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大气科学   1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北一次降雹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秋萍  邓志  苏万康 《气象》2003,29(3):41-45
通过对一次降雹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的强度场、速度场及其它产品的分析,得出对降雹过程不同阶段临近预报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的福建夏季对流云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2001年和2002年7~9月利用福建省建阳市和龙岩市二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对福建夏季对流云进行系统的观测.通过对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实例分析得到不同类型福建夏季对流云的生命史、尺度、强度等特征;多单体合并对流云液态水总量最大,发展-成熟阶段平均值达4.8×109 kg,是福建夏季对流云中最重要降水云型;对流云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高度层辐合辐散特点.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夏季南方对流云结构、降水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闽北地区前汛期锋面云系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多年雷达回波资料,统计分析华南前汛期(闽北)锋面云系不同部位,不同云型回波的结构,降水特征,层结稳定度;并对地形和中尺度系统与回波的新生、发展,组组化的关系作探讨。  相似文献   
4.
闽中北前汛期多普勒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使用2002、2003年福建中北部27个气象站5—6月自记雨量资料及相应的雷达体扫资料,通过用最优化法统计得出不同区域的Z-I关系,并将统计结果用于2005年5—6月的降水估测。同时利用实时雨量资料采用卡尔曼最优(卡尔曼滤波+最优插值)、变分等估测方法对2005年几次混合型降水过程进行实时雨量校正,用福建北部武夷山九曲溪流域雨量计检验校正后的雨量值,并对上述几种方法的测量精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卡尔曼最优、变分法及100km距离范围内的最优化法的过程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5%,100km距离范围以外最优化法的过程平均相对误差明显增大,Z=300I^1,4估测的误差最大。  相似文献   
5.
闽中北短时暴雨概念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福建中北部35个站1994~2001年97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等进行分析,将天气类型分为冷式切变(或槽)影响型、西南气流影响型、副高型(Ⅰ~Ⅱ型),归纳总结了各天气型的雷达回波源地、加强区域、路径、演变及降水特征,建立了天气图等常规资料与雷达回波资料相结合的闽中北短时暴雨3种概念模型。Ⅰ、Ⅱ型的降水强度总体相差不很大,有西南风急流比没有时降水强,Ⅱ型尤其明显,Ⅲ型降水强度最弱、持续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6.
一次连续性大暴雨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东兴  黄美金 《气象》2000,26(7):50-55
对1998年6月中旬发生在福建省北部地区的连续性大暴雨过程环流特征、影响系统、特殊地形条件作用,中尺度回波系统活动及小尺度强核回波对降水强度的贡献进行了综合分析,力求从雷达回波演变特征找出规律,以提高其短时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5.21”福建闽北特大暴雨过程中获得大量加密资料,较深入地分析了暴雨过程中、小尺度特征.给出不同尺度、不同物理特性的中小尺度系统(云团)相互作用,生消、发展、组合过程,以及武夷山脉的复杂地形在该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在一定环境流场下,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活动导致出现的天气变化密集的低纬山区形成持续性特大暴雨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8.
闽中北冰雹概念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近 1 0年 6 4次降雹过程进行分析 ,将天气类型分为 3种 ,然后归纳总结各天气型下的雹云源地、路径、回波特征、物理量特征 ,建立闽中北冰雹 3种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
余建华  杨林增  陈秋萍 《气象》2006,32(9):95-98
利用Visual Fortran和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及有关算法,研发了多普勒雷达定量测量武夷山九曲溪降水软件系统,利用2002-2004年建阳CINRAD雷达28个过程的回波强度资料和福建省中北部27个地面雨量站与武夷山九曲溪10个自动雨量站的降水资料,通过“最优化处理法”和“相关性检验”等算法确定了三个不同区域三种不同降水类型的9组最优A、b值。利用所得的最优A、b值与最优混合扫描的回波强度资料作为输入,其生成的三种降水产品,在运用雷达定量估测降水方面,比建阳CINRAD雷达的PUP降水产品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雷达回波资料对夏季对流云降水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年7~9月在福建省建阳气象雷达站利用“713-C”数字化雷达完整地观测到101块对流云生成、发展、消亡过程。通过对这些资料分析,探讨夏季对流云降水机制。分析表明:夏季对流云中初始回波出现在0 ℃层以下,单体对流云占89.2%,多单体对流云占77.8%,其中回波及地时,主体回波扩展到冷暖区多单体明显高于单体(各为77.8%和63.9%)。由于多单体对流云其回波强度、尺度及降水时长都大于单体对流云,是夏季降水和人工催化的重要云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