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2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91.
利用1980—1984年和2004—2020年锦州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春玉米物候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 采用趋势系数、倾向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锦州市春玉米生育期长度和水热条件的变化趋势, 并探讨了锦州市春玉米生育期长度与水热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 1980—1984年和2004—2020年锦州地区春玉米各生育期长度变化趋势不同, 除抽雄期、成熟期和生殖生长期外, 其他生育期长度均呈缩短的趋势。营养生长期长度极显著缩短, 生殖生长期长度极显著延长, 因此全生育期呈弱的延长趋势, 变化不明显。春玉米各生育期水热条件变化趋势不同, 热量条件变化显著, 而水分条件变化不显著, 多数生育期≥10 ℃活动积温(DT10)和生长度日(GDD)呈增加的趋势, 其中抽雄期、成熟期和生殖生长期、全生育期热量条件呈极显著增加趋势, 表明热量条件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 DT10和GDD对春玉米生育期长度影响最大, 水分条件对春玉米生育期长度影响较小, 其中出苗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长度与水分条件相关显著。可见, 锦州地区水热因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共同影响春玉米的整个生育期。  相似文献   
392.
利用地面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观测资料、探空和NECP再分析资料以及地面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对2021年3月13—15日沈阳地区污染事件过程展开分析,探讨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大气环流背景与气溶胶垂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 3月13日PM2.5质量浓度最高值出现在06:00—07:00,约为220.0—230.0 μg·m-3,15日12:00开始显著降低,而PM10质量浓度在15:00出现显著增加,为258.3 μg·m-3。SO2和NO2浓度较高值均出现在3月13日10:00时左右,分别为40.1 μg·m-3和101.3 μg·m-3。CO质量浓度最高值出现在13日16:00—17:00,约为8.8 mg·m-3。沈阳地区臭氧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午后,13日和14日午后(12:00—16:00)臭氧最大值为102.4—113.7 μg·m-3。蒙古气旋东移过程中逐渐发展加强,其后部西北风将沙尘向东南方向输送。沈阳地区沙尘发展旺盛时存在不稳定层结,同时伴有显著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沙尘粒子的垂直混合和向下游输送。3月15日02:00(北京时间15日10:00)气溶胶消光最大值出现在0.7 km处,消光系数约为6.0 km-1。近地面激光雷达退偏比显著增加至0.4—0.5,近地面以非球形粒子(粗颗粒物)为主的沙尘或浮尘。  相似文献   
393.
微根窗成像技术推动了植物根系表型研究,但是根系长度和直径仍然需要人眼识别再绘制轨迹,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将U-Net语义分割技术引入到植物根系图像识别中,研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iRoot-V02根系自动识别软件。采用iRoot-V02软件识别微根窗法获得的植物根系成像图片的根长、直径、投影面积、根尖数等参数。结果表明: iRoot-V02软件批处理600 dpi图片的速度为每张26.6 S; 获取根系的骨架信息、总根长与人眼识别结果基本一致; 按直径每0.1 mm为一级,获得不同直径的根长,与人眼识别结果的根长决定系数大于0.76;精确捕捉到根系生长旺盛期不同直径根长的变化; 分析了300 dpi和600 dpi两种分辨率根系图片的参数,两种分辨率结果具有高相关性,因此可建立低分辨率根系参数和高分辨率根系参数之间的关系方程,采用低分辨率拍摄根系图像,通过方程转化成更准确的根系参数,减轻工作量。用iRoot-V02软件的根系生长信息近似于人眼识别,相比人眼识别在大批量根系图像智能识别、自动化、快速目标检测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394.
回顾了关于长距离输送对中国区域本底大气臭氧的影响,以及中国区域大气本底站臭氧变化及其区域代表性两方面的研究进展。来自不同污染源区O3的长距离输送对中国区域O3影响的研究结果分歧较大,贡献最显著的源区和受体地区也存在争议;同时,鲜有研究考虑到平流层对对流层的O3贡献,而这部分贡献在前体物排放很少的本底地区非常重要。中国区域各大气本底观测站分别与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具有相同的对流层O3柱浓度最大值月份分布,而对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近地面O3区域特征的分析尚未深入开展;鉴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也尚未深入揭示形成O3变化区域特征的复杂成因。基于现有研究进展和不足之处,如何利用全球大气化学-环流模式的示踪模拟结果,定量评估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O3对中国本底大气O3的影响,并进一步评估中国区域6个大气本底站近地面O3季节变化的区域代表性,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395.
为揭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太子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基于1961—2018年气温、降水量等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水文站径流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累积距平等方法,对该流域径流量、面降水量及潜在蒸散量趋势特征、突变点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估算不同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961—2018年,太子河流域径流量与面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均呈现微弱减少趋势,径流量和面降水量分别在1975、1984、1996、2009年发生显著突变,而面潜在蒸散量仅在1983年发生显著突变。径流量与面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径流量随着降水量增加、潜在蒸散量减少而增大。根据径流量的突变点将研究时段划分为5个时期,与基准期1961—1975年相比,1976—1984年、1985—1996年、1997—2009年及2010—2018年气候因子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3.24%、-0.08%、18.57%及28.45%,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76.76%、100.08%、81.43%及71.55%,表明人类活动是太子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96.
叙述了辽宁海岛自然概况和海岛资源的现状,对各种资源进行了简要评价,并结合海岛的地理位置及其拥有资源的特殊性,指出了加快海岛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海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提出应加强社会各界对海岛价值的认识,坚持因岛制宜、开发与保护并重、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的原则,以维护海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97.
城市化发展对气象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宁微  马雁军 《气象》2006,32(9):28-34
为了探讨城市化对城市区域气象环境的影响程度,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试验区域,选取一个冬季的重污染过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发现,MM5能够比较细致地反映出城市化对区域气象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发展对于地表状况的影响使得近地面风速、比湿减小,温度升高,同时会导致逆温现象加剧,恶化局地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398.
沈阳市移动气象台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佐臣  张涛  陈力强 《气象》2006,32(10):107-111
为了解决在非固定地点开展特殊气象服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可移动雷达、车载机动式自动气象站、无线通信网络的移动气象台的概念,介绍了沈阳市移动气象台的基本配置,阐述了移动气象台系统功能设计方案和以双极化雷达、图像融合、CDMA1X无线通信技术为主的技术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399.
东北夏季降水的气候及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近50 a东北夏季降水的气候及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夏季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除三江平原地区外东北大部7月降水最多;夏季全区出现较重干旱的概率大于较重雨涝,旱灾更为突出,其中辽西是较重旱涝频发的地区;近50 a夏季降水没有明显变干或变湿的倾向,而是具有阶段性旱涝交替特征,存在27、11 a左右的年代际尺度周期和3~6 a左右的年际尺度周期变化;6月旱灾几率大,易形成6~7月的连续干旱,7月易形成区域性特大涝灾,6月和8月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反位相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00.
介绍了地表水资源遥感调查采用方法。用ER-mapper图像处理软件、ARC/INFO和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依据影像的形状、色调、纹理、位置、布局等建立各种地物解译标志,并对不同的解译对象选择不同的最佳波段组合和图像处理方法。解译、电子地图编辑、绘图全过程均在计算机上完成,大大提高了解译结果的精度和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