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351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534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31.
介绍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的方法,利用北京大学地面多波段太阳光度计的观测进行了对比,二者的相关性比较好.给出了描述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的几幅图片.卫星遥感对于更好地研究空气污染提供了一种新手段,卫星遥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弥补了地面观测空间覆盖不足的缺陷.卫星遥感的气溶胶资料不仅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研究而且对城市污染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632.
用TRMM卫星微波成像仪资料遥感地面洪涝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文中阐述了用热带降雨测量卫星 (TRMM )微波成像仪 (TMI)监测地面洪涝灾害的能力 ,并利用动态聚类、土壤湿度指数、极化亮温差指数、极化亮温比指数等 4种基于TMI亮温资料的方法遥感了 1998年夏季中国江淮流域的洪涝灾害。通过与机载雷达图像、星载雷达图像以及基于地面日降雨量资料的Z 指数方法确定的地面洪涝情况的对比 ,结果表明用TMI亮温资料监测地面洪涝灾害是可行的 ,遥感结果也是比较满意的  相似文献   
633.
一次华南暴雨的中尺度结构及复杂地形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15,他引:42  
孙健  赵平  周秀骥 《气象学报》2002,60(3):333-342
文中选取了 1998年 6月 8~ 9日的一次发生在华南的强降雨过程 ,利用观测资料和MM5中尺度模式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研究了该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及华南地区复杂地形的影响。分析表明这次华南暴雨由锋面暴雨和暖区暴雨组成 ,具有不同的中尺度结构 ,其中广西梧州地区暴雨是准静止锋面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 ,具有持续时间短 ,强度大的特征 ,MM5模拟的雷达回波强度超过 30dBz ,高度超过 2 0 0hPa ,并在其东、北侧出现闭合的次级垂直环流 ;珠江三角洲的暴雨是暖区暴雨 ,发生在深厚的暖湿气流内 ,85 0hPa上强度超过 16m/s的西南低空急流是影响降水的主要系统 ,该中心暴雨持续时间较长 ,降水强度也达到了暴雨标准 ,模拟雷达回波不明显 ,没有出现局地的次级环流。华南地区的复杂地形在这次华南暴雨过程中主要为动力性作用 ,具体表现在一支冷空气在低层由苗岭和南岭之间南下 ,南海上空一支暖湿气流北上直接到达梧州地区 ,另一支次暖湿空气在南岭的阻挡下由武夷山以南沿南岭和云开大山之间折而向西 ,这三支气流在梧州地区附近汇合 ,形成广西梧州地区的暴雨 ;同时南海上空北上的低层气流被迫向东北绕行海南岛 ,形成一个尺度为 2 0 0km左右的背风面气旋 ,这个气旋的东北部分加强了在珠江三角洲地  相似文献   
634.
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MM5 (V2 )对 1997年 11号台风Winnie在登陆后演变为温带气旋的过程进行了48h模拟。结果表明 :MM 5不仅比较好地模拟出台风在陆地上的移动路径及其产生的降水 ,而且成功地模拟出了台风登陆后次中心的产生。利用模拟大气中的水物质 (云水、雨水、冰晶、雪水和霰 )模拟了台风云图 ,很好地展示了在卫星实际观测的红外云图上 ,Winnie台风在登陆后其云系的结构从热带气旋的螺旋结构到温带气旋的锋面云系结构的转变过程。因此对Winnie台风的数值模拟可以作为深入研究台风登陆后从热带气旋演变为温带气旋的变性过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635.
利用TOMS资料遥感沙尘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研究了利用TOMS资料定量遥感沙尘暴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遥感了1998年4月15日发生在中蒙边境地区的一次沙尘暴过程,得到了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强度以及影响范围等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上可以排除云的影响,能够定量遥感沙尘暴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较好的沙尘暴遥感方法.  相似文献   
636.
