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16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373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志明  李小春  李洪  陈寒秋 《岩土力学》2010,31(10):3223-3229
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具有温室气体减排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双赢效果的新兴技术,相关研究受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发达国家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该技术在高渗透、不可采煤层中的应用,注入气体主要为CO2,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封存CO2,同时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国内煤层具有渗透率普遍较低、不开采煤层与要开采煤层难以界定的特点,注CO2气体驱替煤层气在这种煤层中的可行性值得商榷。针对国内煤层特点和煤矿瓦斯抽采率低的现状,建议采用富N2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以提高煤层气产采收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实施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适用于国内低渗透、可开采煤层,可以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和单产量。  相似文献   
82.
黄河壶口段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及其水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段的考察,在多个地点发现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层。选择壶口段左岸岩棚内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进行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剖面序列样品,进行粒度成分、磁化率、烧失量、CaCO3含量等分析,从沉积学角度证明了研究剖面所夹洪水沉积物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记录了全新世两个时期的特大洪水事件。通过地层学对比分析和OSL测年,确定其分别发生在全新世早期-中期转折阶段,和中期-晚期转折阶段。利用沉积学和水文学原理恢复古洪水水位,计算出第一组古洪水洪峰流量为27490m3/s、27830 m3/s、28570 m3/s,第二组为40920m3/s。本文的研究发现全新世特大洪水事件,并且恢复了其水文特征数据,对于揭示黄河水文过程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3.
钱塘江盾构越江隧道最小覆土厚度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塘江洪水冲刷河床与大潮回淤交替出现,必将影响盾构越江隧道安全。如何合理地确定越江隧道的埋深,既确保隧道安全,又降低工程造价,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300年一遇的罕见洪水冲刷河床的最大深度可达16 m,据此初步选择了河床冲刷后最小埋深分别为3.5 m和4.0 m两种隧道埋设方案,开展了隧道抗上浮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隧道周围土体和管片环间纵向螺栓的剪切抗浮效应时,两种方案均能够满足抗浮要求。但施工期刚脱出盾尾的管片环在未硬化注浆体的浮力作用下,大大增加隧道上浮的可能性,需要加强施工期的管理工作,减少对周围土体扰动。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孤立型纤维性肿瘤的CT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型纤维性肿瘤的临床、CT及病理学资料。结果:孤立型纤维性肿瘤在临床上可无症状或因肿瘤压迫出现不典型症状。在CT上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增强后实性部分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SFT因有完整的包膜,故多为境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瘤。结论:CT对SFT确诊价值有限,诊断必须结合既往病史、临床症状,确诊有赖于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相似文献   
85.
中国西北部涉及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造山带结构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为推进地质找矿突破行动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各成矿(造山)带部署了一批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与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新发现、新进展,有效提升了对各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的认知程度,尤其是在阿尔泰南缘、南天山、南昆仑等地识别并确认出规模可观的、成矿作用优越的板块俯冲增生楔,是造山带中的增生造山亚带,是寻找斑岩型铜、构造蚀变岩型金及多金属矿的最有利区带。“增生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活动及空间展布等的确认,为地质找矿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6.
介绍了构成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大气矿物质颗粒物PM10~2.5。通过分析PM对生物体内细胞的各种生化作用、自由基及尘载微生物毒性的研究,结合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阐述PM的危害机理。指出目前对PM2.5以及更细的颗粒物如纳米物质的生物活性与效应研究较少,未把PM自身特性的生物响应纳入研究内容,尚未建立细颗粒物对生物机体(如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危害的总体结果与评价;今后应从界面反应等多因子重点揭示其毒理学机理,以多学科对PM生物活性和生态毒性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7.
基于2014-2018年关中区域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等5个主要城市6种大气污染物(PM10、PM2.5、SO2、CO、NO2、O3)的逐日平均质量浓度和气象探空资料,分析了关中地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重污染过程持续性特征及逆温发生频率.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大气污染超标日达31%以上,西安最多为47%,其中颗粒...  相似文献   
88.
中外地震考古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考古学能在历史地震的研究中做出独到贡献,地震考古学得以应运而生.中国的地震考古工作发轫于上世纪50年代,而作为一门学科,则在上世纪70年代才真正出现.国外地震考古学的实践可追溯到十九世纪,20世纪50年代,地震考古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外地震考古的野外调查、发掘程序较规范,理论研究亦较深入.对国内外地震考古学进行初步比较研究看出,国内地震考古学比国外起步晚,但发展较迅速.国内地震考古学在跨学科合作上不够充分,理论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但国内的历史文献丰富,文物古迹数量庞大,因此我国的地震考古学前景是光明的.我们应当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多学科合作以及重视现代地震遗存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89.
倾斜界面和各向异性地层对H-κ搜索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理论合成接收函数,研究了倾斜界面的倾角大小、埋藏深度和各向异性地层的各向异性大小、地层厚度、快轴的倾斜角度五个地层参数对不同方位角接收函数的H(地壳厚度)-κ(波速比)搜索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倾斜界面使下倾方向的H估计值偏小,κ估计值偏大,且偏离程度和倾斜角度成正比关系,而对上倾方向的H、κ估计值影响不大.水平轴各向异性地层(HTI介质)使所有方位角的H估计值偏大,但不同方位角的H估计值变化不大,与快轴夹角较小方位角的κ估计值严重偏小,而且这种偏离程度与各向异性大小和各向异性地层厚度成正比.倾斜轴的各向异性地层使不同方位角的H估计值可能偏大或偏小,而κ估计值随方位角的变化规律和水平轴各向异性地层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0.
讨论了内阻尼网络对捷联惯导系统的影响,指出载体在导航系内的加速度直接影响系统精度;分析了相关文献模糊内阻尼算法的适用前提及局限性,并提出改进算法。首先利用载体解算的姿态和速度信息对载体系内加速度计输出信息进行相应坐标变换和补偿;而后采用固定点滤波对其进行消噪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数据输入模糊判别器以判断捷联惯导系统的工作方式。仿真和试验结果显示,本文算法更能准确地判断载体运动状态。46h海上导航数据表明,本文算法能准确判断舰船状态而合理选择系统阻尼状态,使系统最大速度误差由2m/s提高到1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