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1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91篇
测绘学   236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17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2篇
自然地理   85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1.
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的过去1500年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分析了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中国区域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的异同,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的温度变化在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有着显著的区域差异,且年代际变化特征亦不尽相同.现代暖期的温度存在一个明显的年代际突变,这一突变是由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引起的,且现代暖期温度变化的空间格局受人为因子影响较大.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化的空间格局主要受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其次是土地利用/覆盖和火山活动.中国的降水变化在两个增暖期其时空格局较类似,其主要模态均体现为西部与东部反相,华南与华北反相.影响降水变化空间格局的因子较复杂,各外强迫因子的作用互补.  相似文献   
112.
据湖北省神农架永兴洞一支石笋的8个230Th年龄、648个δ18O数据,建立了晚全新世4.40~ 1.75ka B.P.时段平均分辨率为4a的东亚夏季风演化序列,其中在2.92~ 2.74ka B.P.期间,δ18O发生显著正偏,幅度达2.5‰,指示一个显著的弱季风事件(这里称之“2.8ka”事件).该事件以夏季风缓慢减弱开始,迅速增强结束,事件内部有两个次一级的振荡旋回(两峰三谷结构),在内部细节与转型特征上类似湖北和尚洞石笋δ18O记录的“8.2ka”事件,暗示发生在全新世这两个冷事件的驱动机制基本一致.这两个弱季风事件都发生在太阳活动明显减弱时期,并分别与北大西洋Bond 2和Bond 5冰漂碎屑事件同步,表明百年尺度的东亚季风环流的演化由太阳活动和北高纬气候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113.
新生代期间,亚洲及周边地区地球深部过程与地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俯冲驱动下的构造—地貌过程,导致青藏高原隆升、亚洲东部岩石圈伸展减薄、西太平洋边缘海扩张,并最终塑造了现今的宏观地形地貌和水系格局。这一系列构造地貌过程与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西风环流与亚洲季风环流重组、生物地理演变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成为地球科学领域重大前沿与热点课题,是开展地球深部与浅表过程、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4.
平原农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协同有利于缓解平原农区经济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育等多重压力,保障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本文以“问题研判—策略梳理—机制构建—实证检验”为研究主线,探讨两者协同机制。研究表明:① 平原农区“三生”空间利用冲突显著,生产空间低值低效、生活空间无序空废、生态空间污损衰退共同制约乡村转型发展;② 面向土地价值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产业融合发展的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策略,有利于推动乡村转型发展;③ 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由“以地为本”单要素调控转向“人、地、业、权”多要素协同综合整治,权利重组、空间重构、产业重塑是推动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协同的核心机制;④ 平原农区典型地区禹城市,聚焦土地权属调整、空心村整治和现代产业培育,实现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协同推进。本文有利于深化平原农区人地系统科学新认知,为构建现代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5.
汤爽爽  周婧  邓颖慧  许琪琪 《地理学报》2022,77(12):3055-3071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探索了2010—2020年间流动人口在城、镇和乡(即城区、镇区和乡村3类地域类型)分布的时空分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江苏省城和镇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普遍增加,但镇的增幅明显高于城,乡的流动人口占比却在近一半的市县出现减少。② 江苏省流动人口苏南—苏中—苏北分布的梯度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苏南仍是吸引流动人口的高地,但苏中和苏北的镇对省内流动人口的吸引显著增强。③ 苏南一些乡和苏中、苏北一些镇流动人口占比有明显提升,体现了乡镇对流动人口的集聚能力。④ 模型结果显示,政府社会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增强城、镇、乡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城和镇对两类流动人口占比的影响有所不同;产业的影响因城、镇和乡的不同而分异:工业在城、镇、乡均为正向影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城镇仅对省内流动人口占比具有正向作用;农林牧渔业在乡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6.
