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支持向量机在积雪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球观测系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EOS/MODIS(Earth Observation System/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影像资料中的积雪检测,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VMs(Sup-port Vector Machines)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分析了积雪检测过程中的特征选择和提取,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遥感影像分类模型,并进行了积雪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特征选择对积雪检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证明了支持向量机方法在遥感影像分类中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2.
统计降尺度方法集合预估华东气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丽军 《高原气象》2010,29(2):392-402
利用共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逐步线性回归相结合的统计降尺度方法,研究了1月和7月华东地区41个气象观测站2070—2100年未来月平均温度变化情景的集合预估。同时采用850 hPa温度场、850 hPa位势高度和温度的联合场以及海平面气压和850 hPa温度的联合场作为预报因子变量场,对于两个场联合的预报因子变量场,采用的是两个变量场空间联合的EOF分解的方法。同时通过改变统计降尺度过程中输入的预报因子变量场、预报因子变量取值的区域,以及输入逐步线性回归方程的主分量个数共建立27种统计降尺度模型,并把它们应用于2种全球气候模式(GCMs):Echam5和HadCM3 IPCC AR4 20C3M和A1b情景,从而每个站点均生成1950—2099年(HadCM3)或1951—2100年(Echam5)1月和7月共54个IPCC TR4 A1b温度变化情景,然后对54种预估情景进行集合分析。多个温度变化情景的集合预估采用它们的中位数来表示。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条件下,多个统计降尺度结果的集合预报如采用箱线图的中位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统计降尺度方法的模拟性能;(2)2070—2100年1月和7月未来气温情景相比当前气候条件的增温约3~4℃,7月与1月相比不确定性增大。  相似文献   
63.
基于TM的辐射传输模型反演叶面积指数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PROSAIL辐射传输模型,引入土壤反射指数SRI来简化模型,提出直接从反射率计算SRI的方法;  同时,针对不同的植被状况,采取不同波段组合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自由参数与反演波段组合,提出一种基于不同植被状况的叶面积指数反演策略; 最后,应用遗传算法对模拟的TM光谱反射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LAI<3的植被,反演精度较高; 但是对于LAI>3的植被,反演精度较低,其原因主要是冠层反射对LAI不再敏感。因此,辐射传输模型反演LAI有一定适用范围,只有在此范围内LAI的反演精度才可靠。  相似文献   
64.
中国西部地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全球环流耦合模式(IAP/LASG GOALS),对中国西部地区由于CO2含量增加引起的未来气候变化进行了模拟预测分析.预测CO2含量每年以1%速度递增,对此进行了控制试验和扰动试验两个长期积分,并用它们的差值来表示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CO2增加以后,在初始阶段平均温度、降水和湿度变化不大,随着CO2含量的增加,中国西部地区温度、降水及湿度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且比全球增加大得多.到2050年全球温度相对于现在增加1.5℃,而中国西部地区温度升高在1.2~2.2℃,其中最大增温区出现在青藏高原附近;西南地区降水将增加200mm以上,比湿增加最大,达0.8 g kg-1以上,新疆西部和西北部地区降水减少50 mm左右,平均降水增加15%,整个西部地区气候变暖变湿.  相似文献   
65.
东北亚近100年降水变化及未来10~15年预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利用中国北方22个站点降水观测资料,检验了英国东英格兰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CRU05降水资料的可信度,与同类资料相比,该套资料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分析发现,20世纪中国东部地区和20世纪中后期西部地区的降水资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利用这套资料分析了东北亚地区近100年降水变化规律,发现中国北方年降水量普遍存在3年、10年和30年左右的周期振荡,20世纪的几个主要干旱时期和多雨时期是由于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特大干旱都是发生在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少雨时期和年际变化的少雨时期同时出现的阶段。将东北亚降水划分为10个主要区域,即中亚及北疆区、华北及西北东部区、蒙古中北部区、河西走廊及蒙古西部区、黑龙江东部区、大兴安岭西部区、中亚北部区、南疆及柴达木盆地区、东北南部区和阿尔泰山北部区。分析还发现,中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区不是孤立的,它与蒙古干旱区和中亚干旱区连在一起。在主要振荡周期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北方未来10~15年降水变化趋势做了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66.
巢纪平  刘飞 《中国科学D辑》2006,36(3):297-304
将热带大气分成两层, 在地面附近是行星边界层, 在这一层中运动是线性的, 当边界层顶辐射平衡温度给定后, 可得到边界层顶的垂直运动; 在边界层上是无黏性的理想大气, 其中的运动是非线性的, 求出了角动量、位温和位势涡度的守恒律, 从而建立了在边界层垂直运动驱动下Hadley环流的惯性理论, 给出了这个理论的若干解例.  相似文献   
67.
近年来中等复杂程度地球系统模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近十几年来,地球系统模式领域活跃着一类新兴的模式——中等复杂程度的地球系统模式(EMICs),EMICs以其对计算能力的较低要求和对地球系统的较为完备的描述,使其应用几乎覆盖了简单模式和大气环流模式(CGCMs)的所有研究领域,特别在长期气候变化的模拟方面展现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使得在长期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研究近代气候变化更具现实意义。EMICs已经成为模拟地球系统的有力工具,为目前的CGCMs模拟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在简单模式与CGCMs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首先回顾了中等复杂程度地球系统模式(EMICs)的发展现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探讨了EMICs的基本组成、应用领域,并对EMICs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8.
巢纪平  刘飞 《中国科学D辑》2007,37(2):254-260
发展了Anderson和Moore跨赤道惯性急流理论, 应用非线性等值浅水模式, 根据与急流相联系的有旋大尺度气流(大气)或洋流(海洋)特征定出新的普适函数, 从而求出跨赤道惯性急流区中沿流线的位势涡度和能量守恒式, 由于最后的控制方程是非线性的, 因此可以有条件的存在跨赤道的多平衡态的惯性急流解. 通过急流区外不同的大尺度气流或洋流的特征分析, 讨论了跨赤道惯性急流区中可能存在平衡态的条件, 并给出多平衡态的解例.  相似文献   
69.
针对2014年1月26日—2月3日重庆市主城区出现的一次严重雾霾过程,对污染物浓度、环流形势和气象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雾霾强度变化与AQI指数、PM_(10)和PM_(2.5)浓度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PM_(10)和PM_(2.5)是此次过程的首要污染物,SO_2和NO_2有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但对AQI指数的影响较小。高空持续稳定纬向环流和中低空西南暖湿气流,逆温层持续存在且低空风速小是有利于连续雾霾过程的背景条件。地面平均风速小,平均日温差小,相对湿度大于85%,能见度低使地面湍流活动弱,大气维持静稳状态,空气污染持续加重。  相似文献   
70.
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是历次IPCC评估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归因的目标是检测并量化由外强迫引起的变化,识别人为和自然强迫对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有助于全面评估气候系统是如何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所得结论对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信度而言至关重要。检测归因模式比较计划(DAMIP)是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一个子计划,共包含3个级别、多达14组不同强迫驱动下的试验。文中概述其科学背景、试验设计、参与模式情况,并评述该计划的意义、期待的产出以及中国的机遇和贡献,以期使读者迅速了解相关要点和进展,为利用这些模式模拟试验数据开展检测归因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