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8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吉林省地处中纬度,位于北纬40°45’~46°10’,属东亚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区。东有长白山与日本海相毗邻,总地势由东部海拔2700m下降到西部大兴安岭脚下的130m,其间为广大的松辽平原。平原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0.4%,与山区面积比率约为1∶1.5,是我国高度差较大的省之一,构成典型的高地──低地相互作用系统,造成本省东西两部气候的较大差异。近百年气象资料表明,低温冷害、集中暴雨和持续干旱三个主要气象灾害链异常活跃,且呈准周期变换,属我国典型“气候脆弱区”。由上述主要气象灾害引发的地质灾害为洪涝与盐碱、水土流失与泥石…  相似文献   
282.
任红玲  唐晓玲 《地理科学》2007,27(Z1):39-46
根据主要生态系统和植被类型,将吉林省分为半耕半牧区、农耕区和森林区3个研究区域.利用1982-2005年24 a的卫星遥感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同期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观测数据,对吉林省的NDVI与气温、降水量进行了相关分析,探讨24 a来3个研究区域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分析气象因子对植被变化的驱动效应,研究植被变化的年代差异.结果表明①吉林省气温、降水量的年变异系数区域差异明显,半耕半牧区的年变异系数显著地大于森林区和农耕区;②森林区气温是影响NDVI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半耕半牧区NDVI变化对降水量更敏感,农耕区气温和降水量对NDVI变化的影响作用基本相同;③NDVI变化对降水量变化存在时滞,半耕半牧区最敏感,其次为农耕区、森林区,时间滞后大约为10 d;④24 a来3个区域植被覆盖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半耕半牧区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植被变异最大;⑤3个区域NDVI的年累计值均呈上升的变化趋势,无论是生长季的长度还是生长季的植物生物量((NDVI值的大小),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增长显著,主要表现为生长季春季提前和秋季推迟和植物生物量的增加,而2000-2005年的NDVI值较20世纪90年代仍有增加,但趋势减缓,只有森林区的生长季植物生物量在2000-2005年仍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83.
沈柏竹 《地理科学》2007,27(Z1):61-68
利用1951-1998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160个气象站1961-2000年降水量资料,对25°N-40°N的4个纬度东亚夏季风ISMφ指数与春季全球地表(2 m)平均温度场进行了相关分析,选取显著相关区域定义了春季海洋热状况异常指数,进一步分析其与夏季风ISMφ脚指数、中国7-8月降水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春季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场与30°N,117.5°E和35°N,117.5°E的ISMφ指数相关显著,海洋区域为典型显著相关区,而与低纬度25°N,117.5°E和中纬度40°N,122.5°E的ISMφ指数相关不显著;②北太平洋黑潮区、东澳大利亚暖流区及Nino3区的海表温度异常为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强弱的重要前期信号场;③定义了2个春季热状况异常指数,与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尤其是中纬度ISMφ指数相关较显著,当前春海洋热状况异常指数,Is1较大时,与中国夏季7-8月降水场呈自北向南的"-、 、-、 "相关波列,中国华南、华北、东北地区南部7-8月季风降水量稍多,长江流域及东北北部地区降水量稍少.  相似文献   
284.
陈长胜 《地理科学》2007,27(Z1):84-90
1994年是东亚夏季风影响东北地区最显著的年份,受东亚夏季风进退和中高纬度环流演变的共同影响,整个夏季有4个显著强降水过程.利用三维波作用通量进一步分析这4个强降水过程的Rossby波传播特征,发现对应各降水过程的中高纬度Rossby波的传播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波源来自不同地区,且传播路径不同;还发现,急流波导的波动能量辐合、辐散利于副热带高压维持在偏北的位置以及副热带高压后部低值系统的发展,从而直接影响东北地区降水,北支波动的能量辐合、辐散则利于高纬异常环流的维持,间接影响东北地区降水.  相似文献   
285.
东亚冬季风指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宁 《地理科学》2007,27(Z1):103-110
概述了东亚冬季风指数研究的一些进展,重点介绍了中国气象工作者有关这方面研究及其应用的一些成果.将东亚冬季风指数分为海陆差异类、高压特征类、风场特征类、环流特征类和综合类5类.指出①海陆差异类指数一般在反映对中国大陆同期气温影响方面在沿海较好,适当调整表征海、陆的经线位置,可望在其影响的描述效果上有更好的表现.另外,此类冬季风指数对南北向的海陆差异方面一般考虑得不多.②高压特征类指数对中国大陆冬季气温的变化有最好的反应能力,但仅考虑高压的特征的绝对变化,可能会对冬季风的影响反映得不够全面.③环流特征类指数一般仅考虑东亚大槽的强弱变化,综合其他关键区域的变化特征,可能更有利于对冬季风变率的描述.④风场特征类指数在经向风范围的选取上由低纬度区域向中高纬度扩展,其应用的范围可能更为广泛.⑤东亚冬季风是一个复杂的气候系统,系统考虑低层风场、对流层中层环流形势、地表气温、地面气压场及海陆差异等综合特征的指数研究应受到更广泛的关注.⑥由于东亚冬季风异常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考虑到冬季风成因的复杂性,及不同因子对区域气候影响的贡献程度不同,分区研究也应是指数研究的一个方向.⑦鉴于东亚冬季风主要源于西伯利亚高压,因此对冬季风源地强度、面积、地理位置等特征的表述形式研究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86.
