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221篇
地质学   123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1.
潘华  黄玮琼 《地震学报》2003,25(2):199-204
用3个不同的地震统计区划分方案,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研究区地震危险性,并讨论了地震统计区划分方案的不确定性对地震危险性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统计区划分方案的不确定性,对局部场点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场点通常位于地震统计区边界,以及不同方案震级上限变化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412.
利用重力资料反演京津唐张地区震质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动重力观测结果显示,地震孕育过程中重力变化最大处往往不与震中重合,美国科学家J.T.Kuo(郭宗汾)提出了孕震体质量变化中心震质源(hypocentroid)和其在地表的投影震质中(epicentroid)的概念.本文采用球、椭球和圆柱体等3种旋转体模型模拟孕震体,分别计算孕震体均匀膨胀引起的表面重力变化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1981~2000年发生在京津唐张测网内16次M>4.0地震进行震质中迭代反演. 计算精度表明,圆柱体模型为三者中的最隹模型.研究了震中、震质中与断层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现京津唐张地区M4~5地震震质中与震中的距离在0~40 km之间,震中一般发生在断层末端,或断层交汇处;而震质中大都发生在断层间的块体内,且成丛分布.这意味着区域内存在小范围的构造——地震孵化区,一次次地震在孵化区内孵化,但却在其周围发生.其间,断层的存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13.
郝春月  郑重  周公威 《地震学报》2003,25(6):608-614
利用兰州台阵勘址观测中方的资料,对勘址测点的信号与噪声的相关值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得出检测PG与P震相的最佳内外环半径分别为380 m和1 500 m.根据台阵内外环半径的计算结果,以及内外环子台不要按放射状排列的要求,从勘址测点中选出了满足背景噪声水平要求的9个子台作为初选台阵,并对初选台阵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此初选台阵的定位能力与检测能力均达到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414.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某些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由于受到地壳隆升、断裂的周期性活动和气候的周期性波动等因素的影响空间上、时间上具有分段集中的规律,相应的斜坡堆积体成因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415.
《工程地质学报》2004,12(Z1):257-261
对目前常用的几种自然、工程岩质边坡位移监测资料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灰色理论分析方法、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和位移时空综合分析方法进行了简要评述,从他们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及优缺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指出了岩质边坡位移监测资料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强调岩体结构对岩质边坡变形和破坏的控制作用,指出基于岩体变形破坏机制的岩质边坡位移监测资料综合分析方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16.
王健  吴宣  张晓东  汪素云 《地震学报》2004,26(4):347-354
定量处理了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Ⅶ 度范围内中小地震活动图象,根据其空间分布特征划分为6个密集区.在每一密集区内分析了1970年以来ML2以上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密集区内历史地震情况,将地震活动分为3种类型.定性讨论了局部地壳介质状态与地震的关系,并解释了地震活动3种类型的形成机制;提出了强震重复有限性的问题;探讨了山西地震带中长期尺度地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多样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417.
云南地区的短周期面波相速度层析成像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正勤  苏伟  叶太兰 《地震学报》2004,26(6):583-590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23个台站记录的短周期(1~18 s)面波资料,用双台窄带通滤波互相关方法,测定了在209条路径上的基阶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通过层析成像反演得到各周期的相速度分布图象. 给出了沿24N,25N,26N及27N和100.5E的相速度频散剖面图. 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相速度分布图象具有强烈的横向变化,短周期段的相速度分布与沉积层厚度密切相关,中甸、丽江东部区域在约25 km深度存在着明显的低速层,而畹町、云县、思茅一带在该深度范围是一明显的大面积高速区域. 小江断裂与红河断裂围成的川滇菱形块体南段为低相速度区域. 云南地区强震震中位置主要分布在相速度高速与低速过渡的区域.   相似文献   
418.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2,24(2):221-222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 .其中 ,国内及邻区给出M≥ 4 .7的事件 ,全球给出M≥ 6的事件 .“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 (UTC) ;为了方便中国读者 ,也给出北京时 (BTC)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 ,还给出参考地区名 ,它仅用作查阅参考 ,不包含任何行政意义 ;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 (n)和标准偏差 (SD) .面波震级MS 是对中周期宽频带SK地震仪记录 ,采用北京台 196 5年面波震级公式MS=lg(AH/T)+ 1.6 6lg(Δ) + 3.5 (1° <…  相似文献   
419.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2,24(3):333-334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 .其中 ,国内及邻区给出 M≥ 4.7的事件 ,全球给出 M≥ 6的事件 .“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 (UTC) ;为了方便中国读者 ,也给出北京时 (BTC) .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 ,还给出参考地区名 ,它仅用作查阅参考 ,不包含任何行政意义 ;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 (n)和标准偏差 (SD) .面波震级 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 SK地震仪记录 ,采用北京台 1 96 5年面波震级公式 MS=lg(AH/T) +1 .6 6 lg(Δ) +3 .5 (1°<Δ<1 3 0°)…  相似文献   
420.
1997年中国西藏玛尼Mem>Ssub>7.9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l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1999,21(5):449-459
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长周期波形资料反演了1997年11月8日中国西藏玛尼地区MS7.9地震的地震矩张量,用频率域里反褶积方法从P波和S波震相中分别提取了震源时间函数,并经反演依赖于方位的震源时间函数获取了断层面上破裂随时空变化的图象.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玛尼地震发震应力场的P轴和T轴均接近于水平,P轴在NNE方向(方位角29,倾角7),T轴在SEE方向(方位角122,倾角23),断层错动以走滑为主;标量地震矩为3.41020 Nm,矩震级MW=7.6.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震源时间函数显示,这次地震是由一次较小事件和较大事件组成的,较小事件大约持续5 s,较大事件持续约10 s.由余震分布可推断出玛尼地震的发震断层是走向为250、以走滑为主的左旋-逆断层,断层面的倾角比较陡,约88.根据反演结果计算了理论格林函数,然后用反褶积方法提取了震源时间函数.从不同台站的P波和S波中分别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一致表明这次地震破裂的时间历史比较简单,可用一宽度约10 s的正弦形的函数近似表示.进一步反演从不同台站上得到的、依赖于方位的P波和S波震源时间函数,获得了断层面上滑动的时空分布图象.从破裂的记忆式快照看,破裂开始于断层的西端,然后向东向下发展,总体上具有单侧破裂的特征.破裂面由3个破裂子区构成.一个在断层西端,深度约10 km(西区);另一个距断层西端约55 km,深度约35 km(东区);第3个距断层西端约30 km,深度约40 km(中区).3个破裂子区构成约长70 km,宽60 km的破裂面.从破裂的遗忘式快照看,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在不同时刻断层面上发生错动的地点并不相同,显示出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具有愈合脉冲的特征,而且在断层面上的某些部位发生了多次错动;另一特征是最先和最后破裂的部位都不是主要的破裂区.根据标量地震矩计算了断层面上静态位错的分布,位错最高的3处(西区、东区和中区)的位错值分别为956 cm,743 cm和1 060 cm.由断层面上位错的分布推知,破裂主要集中在震中以东长约70 km的断层上;从余震的分布看,震中以西余震稀疏而震中以东余震密集.这些都表明这次玛尼MS7.9地震是北东东-南西西向至近东-西向断层向东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