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342篇
  国内免费   51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659篇
地球物理   295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15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6篇
  1973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7篇
  1964年   14篇
  1963年   16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研究了兴都库什及帕米尔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发现h<70km的地震分布广泛,h≥100km的地震形成-S形的倾斜中源地震带.在71.5°E以西,中源地震带倾向接近正北,倾角随深度变化,在深部接近垂直,且倾角自西向东逐渐变陡,在71.5°E以东,倾向逐渐由东南变为正南. 分析了121个mb≥5.0地震的机制解.浅源地震机制解的P轴大多位于NS和NNW-SSE方向,且多近水平,反映此区受到NS或NNW-SSE方向挤压.各剖面应力轴分布规律性强,在150km以下,总的趋势是机制解的T轴接近于倾斜的中源地震带的下倾方向,而P轴倾角较小且垂直于倾斜的中源地震带的走向.  相似文献   
42.
43.
冬季城市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结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桑建国  刘万军 《气象学报》1990,48(4):459-468
本文根据沈阳地区大气环境容量研究中1984年12月所进行的观测,对沈阳城市边界层的流场和温度场结构做了分析。得出了冬季城市边界层的一些特征。当地面风速微弱时,热岛效应显著。边界层低层辐合抬升,在城市下风边缘可能出现反向气流。当风速较强时,城市的摩擦效应占优势,城市上风部分辐合抬升,下风部分辐散下沉。观测分析还表明,城市建筑对气流的阻滞作用可伸展到几百米的高度。夜间微风时,接地逆温层厚度可达200m,城市内边界层从上风边缘起开始发展,厚度可达100m。白天风力微弱时,重烟尘污染可导致城市冷岛,并推迟对流边界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44.
近千年我国冬夏温度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绍武 《气象》1990,16(6):15-20
  相似文献   
45.
涡旋诱发重联模型(Ⅰ)——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了涡旋诱发重联的基本动力学特性.包括:涡旋诱发重联的物理机制;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和撕裂模不稳定性耦合过程;磁流体涡管的基本特性;不同尺度涡旋间的相互作用,动能和磁能间的转化及准稳态时流线、磁力线、等涡度线和等电流密度线的相似性等.用二维MH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上述一些特性,并与理论分析结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证实了理论推论.涡旋诱发重联是产生局部磁场重联的重要机制之一,该模型在磁顶区的应用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46.
本文使用1951~1985年的资料,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研究了夏季逐月500hPa高度场与我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它们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较强的相关区在东半球我国地区上空.其次,与此相关区位置相差约180度的西半球也有一强相关区,强度较东半球的弱.本文提出诊断强回归因子区的方法,它们出现地区与强相关区相同但范围缩小.在我国,可预报性较强的表现地区随月份有所不同.6月主要表现在黄河流域地区,7、8月在长江流域地区,无论是相关关系还是回归关系表现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7.
层析地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球资源的开发及地震活动规律的深入探求,揭示地球内部精细构造特征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地学中重要的科学前沿工作之一。当一次地震发生时,其能量的一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地球内部传播,波的传播路径称为地震射线。地震射线射入地球内部就象X射线穿过人体一样,起透视地球的作用。今天普遍使用的地壳及地球内部的分层构造模型,就是本世纪30至40年代的地震学研究成果。这类球对称地球模型是地球介质的静态平衡状态的近似。从时  相似文献   
48.
殷宗昭  林锦明  沈锺 《气象》1991,17(7):8-13
利用南极瑞穗站(日本)1979年近地面层微气象资料及净辐射、本站气压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鲍文比-能量平衡法求得月平均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采用热含法计算得出月平均雪面热通量,使用了直接测量的净辐射通量,研究了该站雪面热量平均特征。其中突出的特征是3—12月雪面净辐射值为负值,主要靠感热通量由大气向雪面补充热量。将本文结果与苏联少先队站1956年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相当一致的年变化规律。最后,得出瑞穗站雪面为一强冷源。  相似文献   
49.
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地震学家用不同的方法更为细致地研究了全球及区域的地下构造,使得地震CT技术迅速发展.其中包括利用地震面波的工作,在地震面波的研究手段上,当前主要有纯路径法,球谐函数法,富氏?数法等.Francis T. Wu(1972)利用纯路径法研究了海洋、大陆、洋脊、岛弧等纯区域的地瑞利面波的频散,得出洋脊速度低于海洋,海洋低于大陆的结果.Ickiro Nakaniski和 D. L. Anderson(1982)采用球谐函数法研究?全球范围的周期为100-300秒的大圆路径瑞利面波的群速度分布.并将周期为100-200秒的结果与纯路  相似文献   
50.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地幔及俯冲带热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热边界层以外的地幔温度近似于绝热压缩的温度分布。相变对上地幔温度有贡献,670km间断面的性质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温度模式。采用准动力学方案近似解俯冲带热结构,参数的选择及生热率的不同估计会强烈影响俯冲带的热结构。本文对此作了比较,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