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5篇
  免费   552篇
  国内免费   743篇
测绘学   355篇
大气科学   483篇
地球物理   531篇
地质学   1447篇
海洋学   309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237篇
自然地理   44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在黄河源区两岸的第二级阶地砂砾层和基座中发现了两种不同形态的冰楔假型群。一种是发育在阶地砂砾石层的冰楔假型,其特点宽而浅,底部边界呈圆滑锅状,深约0.5~0.9m,宽0.8~1.4m;另一种是发育在第二级阶地基座的基岩中,以窄深倒三角状为特点,其底部尖锐,深约0.7~2.0m,宽为0.3~1.0m。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5.69±0.43kaB.P.,5.43±0.41kaB.P.),后者形成于末次冰期的冰消期(13.49±1.43kaB.P.)。另外,还在洪积的砂砾石层中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冻融褶皱(宽3~4m),其时代晚于39.83±3.84kaB.P.,也是末次冰期的产物。根据冰楔假型的对比研究,在全新世的中期(约5.5kaB.P.前后)和冰消期,黄河源区的降温幅度达6~7℃。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新世中期的冰楔假型形成,表明了大暖期气温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7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连续取样的洛川黄土剖面弱古土壤层(L1 SS1)和相邻黄土层(L1LL1,L1LL2)的分子化石进行了检测,获得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酰胺等种类众多、丰度较高的分子化石。W草/植=nC31/(nC27+nC29+nC31),W木/植=(nC27+nC29)/(nC27+nC29+nC31)和W木/草=(nC27+nC29)/nC31记录了草本与植被、木本与植被、木本与草本比例变化规律的古植被信息。检测样品的CPI值为5.60~11.50,地质作用影响较小;通过磁化率、粒度和分子化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磁化率、粒度记录了环境变化及主要气候事件(相关系数达-0.81);而分子化石能较好地反映古植被变化。当气候环境由干冷向温湿变化、水热配置条件改善时,植被变化响应较迅速;当环境恶化、转向干冷时,响应较弱或滞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结果。整个研究剖面段样品以nC31为主峰的高碳数优势,分子化石表明末次冰期间冰段洛川地区(黄土高原)发育草本植被而没有出现以森林为主的植被。  相似文献   
973.
陕西汛期降水时空分布及典型旱涝年环流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陕西省1959~2002年汛期(6~9月)降水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REOF)分解方法,将陕西省按汛期降水划分为4个自然气候区:Ⅰ区包括关中及渭北地区,Ⅱ区为陕北长城沿线地区,Ⅲ区、Ⅳ区分别为陕南东部和陕南西部地区。对各气候区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汛期降水除陕南东部呈线性增加趋势外,其余各区均呈线性减少趋势。分析陕西省典型旱(涝)年北半球500 hPa环流形势距平场和环流特征量发现:典型旱(涝)年,Nino 3区海温为明显的正(负)距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弱),脊线位置偏南(北)、西伸脊点偏东(西),欧亚地区西风环流指数偏弱(强),以经(纬)向环流为主。  相似文献   
974.
奇异值分解是一种基于代数特征值的提取方法,小波变换是一种时间频率域的去噪方法,两者在去噪方面各有特点。将奇异值分解和小波阈值去噪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于消除地震勘探资料中的随机噪声。仿真实验显示对于较低信噪比资料仍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75.
利用GNSS进行高精度导航定位的前提是正确固定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整周模糊度。由Galileo系统的4个载波观测值可以形成诸多有良好特性的组合观测值,利用这些组合观测值,结合MCAR方法,可以有效地确定整周模糊度。MCAR方法是一种利用多个载波观测值及其组合直接解算整周模糊度的方法,通过一系列“层叠”步骤,最大化模糊度解算的成功率。利用Galileo组合观测值,采用五步层叠的MCAR方法,分析选用不同的观测值组合时模糊度解算的成功率。比较发现,如果选用适当的长波长观测值组合,MCAR方法能够以较高成功率固定Galileo E5a或E5b甚至是E2-L1-E1信号的模糊度。借助Galileo组合观测值和MCAR方法,Galileo信号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  相似文献   
976.
介绍了形变分析中经常采用的两种方法:直接法和间接法.针对形变分析中关键的形变参数及其精度估计问题,提出了改进间接分析方法,即采用验后方差估值和协方差矩阵重新定义间接法中伪观测值的权矩阵.通过分析和算例表明,改进以后的间接法计算得到的监测网的形变量更能准确的反映实际形变情况.  相似文献   
977.
在用于检测同相轴的Duffing型系统中,非线性恢复力项的选取至关重要.针对具有不同非线性恢复力项的混沌系统,本文首先就非线性恢复力项的来源进行了说明,通过对哈密顿系统和耗散系统的仿真实验分析,以及理论推导,确定了势能—哈密顿多项式方程中可用于混沌振子检测系统的各项幂次和各项系数组合关系,即非线性恢复力项的选取规则:幂次最高项为奇次,其系数大于零.  相似文献   
978.
针对铁-法煤田因采矿引发的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两种地质灾害进行研究,认为采法、采区、采深、采高、顶板管理是影响沉陷灾害的直接因素;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坑降水是影响沉陷灾害的间接因素。其中矿坑降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根据地下水降深、降落漏斗影响半径、岩土工程地质性质,计算降水引发的地表沉降值、水平移动、倾斜、曲率现状值。现有的地表变形曲线为采矿和降水引发地表变形曲线的叠加。可得出可靠的灾害危险性分区。  相似文献   
979.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地质灾害监测的基础是获得大量可靠的现场数据。因此,在地质灾害监测中采用了大量的监测仪器设备。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如果依然沿用在仪器中将应用软件与系统软件混在一起的开发模式,那么将对仪器的维护、升级等后续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现在比较流行的嵌入式系统有Linux、Vx Works、QNX、Palm OS、Win CE、uC/OS-II等,这些系统各有自己的优点,但是从综合性方面考虑,以开放源代码为基础的嵌入式Linux具有明显的优势。将嵌入式Linux作为这些仪器设备的系统软件平台,可以大大降低监测数据转换的复杂性,很好地实现监测数据的通用性。为最终实现仪器设备的标准化开辟一条新思路。论文阐述了嵌入式Linux技术,并对嵌入式Linux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80.
地图符号给予地图极大的影响,它决定着地图内容能否充分表达,决定着地图是否便于阅读和使用,决定着地图信息的传输效果,而且地图符号的精度直接影响地图表示内容的准确性。结合地图符号理论,详细分析了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地图符号编辑器的设计方案及相应的关键算法,并且分别给出了控制点符、线符和面符精度的措施,实现了地图符号的高精度制作,而且设计的符号编辑器具有良好的封装性、可维护性和可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