2007年吉林省农作物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的总体状况是:气温略高,积温偏多,主要产粮区初霜期偏晚,降水偏少,日照充足。农业生产季节内异常和极端气候事件比较多,农业气象条件时空变化非常明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而言,主要不利的气象条件是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春旱、伏旱和秋旱。6月份出现全省性的异常高温少雨阶段,发生了严重的初夏作物苗期干旱,作物营养生长受到严重的影响;7月中旬至8月上旬西部出现区域性高温少雨阶段,发生了十分严重的伏旱,对作物生殖生长和产量形成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农业经济损失十分严重;9月西部地区又高温少雨,发生秋吊。有利条件主要是热量条件好,初霜偏晚,病虫害和风、雹、涝灾偏轻。由于今年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弊多利少,总体上看是弊大于利,因此尽管高产作物面积有所增加,但今年吉林省粮食产量仍然较去年明显减产。  相似文献   
287.
选择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9个站点,对吉林省大田土壤的氨态氮、速效单质磷、速效单质钾、PH值和有机质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我省各地土壤氨态氮和速效单质磷的含量,均是优质地段〉中等地段〉劣质地段;同一地块不同层次表现为从上到下(10—30cm)养分含量逐渐减少,表屡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底层,即10cm氮、磷含量〉20cm氮、磷舍量〉30cm氮、磷含量,而土壤钾含量与土质优劣无明显关系。不同深度的钾含量变化也不明显;白城、松原土壤呈碱性。永吉呈酸性,其它测站呈中性;同时分析了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养分变化、PH值变化及养分丰缺情况。  相似文献   
288.
近九十年吉林省松辽平原作物生长季气温变化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安刚  廉毅  王琪 《气象学报》1998,56(4):458-466
利用功率谱、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方法分析了以长春站为代表的吉林省松辽平原作物生长季(5~9月)平均气温近90a的变化,结果表明其存在3a左右的甚低频振荡,15a和60a左右两个主要长周期振荡,从本世纪20年代初期到50年代初期处于暖阶段,从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为冷阶段,从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又处于暖阶段内。预计现在所处的暖阶段将持续到2010年左右。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松辽平原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其各冷暖阶段同小波分析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作物生长季内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有突变发生。在近期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89.
1试验目的“气候异常对国民经济影响评估业务系统的研究”是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其中专题为“气候异常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评估模型的研究”的子专题“气候异常对我国东北玉米生产影响评估模型的研究”由吉林省气象研究所承担。为此,从1997年开始,我们在榆树市设立了玉米生长模拟田间试验,开展了“东北玉米生长动态模拟模型试验研究”,进行了生物量和气象条件同步观测,分析研究气候变化对玉米各器官(根、茎、叶及果穗等)生长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最终建立更符合实际的玉米生长动态模拟模型,以便于根据气候变化采取农业生产管…  相似文献   
290.
关于确定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廉毅  沈柏竹  高枞亭 《气象学报》2004,62(6):782-789
文中利用作者曾定义的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地区 (12 2 .5°E ,4 0°N)的建立标准 ,根据相同的方法 ,分别计算了沿 112 .5 ,117.5 ,和 12 2 .5°E上 ,2 0°N及以北每隔 5个纬度东亚夏季风建立、持续和撤退时间 (候 ) ,将某年持续和多年平均持续候数相比的标准化值 ,定义为一种沿某一经圈上某一纬度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ISMΦ,还分析了该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量场和 5 0 0hPa高度场的相关。结果表明 :(1)沿 117.5°E经度上 ,东亚夏季风在 2 0 ,2 5 ,30 ,35 ,和 4 0°N建立的平均日期分别为 2 7.2 6 ,2 8.5 4 ,34.4 3,37.12和 37.6 5 (候 ) ,撤退平均日期分别为 5 4 .4 4 ,5 3.6 9,5 1.85 ,4 8和 4 6 .76 (候 ) ,其中 117.5°E ,2 0°N代表南海的中北部 ,文中确定的该区夏季风建立、撤退日期分别为 2 7.2 6 (候 )和 5 4 .4 4 (候 ) ,与国内学者公认的 5月 4候 (2 8候 )和 10月 1候 (5 5候 )相当吻合 ;(2 )沿 112 .5°E、117.5°E和12 2 .5°E的同一纬度上 ,东亚夏季风建立的平均日期并不相同 ,西边先于东边建立 ,每隔 5个经度 ,相差约 1~ 2候 ,而撤退的平均日期 (30°N及以北 )分布则相反 ,东边先撤退 ;(3)沿 117.5°E ,30°N和 35°N的ISMΦ和沿 12 2 .5°E ,4 0°N的ISMΦ均与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大部 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