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结合1988—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对食物生产、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等7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结果表明:① 1988—2020年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577.95亿元增至592.50亿元,呈先增后减再增的波动变化特征。②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不均衡性,ESV显著减少的区域为南昌市区、九江市区以及其它各区县的城镇建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区域均匀分布在研究区东北和西北地区以及靠近研究区外侧的东南和西南地区。③ 协同关系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主导关系,权衡关系较少且主要存在于食物生产与其他服务之间。  相似文献   
117.
历史地理视角下丝绸之路空间格局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小标  李娜  陆玉麒  周颖  李玉良 《地理研究》2022,41(11):3069-3087
已有的“一带一路”相关研究已逐步引起了学界对历史文化资源于今日发展影响的关注,然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依托和出发点,丝绸之路相关量化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从文明的角度来说,如何认识丝绸之路是当代中国理解全球的关键。运用OLS、Logistic回归等手段,定量探讨了丝绸之路路线的形成动因以及其对历史及当代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丝绸之路道路密度分布总体处于波动状态,在以罗马、长安、大都为代表的交通网络起始点以及撒马尔罕、塔什干为代表的内线重要中转枢纽处密度数值大幅提高。② 作为商业贸易通道,丝绸之路路线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地理因子,主要倾向于低坡度、高起伏度的地区,这一点在中亚复杂山地地形中表现得尤为明显。③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通畅,对当时社会经济、城市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丝绸之路道路密度同距最近海岸距离、纬度、历史文明指数等指标一道构成了古代城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④ 丝绸之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其对今日经济的发展仍起着难以否认的支撑作用。丝绸之路道路密度每增加1%,所在区域夜间灯光指数增加0.373。本文通过横跨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的探索能够很好地提供差异化理论视角和技术手段助益,为相关研究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启发作用,同时也为“一带一路”相关理论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与历史证明。  相似文献   
118.
汪涛 《地理教学》2022,(2):22-24,9
“强有力的知识”思想,为人们理解课程知识提供了新视角,推动了课程知识理论的发展,也为我国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旨在探索地理教育目的、价值和实现途径的国际“地理可行能力”项目,将“强有力的地理学科知识”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强有力的地理学科知识”的概念理论渊源、力量源泉和内涵构成,提出其类型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应体系,从学术共同体和开放参与式平台两方面探索我国“强有力的地理学科知识”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19.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以来,全球国际移民流动按下暂停键。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部分城市内部聚集着因疫情难以回国的国际移民,这对于地方政府的移民管治提出了巨大挑战。通过结合运用地理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视角,在福柯的权力与异端辩证关系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了“管治-响应”的逻辑思路进行重组,并采用该分析框架,以广西阳朔为例,讨论后疫情时代国际移民管治与个体生存策略。通过结合参与式观察法与网络民族志法,结果发现:首先,为避免疫情防控中政治尺度跃迁引发的国际舆论事件,地方政府在国际移民群体中寻找权力代理人,并与之形成权力联盟,对移民个体进行管治,包括“规训/照料”“医治/隔离”“监控/放任。这种转换将原本权力关系中的地方政府与移民个体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权力代理人与移民个体之间的矛盾,有效地规避了尺度跃迁问题。其次,移民个体结合自身的社会资本,采用特有的响应策略,包括“权力代理人”“顺从/搭便车”“治疗/自我管治”“不合作/破坏”。这些发现有利于加深对国际移民社会融合的理解,为地方政府的移民管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0.
城市为旅游发展提供支撑,其韧性水平对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论文利用长三角城市群各地区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在定量测算城市韧性的基础上,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揭示城市韧性对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长三角各地区城市韧性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但总体上韧性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城市韧性与旅游经济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城市韧性对旅游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ρ=0.444,P<0.01)。其中,城市经济韧性和城市生态韧性对旅游经济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城市社会韧性和城市工程韧性对旅游经济具有负向溢出效应。未来城市旅游发展需要关注城市韧性水平,注重城市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避免虹吸效应,同时还需要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区域间交流合作,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