985.
Bedload sediment transport was estimated by the SEDTRANS96 model based on three-day hydrodynamics data obtained off the Dongfang coast in the Beibu Gulf during Typhoon Ketsana in September 2009. Bedforms on the sea floor off the Dongfang coast and internal structures of a typical dune were interpreted to evaluate storm influences on individual dunes and the dune fiel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low forcings and related bedload transport were both strengthened significantly due to Typhoon Ketsana. The measurements and modeling results, which mainly included three different stages, presented noticeable phasic variation. The three stages were dominated by tidal current (Period Ⅰ), tidal current combined with wind-induced waves (Period Ⅱ), and swells combined with tidal current and seaward flows (Period Ⅲ). This phasic variation could be a common trait of hydrodynamics due to typhoons moving westwardly to the south of Hainan Island and Beibu Gulf in South China Se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ximum bedload transport rate for every burst in Period Ⅲ was almost 100 times larger than that in Period I and was ten times larger than that in Period II. However, the short-term increase in bedload transport induced by storms like Ketsana did not change the long-term evolution of dune morphology. Evidence was given by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a typical dune, which revealed renewed modification under subsequent moderate conditions after storm erosion. Instead, storms may influence at different scales and regional allocation of sand dunes in some large areas because changes of the sea floor in large scales can hardly be recovered. More surveys during and after storm passage are also needed to document the level of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forward migration.  相似文献   
986.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发育早期的脂肪酸组成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MS法分析了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的未受精卵、胚胎、仔鱼、稚鱼及幼鱼各阶段的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含量变动,旨在研究条石鲷发育早期脂肪酸的组成和变化规律。共检测到2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8种。结果表明:(1)鱼卵中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16:0、C22:6(n-3)(DHA)、C20:5(n-3)(EPA)和C18:1(n-9)(油酸);(2)胚胎及内源性营养阶段,主要利用C16:0、C18:0以及C18:1作为能量来源,EPA和DHA被优先保存下来;(3)摄食轮虫和桡足类AA、EPA、DHA含量显著提高,摄食卤虫则C18:1(n-9)、C18:2(n-6)及C18:3(n-3)含量迅速增加;(4)在稚鱼期必需脂肪酸AA、DHA含量不足,而EPA过高,可能引起细胞膜磷脂中DHA与EPA比例失衡,出现稚鱼"死亡高峰"。  相似文献   
987.
采用PCR扩增、克隆获得了岱衢族和闽-粤东族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线粒体基因全长序列,并扩增了各25条样本的高变区域,测序结果可分成3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闽-粤东族含3个类型:D1-N1、D1-N2和D2型;而岱衢族样品均为D1-N1型;设计出能区分不同分型的鉴别引物J1和J2,且优化了鉴别条件。结果表明:根据凝胶电泳的图片,如果样品分型为D1-N2和D2型,则100%为闽-粤东族;如果样品分型为D1-N1型,则该样品为岱衢族的概率为86.2%,为闽-粤东族的概率为13.8%。研究结果为岱衢族大黄鱼的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和市场销售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88.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脂类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脂类含量的高低。微量元素Fe3+对于微藻的生长不可或缺,且影响着微藻中油脂的累积。本实验以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铁限制(0.000 03mmol/L)和高铁胁迫(0.3 mmol/L)2种Fe3+胁迫条件下,不同种群生长期中性脂累积及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的基因表达受到的影响。结果显示:铁限制条件下,微藻种群生长及其中性脂的合成受到抑制,DGAT的表达量下降;高铁胁迫条件下,高浓度Fe3+可促进中性脂合成与DGAT的表达,但抑制微藻种群生长。因此,富铁条件下更利于总脂的收集。  相似文献   
989.
利用Argo 浮标资料研究西北太平洋三维声速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区2002~2009年的Argo浮标剖面温度、盐度资料构建成0.5°×0.5°水平分辨率的三维声速网格化资料,并据此分析该海区声速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海区10 m层等声速线分布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冬季的等声速线几乎与纬线平行,黑潮流经区域等声速线呈现一定的弯曲。100 m层等声速线分布的季节变化较小:北赤道流区,等声速线从外海向近岸延伸;吕宋岛东南部沿海,等声速线向南弯曲;吕宋岛、台湾岛东部等声速线呈现偏北方向的弯曲;琉球群岛附近,等声速线朝北偏东方向弯曲。此外,研究海区存在深海声道,声道轴最深的区域主要在吕宋海峡和日本东南部海区,其中吕宋海峡处的声道轴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可见,利用Argo浮标资料可以初步得到西北太平洋声速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随着Argo剖面资料的增多,对该海区的声速场认识将会愈加清晰。  相似文献   
990.
西北太平洋公海春季秋刀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5~7月和2010年4~7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海上调查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结果表明:2009年叉长范围为161~333mm,优势叉长组为260~320mm;2010年叉长范围为108~344mm,优势叉长组为240~300mm.经方差分析2009年和2010年叉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年间雌雄叉长分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同时摄氏等级的年间差异不明显。2009年和2010年雌雄比分别为1.32和1.18。2年性腺成熟度都以Ⅱ、Ⅲ期为主。摄食等级都以1、2、3期为主,发现了空胃现象。2009年体质量范围为21-257g,2010年体质量范围为9-220g,2年间体质量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方差分析2009年和2010间体长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年的秋刀鱼可能属于不同的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