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虹吸雨量计是连续记录液体降水量、降水起止时间和降水强度的自记仪器,由承水器、浮子室、自记钟、记录笔和外壳等组成。雨量计置于观测场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其故障率较高,一旦降水期间出现故障,不但容易使记录缺测,而且还可能对年最大降水量的挑选造成影响。其常见故障如下:a)不虹吸。在人工加水或雨大时能够正常虹吸,但降水小时则在10mm线处划平线而不虹吸。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①虹吸管不清洁;②虹吸管与连接螺帽处漏气;③虹吸管有裂痕;④虹吸管曲率不合格。处理方法:第①种情况,可用肥皂水冲洗后再用清水冲洗数次,还可用细铁丝…  相似文献   
2.
中小尺度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选取2003—2005年太原多普勒雷达资料,对中小尺度的多普勒速度场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逆风区厚度、尺度、强度(速度切变)等方面作了详细地分析,并与相应的回波反射率因子Z及VIL(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值对照。结果表明:逆风区强度与反射率因子,逆风区厚度与VIL值,逆风区底层流场结构与强回波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而且,绝大部分逆风区出现时间较降水开始时间有1—2 h的提前。  相似文献   
3.
李金祥 《测绘通报》2018,(8):142-144
论述了利用高精度GPS作长大隧道洞外控制网的方法,增强了洞外控制网网形的结构稳定性,提高了隧道贯通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连续气流单过饱和度云凝结核计数器(DMT—CCN仪),于2009年4月-7月在华北上空进行云凝结核观测,对不同天气现象下云凝结核的数浓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云凝结核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水平穿云时云凝结核和云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剖析黄土与古土壤工程性质的影响因素,以陕西渭北晚更新世黄土与古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核磁共振、比表面积测试并结合理论分析对结合水膜厚度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黄土与古土壤的结合水膜厚度存在明显差异,黄土的结合水膜厚度明显大于古土壤,原因在于古土壤孔隙体积及孔径小于黄土,而古土壤中高价阳离子含量大于黄土,同时古土壤颗粒表面分布铁锰质薄膜,其亲水性较弱。分析结合水膜与黄土湿陷性、回弹变形等工程特性间的关系,发现黄土-古土壤的湿陷性随结合水膜厚度的增大而增强,随结合水膜厚度的减小而减弱,结合水膜厚度与卸荷变形系数呈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说明,高价阳离子含量、颗粒表面特性,及孔隙性的不同造成了黄土与古土壤结合水膜厚度的差异,从而导致黄土与古土壤的湿陷性等工程性质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9日-12日,山西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大暴雪天气过程,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雪量在10mm~66mm之间,其中有86个县市出现历史同期最大值,39个县超过历史极值.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和卫星云图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强盛的西南气流和低层东北气流以及地面回流为暴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流场配置,500hPa同位相槽和700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持续及水汽的辐合为这次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卫星云图上云顶亮温最低区与强降雪落区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依托2009年领军人才项目,山西省人工降雨办公室引进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影中心已经业务运行的MM5云参数化模式.本文介绍了该模式的定制、引进、移植、优化以及业务化试运行的基本情况,并详细介绍了该模式的系统功能、模式预报产品以及模式系统特点.文章还对模式运行以来的预报产品与实际的天气过程资料作了统计对比分析,初步对模式预报的真实性作了检验.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空、地面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09年11月9-12日山西出现的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场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强盛的西南气流和低层东北气流以及地面回流为暴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流场配置,500hPa阶梯槽和700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持续及水汽的辐合为这次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卫星云...  相似文献   
9.
辛金珠 《测绘通报》2018,(3):150-151,157
论述了利用双交叉导线测设长大隧道洞内控制网的方法。该方法能增强洞内导线网形的结构稳定性,提高隧道贯通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发的三维全弹性冰雹云模式,对2006年7月5日山东境内一次以冰雹、雷雨大风为主的强对流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冰雹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79%左右的冰雹胚胎是霰,雹胚以霰为主,霰主要来自于冰雪晶与过冷雨水碰撞冻结以及雪的自动转换过程,霰形成后主要靠碰并过冷云水、雨水增长,而冰雹主要质量来源是霰的自动转化以及碰并过冷云水增长。人工催化试验表明:在强对流云中冰雹含量达到0.1 g·m-3前1~4 min进行催化,能有效抑制冰雹粒子的增长,在过冷水含量中心(5.5 km)上方1.0~1.5 km催化防雹效果较好,在其下方催化防雹效果较差;剂量越大防雹效果越好。AgI主要以凝华核的作用产生人工冰晶,冰晶凝华增长导致过冷云水含量降低。催化后雹胚特别是霰胚的数量增多,对过冷云水的竞争增强,其平均尺度、质量均减小,降低了雹胚向冰雹的转化率。冰雹碰并过冷云水增长也被减弱,导致冰雹总质量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