千牛年尺度气候变率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绍武  谢志辉 《地学前缘》2002,9(1):143-153
20世纪后期,千年(ka)尺度气候变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格陵兰冰芯及深海沉积证明,在末次冰期中普遍存在平均周期为1.5ka的循环,有人认为全新世也存在这种循环,小冰期就是最近一个循环的冷期。(2)每个循环由1个相对暖期(间冰阶)及1个冷期(冰阶)组成,称为Dansgaard/Oeshger循环(D/O循环)。(3)连续几个D/O循环的冰附气湿愈来愈低,海因里希事件(H事件)就发生在最冷的冰阶之后。(4)自15kaBP到68kaBP共确定出6次H事件,分别称为H1…H6,有的作者认为新仙女木事件(YD)与H事件形成机制近似,可以称为H0。(5)D/O)循环与H事件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但热盐环流(THC)变化的学说得到了较多作者的承认。这个学说认为:北大西洋北部的大量融冰使海面为冷的淡水控制,影响了大传送带中海水的下沉,从而削弱了深水的形成。北大西洋THC减弱,使向北输送的热量减少。使北大西洋气候更寒冷。一旦深水形成再次增加,完成一个D/O循环。H事件形成的机制与之类似,不断过程变化更为激烈。(6)这样,THC有3种模态:现代模(北大西洋有两个泵)、冰阶模(一个泵),及H事件(无泵)。(7)海洋环流模式已经对THC的变化及模态之间的转换进行了模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了HTC的变化,在给定淡水输入的外强迫时,也模拟出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637.
卫星资料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近30a的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分析了不同季节降水距平与地温、气温距平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前者和后二者间有很好的负相关.同时用近20 a的卫星亮温距平与降水距平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类似的结果,说明卫星反演得到的亮温可作为干旱监测的一个因子;与此同时,卫星资料计算得到的植被指数也是干旱监测的重要因子.通过对这2个因子的归一化处理形成干旱指数,并与常规干旱监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38.
全新世北大西洋冷事件:年代学和气候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绍武 《第四纪研究》2009,29(6):1146-1153
回顾了全新世北大西洋冷事件的研究,重点分析年代学和气候影响。首先,综合北大西洋8个深海沉积序列13种不同指标反映的冷事件,证明Bond等(1997)的研究是有代表性的。全新世的9次冷事件,由近及远编号 0~8,出现于0.4kaB.P.,1.4kaB.P.,2.8kaB.P.,4.2kaB.P.,5.9kaB.P.,8.1kaB.P.,9.4kaB.P.,10.3kaB.P.和11.1kaB.P.。其次,从早全新世到晚全新世逐一地综述了9次冷事件出现时间及气候影响。发现与冷事件对应的气候异常,主要表现为北半球高纬寒冷、低纬亚非季风区干旱。也有迹象表明出现冷事件时西-中欧及北美北部气候湿润。最后分析了冷事件的成因。早全新世冷事件可能与融冰淡水脉冲有关,中-晚全新世太阳活动减弱可能是冷事件发生主要原因,但不排除有气候系统内部振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9.
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平流层大气长期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个因素将对21世纪平流层气候变化产生重要作用。一个是温室气体增加,另一个是平流层臭氧的可能恢复。温室气体增加的辐射效应一方面造成地面和对流层变暖,另一方面却导致平流层变冷,而臭氧层恢复的辐射效应则导致平流层变暖。在温室气体增加和臭氧恢复这两种相反因素作用下的平流层温度如何变化是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为了预估平流层温度在21世纪的变化,使用了辐射—对流模式进行了敏感性实验,另外,也对他人进行的化学—气候耦合模式(CCM)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这些模拟结果表明,在21世纪平流层中上层(60~1 hPa)将变冷,而下层(150~60 hPa)变暖。这说明在平流层中上层温室气体的冷却效应将起主导作用,而臭氧恢复的加热效应在平流层下层相对更为重要。CCM的模拟结果表明,臭氧恢复最显著的区域在平流层上层(3 hPa附近),与最大降温区一致,说明温室气体增加将有利于平流层上层臭氧恢复。CCM的模拟结果还表明,平流层两极地区在冬半年存在变暖的现象。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极区变暖与平流层行星波活动增强有关,动力、热力和化学之间的正反馈作用也有可能对极区变暖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40.
夏季风北推和强度对我国北方夏季降水影响的年代际特征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吴长刚  刘鸿升  谢安 《高原气象》2005,24(5):656-665
利用近50年NCEP/NCAR的候平均风场和比湿场资料,计算了东亚夏季风北界的位置,发现季风北界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季风北界偏北的年份集中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而偏南的年份则集中于1980年代和1990年代,并且各个季风区的季风北界的年代际变化比较一致。利用这些资料定义了“区域夏季风指数”,更好地反映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和北方各地区旱涝之间的关系;用合成分析方法比较了夏季风强度与北方各干旱半干旱区域旱涝变化的关系,说明华北地区最为敏感,区域季风指数与7,8月降水量的关系最好。最后用小波分析方法,讨论了这些区域的夏季风强度和夏季降水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关系,发现区域季风强度指数和各季风区降水量的关系在15年左右的年代际尺度上关系最好,在3~5年的年际尺度上也有比较好的相关。这些结果对于北方地区的气候趋势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