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比(扩散系数)的T检验、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 reen指数和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强度等方法,研究了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植被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分析格局形成的原因,并用相关分析比较了6个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植物的分布格局皆属于聚集分布,但它们的聚集强度有差异。聚集强度最大的是木地肤,最小的为银灰旋花,中间依次为糙隐子草,冷蒿,短花针茅。依靠无性繁殖扩大种群分布范围和密度是它们服从聚集分布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说明了方差/均值比率法是1种较好的分析种群分布格局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2004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林业局玉泉观站引进了5种外来树种,分别是:美国杏李(Prunus domestica×P. armeniaca)、美国东部黑核桃(Juglans nigra)、四倍体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树莓(Rubus sp.)和无刺大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了确定有无外来物种入侵,2006年对玉泉观站外来树种栽植区进行昆虫种类调查,采用手工捕捉结合网捕的方法采集昆虫标本,经鉴定分析共有45种昆虫,其中有害虫31种,分属于5目21科;天敌昆虫14种,分属于5目11科,种类最多的是鞘翅目昆虫,分别占害虫总数和天敌昆虫总数的35.5%和35.7%。45种昆虫均为当地种,说明引进外来树种没有造成外来物种入侵。  相似文献   
3.
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phala)灌丛沙堆是乌兰布和沙漠最为广泛分布的典型荒漠灌丛沙堆之一。本研究对白沙蒿灌丛的灌丛形态参数、沙堆形态参数进行了野外测定,探讨沙堆形态发育及固沙能力与白沙蒿灌丛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沙蒿灌丛高度随着灌丛半径的增加而呈对数曲线增加,在灌丛较小时灌丛高度增长较快,随后渐趋于稳定,其水平方向发育速度大于垂直方向;白沙蒿灌丛沙堆半径及高度随灌丛半径和高度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显著线性关系,沙堆水平方向发育受到灌丛冠幅的影响,沙堆垂直方向的发育水平取决于灌丛高度;随白沙蒿地上部分鲜重的增加,灌丛沙堆底面积、高度、沙堆体积和固沙效率均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白沙蒿灌丛越大其固积沙堆也越大,固沙率越高,不同大小灌丛白沙蒿间的固沙效率差异显著(p0.05);白沙蒿灌丛背风侧的积沙宽度(y)与积沙距离(x)显著相关(R2=0.9917),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19.654x+122.41,在距离灌丛背风面6~7倍高度的地方,积沙接近消失。  相似文献   
4.
沉水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重要的生产者,同时还对湖泊的营养物沉积和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由此影响着湖泊的富营养化进程.本文以黄河内蒙古段河套灌区湖泊中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和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狐尾藻种子休眠率较高但休眠易破除,通过切破种皮、低温层积、硝酸钾和赤霉素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萌发率;篦齿眼子菜种子休眠性较强,低温层积及赤霉素浸泡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其萌发率;穿叶眼子菜有较深的休眠特性,破除硬实、硝酸钾、赤霉素及低温层积处理均不能有效解除其休眠.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市地处半干旱区,水资源缺乏,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于地区生态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鄂尔多斯市6个地下水位监测井2005-2014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位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本地区地下水位2005-2006年有所下降,2007-2010年逐年抬升,2011年受严重干旱影响,地下水位为近10年来最低值,从2012年开始至2014年,以每年0.14 m的幅度抬升,2014年为近10年最高值,地下水位的年际变化主要与煤炭开采和经济发展有关。(2)地下水位的年内季节变化明显,与降雨量、蒸发量和农业灌溉用水的相关性较高。3-7月,水位持续下降,7月地下水位为年内最低点;8-10月,水位逐步回升;11月至次年2月水位总体呈略微抬升状态,次年2月为年内最高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内蒙古多伦县1987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的TM影像,运用GIS方法提取了各年的多伦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多伦县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测算了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987~2005年间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十分剧烈,耕地、林地、城镇用地、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未利用地和草地向林地、耕地变更,并且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和城镇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多伦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987~1995年间呈下降趋势,而1995~2005年间呈增加趋势,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耕地、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多伦县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比例较大,耕地、林地和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增加趋势,而草地和未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都小于1,表明多伦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服务价值指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7.
樟子松固沙林带间植被恢复及其对林草界面作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海拉尔市巴音岱林场不同分布格局、不同带间距的人工樟子松林带内植被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分析了林草界面生态学效应,研究了林草界面对带间植被自然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宽的带间距带内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变化曲线出现了两个高峰,而窄的带间距带内只有一个高峰,说明该地区林带之间距离不应小于12 m;当林带之间距离为16~28 m时草本物种多样性出现最大值。植被恢复效果表现为带间距12 m差于带间距24 m,虽然都差于天然植被,但边际效应大大地加速了群落演替的进程。研究区樟子松林草界面边缘效应影响域为20 m, 其小尺度范围内生境异质性也很明显。行带式造林带间距离不应大于40 m,超出边缘效应影响域不利于带间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8.
乌兰布和沙漠农田沙害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沙严重威胁着乌兰布和沙漠农田的健康运行。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田沙害形式、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流沙入侵和土壤风蚀是危害农田的主要形式,其沙源主要为绿洲内部土壤风蚀和零星分布的流动沙丘及绿洲外部的流沙前移和风沙流活动;②农田沙害具有普遍性、季节性、各向异性、累积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等特性;③绿洲内农田土壤风蚀由绿洲边缘向绿洲中心逐渐减弱,风蚀深度和强度下降。同一林网内,则由边缘向中心增加,防护林及地埂后一定距离内表现为沉积,其余地段表现为风蚀;沙质农田较黏质农田的风蚀深度和强度大。时间变化上,表现为秋季弱,春季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濒危植物四合木的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甄江红  玉山  赵明  刘果厚 《中国沙漠》2010,30(5):1075-1084
以TM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地形、土壤、气候、人类活动指标为评价因子,借助DEM及生境评价模型,对鄂尔多斯特有植物四合木的生境进行了不同层面的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地形与气候等自然因素不是四合木生存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人类活动使四合木的实际生境质量无论在分布上还是数量上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与潜在生境相比,已有23.87 km2的实际可生存生境退化为较不适宜生境,说明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四合木局部濒危的关键因素。在各生境类型区内,四合木的潜在及实际生境质量均有较大差异。其中,乌家庙、低山、棋盘井种群的生境质量较好,而乌达与千里山种群的生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0.
阿如旱  杨持  同丽嘎 《地理研究》2010,29(2):283-290
借助RS和GIS技术提取内蒙古多伦县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信息,运用分形理论的原理与方法,通过计算斑块周长—面积关系、分维数和稳定性等指数,揭示了不同沙漠化土地类型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内蒙古多伦县各时段的土地沙漠化类型具有分形结构,不同沙漠化土地的平均分维数在1.3988~1.5635之间,接近于随机运动值,有潜在的流动趋势。在轻度沙漠化土地、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度沙漠化土地和严重沙漠化土地等4种类型中,轻度沙漠化土地的分维数在所分析类型中总体上呈波浪式增加,说明其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趋于减弱,而重度沙漠化土地空间结构从1987年以来稳定性逐渐变好,且稳定性相对较高。通过对区域沙漠化土地空间结构分析,可以为政府治理沙漠化土地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