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8篇
  免费   588篇
  国内免费   877篇
测绘学   458篇
大气科学   401篇
地球物理   480篇
地质学   1618篇
海洋学   394篇
天文学   47篇
综合类   221篇
自然地理   464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A total of 34 thunderstorms around Shanghai and Wuhan of China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lightning activity and precipitation particle characteristics.Precipitation particle concentration data are obtained from the 2A12 product of TRMM/TMI(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 Microwave Image) and lightning activity data are from the TRMM/LIS(Lightning Imaging Sensor) and SAFIR3000(Surveillance et Alerte Founder par Interferometric Radioelectirque).On a spatial ...  相似文献   
112.
Zhong, W., Cao, J., Xue, J., Ouyang, J., Wang, H., Tang, X. & Gao, X. 2012 (January): Carbon isotope evidence of last glacial climate variations in the tropical NW Leizhou Peninsula, South China. Boreas, Vol. 41, pp. 102–112. 10.1111/j.1502‐3885.2011.00224.x. ISSN 0300‐9483. Bulk organic δ13C values of sediment sequences are commonly used to indicate past climatic changes, although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leading to the observed organic carbon isotope responses are presently not fully understood. Based on two sedimentary sequences, namely a peat profile and a fluvial and swamp sequence from the tropical NW Leizhou Peninsula in South China, we interpret more negative bulk organic δ13C values to suggest wetter and warmer conditions, implying a stronger East Asian (EA) summer monsoon, and less negative δ13C values to indicate drier and cooler conditions, reflecting a weakening of the EA summer monsoon. A warm and wet period occurred between c. 48.0 and 28.0 cal. ka BP. In the study region, a climate shift occurred at c. 22.0 (or 20.0) cal. ka BP, and the driest and coldest period occurred between c. 19.0 and 16.0 cal. ka BP. After c. 12.0 cal. ka BP, the climate changed towards wetter and warmer conditions. Several possible millennial‐scale dry and cold oscillations characterized possibly by C4 plants, or by more positive organic δ13C values during the period when C3 plants dominated, are cautiously and tentatively interpreted as showing a similarity with Heinrich events and other cold millennial‐scale oscillations evidenced from a Greenland ice core and Chinese stalagmite. We demonstrate that bulk organic δ13C records of sedimentary sequences in the study region have potential for indicating the changes in vegetation composition that we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variatio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相似文献   
113.
地磁偏角实时自动修正技术在油田定向钻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油田定向钻井的磁导向定位系统中,地磁偏角校正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同时在磁偏角校正值精度直接影响定向井的导向定位精度。因此,作者提出了提高地磁偏角校正值精度的方法,并试图将地磁偏角实时自动修正技术引入我国油田定向钻井领域。  相似文献   
114.
香花岭矿田地质特征与地球化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香花岭矿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研究,总结了香花岭矿田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5.
郯庐断裂带的分段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航磁、重力以及地学断面等地球物理资料入手,对郯庐断裂(即郯城—庐江断裂)带地球物理场和深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郯庐断裂带的各段的运动学性质,并对郯庐分段差异性的成因地球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各段的地球物理场和深部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华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造山过程主要影响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活动,而西太平洋俯冲的弧后扩张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地幔底辟则是沈阳—渤海段活动的主控因素。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多期地质事件造成区域构造动力多次改变,使郯庐断裂带经历了多期的构造体制转换,并造成了各段活动特征的巨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6.
金沙江下游云南小江流域山地灾害综合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洪  钟敦伦  何一平  崔鹏 《山地学报》2007,25(5):622-628
在分别完成云南小江流域泥石流危险度区划、滑坡危险度区划和土壤侵蚀强度分区的基础上,对小江流域山地灾害进行综合区划。结果为,共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的山地灾害综合区:(1)一级(高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2)二级(次高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和(3)四级(低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无三级(中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其中一级(高危险度)区面积1 425.34 km2,有泥石流沟84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60.0%,有滑坡137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77.4%,土壤侵蚀强度以轻、中度为主;二级(次高危险度)区面积756.79 km2,有泥石流沟35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25.0%,有滑坡34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19.2%,土壤侵蚀以轻、中度为主;四级(低危险度)区面积863.20 km2,有泥石流沟21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15.0%,有滑坡6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3.4%,土壤侵蚀以轻度为主。  相似文献   
117.
植被覆盖地表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万侠  王娟  刘凯  钟凯文 《热带地理》2007,27(5):411-415,450
主动微波遥感监测土壤水分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并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特点,突破了传统测量方法和光学遥感获取土壤水分的局限。文中在分析植被对微波信号影响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基于主动微波遥感监测植被覆盖地表土壤水分的原理和方法,指出利用,宋朝景“水-云模型”从总的极化雷达后向散射中去除植被影响后,能够改进后向散射系数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ENVISAT ASAR数据,结合实地采样获得的土壤含水量数据拟合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作物覆盖地表土壤水分变化的估算算法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以提高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118.
本研究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并借助GIS、RS技术,利用1986年和2002年两期TM遥感影像,提取获得了1986年和2002年闽江河口湿地资源的空间信息,根据分形理论中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的物理意义,揭示了闽江河口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闽江河口的湿地类型具有分形结构.并且由于受到较强的人类活动的干预,湿地斑块的形状较为复杂,且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9.
西藏米拉山区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米拉山区域土壤常规营养变化情况。该区域位于冈底斯山脉东段,巨大的高差、复杂多样的地势结构与地貌作用过程,以及极为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植被分布等,决定了本区域土壤形成过程的多样化和鲜明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点。按垂直高程变化每100m设一采样点采集各剖面层土样样品,分析其常规营养组成。结果显示:米拉山东坡土壤显弱酸性,西坡土壤从米拉山口至拉萨由弱酸性递变至弱碱性;有机质从林芝八一镇至米拉山口而至拉萨市呈现递减规律变化,而且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全氮东坡A层高于西坡,B、C两层变化不明显,速效态氮东西坡剖面层次性变化分明,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增,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减;全磷含量A层高于B、C层,东坡剖面层次性变化较西坡显著,有效磷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减,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增;研究区土壤中钾素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0.
近50年来新疆天山山区水循环要素的变化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山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高海拔,成为新疆地表径流的主要产流区域。近几十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的持续上升对该区域气温、降水、径流等水循环要素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天山南北坡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该区域1960年代以来各水循环要素的变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的影响,1980年以来整个天山地区气温和降水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10 a气温的升幅更为显著;对于降水而言,天山南坡降水增幅大于北坡,而南坡的西段是近10 a降水增幅最大的区域。受气温上升与降水增加的影响,天山地区出山径流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其中,近10 a天山南坡中西段河流出山径流量增幅最为显著,平均增幅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