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97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2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321.
北方13省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对北方13省1989~1999年的宏观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水体的退化以及未利用地的不断扩展增加区域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土地利用/覆盖总体破碎度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和均质化方向发展;10年间,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重心的空间位置均有所变化。水体变化最明显,其次为未利用地、耕地和城建用地;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322.
遥感卫星图像中线性地质特征的自动提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今飞 《第四纪研究》2000,20(3):259-269
从卫星遥感图像上识别和提取与地质构造有关的线性特征是遥感技术在第四纪地质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方向。现有的遥感技术多采用单波段遥感图像,提取的线性特征通常不够完整。本文介绍一种用多波段遥感图像提取线性地质特征的方法。此方法采用作者研究开发的一种线性特征网络提取和分析系统,称为LINDA系统。结果表明,多波段线性特征提取方法比已有的单波段方法得到了更为满意的线性特征结果。  相似文献   
323.
环境演变信息的管理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于环境演变研究的信息既具有时间属性(包括时间分辨率和所能达到的时间尺度),又具有空间属性,并且不同来源的信息还有各自的特点。本文总结了用于环境演变的信息,包括器测数据、文字记载和考古信息以及环境代用指标在内的基本信息的特点,信息存在的3种基本形式,即统计数据、图像数据和地图数据,以及如何运用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对环境演变信息进行管理,最后给出了东北样带现代生态环境演变管理信息系统和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图编制两个实例。  相似文献   
324.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格状沙丘表面气流及其地貌学意义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形态与区域气流的分析表明,格状沙丘发育在双向低风能环境。沙丘表面气流及沉积过程的观测结果,主梁长期处在横向气流环境,其形态主要受背风坡分离气流控制,并以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净堆积形式顺主风向迁移。副梁处在双向-斜向气流环境,背风坡的附体偏向气流控制其形态和动力学过程,而且其强度是原始风入射角余弦的对数函数。在斜向风作用下,副梁迎风坡侵蚀的同时,背风坡中下部也发生沙粒的纵向输移且堆积于主梁背风坡,从而导致副梁沿年合成输沙方向延伸。由此认为,格状沙丘的主梁形成于主风-西北风的作用,而副梁是在主梁基础上并在主风和次风-东北风的交替作用下形成的;其形态动力学类型应属纵向沙丘置于横向沙丘之上一种复杂型沙丘。  相似文献   
325.
甘肃水资源的特点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唐海萍  唐少卿 《中国沙漠》2000,20(2):213-216
阐述了甘肃水资源的4个特点:降水偏少、地区间悬殊大;地表径流不足,且东多西部少,中东部地高水低,西部径流利用方便;固体水库——高山冰川是甘肃水资源的一道风景线;地下水资源分布面积广,水质好,对干旱区和干旱季节补充地表水之不足很重要。从体现水资源使用价值的水质、水量和水能3种表现,以及开发利用水资源的2种基本形式,消耗性用水和非消耗性用水分析了甘肃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5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利用水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326.
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幅度的区域分异规律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利用1983~1992年逐月的8 km空间分辨率NOAA/AVHRR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字影象,建立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幅度指数(D),研究了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变化幅度较小,广大的东南部地区(东南、西南季风区)变化幅度较大。从东南到西北变化幅度呈递减趋势,且有明显地带状分布规律。对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进行分区,分出9个一级区域,15个二级区域,表明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327.
华北农牧交错带夏季极端气候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龚道溢  韩晖 《地理学报》2004,59(2):230-238
利用1956~2001年日降水量及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华北农牧交错带极端气候事件的长期变化趋势。对降水极端事件的分析季节为5~9月,温度为6~8月。结果发现暴雨 (日降水 ≥50 mm) 频数没有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但1980年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变化,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频次显著减少,此期间暴雨发生的时间更加分散。定义连续无雨的天数为干燥事件。发现虽然降水量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是严重干燥事件 (连续0降水日 ≥10天) 的频数却呈显著增加趋势 (+8.3%/10a), 超过99%信度水平。最高和最低的10%温度分别定义异常高温和异常低温,则异常高温的频数有显著增加趋势 (+20.9%/10a),特别是1990年代后期以来增加非常突出。异常低温频次有减少的趋势 (-15.1%/10a),超过99%信度水平。严重干燥事件及异常高温事件的强烈增加,可能是造成近来北方干旱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28.
第四纪风沙环境证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风沙环境的研究对于人们了解重大气候环境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第四纪风沙环境的研究主要通过对环境变化的信息载体进行分析,提取其中有关风沙环境变化的证据,从而对古环境进行推测与重建。本文阐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在进行第四纪风沙环境研究时使用的证据(形态学证据、沉积学证据和生物学证据),分析了利用这些证据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作了分析,指出各种证据的综合使用以及提高定年的准确度仍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29.
中国沙漠植物区系相似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任珺  陶玲 《中国沙漠》2003,23(3):289-294
应用Jaccard相似系数对中国沙漠植物区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将20个沙漠植物区系划归入蒙古沙漠植物区、西北沙漠植物区和华北沙漠植物区。根据科、属和种相似性系数的系统聚类结果,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祁连山山前及腾格里沙漠边缘和吐-哈盆地相对较为孤立。区系相似性数值分析结果基本符合各地区植物区系存在的特点,与传统的典型植被划分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330.
青海共和盆地土壤风蚀的137Cs法研究(Ⅰ)——137Cs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风蚀作为土地沙漠化的首要环节,对其准确测定和评估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放射性核素137Cs作为人类核试验的产物,以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成为研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一种良好的示踪源。137Cs法在水蚀研究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在风蚀研究中的应用却相对不足,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作者选择青海共和盆地作为研究区,探讨137Cs法在土壤风蚀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共和盆地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137Cs取样分析,基本查清了区域137Cs分布的若干特性,测定出不同类型土地137Cs活度的排序为:林地>干湖盆>高寒草原>旱作农田≈干草原>固定沙丘>荒漠草原>流动沙丘>风蚀地,137Cs总量的排序为:干湖盆>林地>流动沙丘>高寒草原>旱作农田≈干草原>固定沙丘>荒漠草原>风蚀地。并分析了一些典型剖面的137Cs深度分布及其机制,将137Cs深度剖面划分为正常剖面、沉积剖面、侵蚀剖面和人为扰动剖面4种型式。沙丘砂由于遭受反复吹失和沉积,其137Cs含量逐渐减小,趋于微量的均匀化;而高寒草原的137Cs含量在区域上也较为均匀,在深度分布上,接近负指数分布曲线保存了相对完好的137Cs初始沉积剖面,是理想的137Cs背景值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