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345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655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41.
地空基GPS探测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GPS大气探测(GPS气象学)目前已成为国际GPS应用的热点问题,可分为地基和空基应用两个方向。目前,地基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已基本成熟,并从技术研究走向业务应用;在空基探测方面,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施并发射了GPS应用气象小卫星,美国国家极轨环境卫星(NPOES)和欧盟极轨气象卫星系列(METOP)也都将搭载星载的GPS接收机,用于对地的掩星探测。GPS气象学已成为卫星气象学的一部分,它所获得的稳定的覆盖全球的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气压、水汽和空间电子浓度的廓线资料,对气象预报、气候变化和空间天气的研究业务应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42.
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该文依据气溶胶光学厚度测量原理,利用CE318太阳光度计,于2000年7月~2001年7月期间对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观测试验,计算得到约50天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Junge参数等大气光学特性数据,给出了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分布特征.计算统计得到北京城区晴空条件下的Junge参数为3 15、2001年3月份沙尘天气状况下急剧下降为2.28,而北京郊区顺义县的测量结果介于二者之间为2.65.分析表明,由试验获得的气溶胶光学特性数据对于分析和监测北京地区大气污染、改善北京地区空气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43.
用神经网络方法对NOAA-AVHRR资料进行云客观分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师春香  瞿建华 《气象学报》2002,60(2):250-255
利用NOAA AVHRR 5个通道资料建立了 6种云类以及陆地和水体的样本数据库 ,其中包括 8× 8象素样本和单象素样本。AVHRR的 5个探测通道都位于大气窗区 ,吸收物质少 ,比较透明 ,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探测表面的性质。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 :除了不同性质的云在 5个通道中有不同的表现外 ,通道之间的差别也可用于云分类。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的基础上 ,对 8× 8象素样本库提取了包括光谱特征、灰度特征、通道差特征、灰度统计量和灰度直方图统计量特征在内的 80个特征 ,并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进行特征筛选 ,共选出 2 0个特征 ,用神经网络方法对 8种类型云和地表样本数据库分类 ,选择网络结构为 2 0 - 4 0 - 15 - 4的B P网络 ,利用 30 0 0多个样本进行神经网络训练 ,并用其余的 3万多个独立样本数据进行检验 ,测试正确率达 79%。类似地 ,对单象素样本数据 ,提取了包括光谱特征、灰度特征、通道差特征在内的 2 0个特征 ,用神经网络方法对 8种类型云和地表分类 ,选择网络结构为 2 0 - 4 0 - 15 - 4的 4层B P网络 ,利用 2 0 0 0多个样本进行神经网络训练 ,并用其余的 2万多个独立样本数据进行检验 ,测试正确率达 78%。设计并编写了实际云图客观云分类系统和软件 ,该系统输入为 5个通道的AVHRR数据 ,可自动获取已  相似文献   
844.
1 系统建设背景92 1 0 (气象系统全国数字业务通信网 )将全国各地区气象局、台站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连接起来 ,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信息传输和通信。卫星气象中心将多年研究成果按照统一的格式规范形成了多种产品 ,通过 92 1 0网络系统分发到各省、地区台站 ,投入各地区的气象业务的使用 ,为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发挥作用。每种产品从各自的数据接收、处理、格式转换到通信传输、分发 ,完全为自动的业务化运行方式 ,即每一环节的运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自动运行 ,那么如何确保下发的产品质量为合格的呢 ?因此 ,建立一套对各种产品生成…  相似文献   
845.
从地球环境科学和自然灾害的联系、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优先级的确定原则、美国卫星对地观测发展走向、地球科学对气象卫星应用要求以及对观测对象和观测参数的确定五个基本方面,按可持续发展要求,深刻分析了我国环境卫星,特别是气象卫星对地观测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846.
根据地球科学热点问题确定前沿问题观点,对卫星定量遥感理论和反演方法存在的几大难题作了质的分析,并指出解决难点之道;同时提出若干前沿问题,特别是指出进一步发展遥感反演内在相互联系的八大基本点。  相似文献   
847.
FY3B-MWRI中国区域雪深反演算法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2~2009年全国75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的地面雪深和温度资料,以及同期的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EOS,AMSR-E)亮温数据,利用不同频率亮温对雪深的敏感性差异,建立了中国区域雪深半经验统计反演算法.经2006年地面台站观测雪深验证,其反演均方根误差为5.6 cm.具体反演思路如下:根据全国1 km网格土地利用覆盖度数据,结合中国区域的下垫面微波辐射特征,划分成森林、农田、草地和裸地四种主要地物类型;首先建立这四种主要地物类型相对较纯像元下的雪深反演算法,然后利用线性混合像元分解技术,建立微波像元下高精度的雪深反演算法.将本算法分别应用于风云三号B星搭载的微波成像仪(Fengyun-3B/Mcirwoave Radiation Imagery,FY3BMWRI)和AMSR-E数据,进行了2010~2011年冬季雪盖制图,与相应时段的MODIS日积雪产品(MYD10C1)相比,尽管两者数据源有所不同,本算法估算雪盖的精度均达到84%以上.此外,利用本算法和FY3B-MWRI数据在北半球进行了雪当量估算测试,与AMSR-E标准雪当量产品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结果较为一致.但在中国地区,AMSR-E雪当量值明显高于FY3B-MWRI估算值,这与目前已有AMSR-E雪当量产品的验证结果较为一致,FY3B-MWRI雪深估算值与站点观测值更为吻合.该算法已被作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FY3B-MWRI雪深产品的业务化算法.  相似文献   
848.
以2002年3月份沙尘天气为例,用卫星遥感反演地表温度(LST)时间变化趋势与同一地区野外观测站点接收的沙尘干物质含量/人体可吸人物质含量(TSP/PM10)数据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两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卫星观测的时间分辨率高、范围广,所提供的地表相关信息可为沙尘源头的治理及减轻或减少沙尘天气发生提供基础数据,也为沙尘暴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49.
用改良的面积重叠法自动跟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的活动和演变,是造成致洪暴雨灾害性天气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来,许多学者加大了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力度.但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及其移动和传播的研究进展一直受到计算机自动识别和跟踪问题的制约.首先介绍了一种基于面积重叠法的MCSs自动跟踪技术,然后针对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良,并应用改良后的面积重叠法对1998年6月至8月的青藏高原上空MCSs进行了识别与跟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面积重叠法的跟踪准确率可达80%,比改良前提高了10%以上.  相似文献   
850.
大气模式差异对沙尘暴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沙尘模式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沙尘模式对2002年和2003年的几个沙尘暴个例进行模拟研究,发现在模拟东亚沙尘暴中存在谮的一些差异.作者比较了模拟的沙尘通量和沙尘浓度的日变化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摩擦速度之间的关系,并用500 hPa和850hPa的模拟风速与摩擦速度作了比较.通过分析,作者认为大气模式中的边界层模式差异对沙尘暴中沙尘浓度的模拟能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