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6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80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137篇
地球物理   133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71.
为了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闪电的产生氮氧化物(LNOx)经由光化学反应对O3浓度变化及夏季O3低谷形成的可能影响,本文利用2005~2013年由OMI卫星得到的对流层NO2垂直浓度柱(NO2 VCD)、O3总浓度柱(TOC)和O3廓线以及星载光学瞬变探测器OTD和闪电成像仪LIS获取的总闪电数资料,对青藏高原和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的TOC和NO2 VCD月均值时空分布特征、闪电与NO2 VCD的相关性和O3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LNOx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O3低谷主要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其TOC值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低约10~15 DU(Dobson unit)。青藏高原NO2VCD总体较小,表现为夏高冬低的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夏季O3浓度受南亚高压的影响总体呈减小趋势,但因强雷暴天气导致对流层中上部LNOx浓度升高,并随强上升气流向对流层顶输送,同时通过光化学反应使O3浓度增加,缩小了青藏高原和同纬度地区的O3浓度差,减缓了O3总浓度的下降,抑制了夏季O3低谷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72.
2019年3月21日21:13 (北京时),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录到60.3 m·s-1极端大风,打破了广西气象站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综合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对临桂极端大风的发展演变和成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地面锋前暖区对流在移近临桂站时地面冷空气的适时入侵促进其发展成超级单体风暴,其产生的下击暴流击中临桂测站造成极端大风。(2)雷达回波表明该超级单体具有明显的钩状回波、中层径向辐合、近地面强辐散及反射率因子核心下降等雷达特征;风暴垂直方向流场结构表现为上面是反气旋性旋转或辐合、中间为径向速度辐合、底下为气旋性旋转。(3)中层径向辐合加强导致中气旋旋转性加大、直径减小、厚度增加,近地面层的强中气旋对下击暴流有加强作用。(4)环境条件分析表明临桂上空具有极好的产生雷暴大风的环境条件和发展成超级单体风暴的潜势。(5)极端雨强与极端大风相伴出现,表明降水拖曳作用是极端大风产生原因之一;在地形作用下冷空气大风对极端大风形成有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73.
广西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南宁市为例介绍广西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技术。对南宁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平均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表明,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高空气象要素相关非常好。在未来24-36小时天气预报基础上,采用动态统计预报两种模式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预报,并根据污染日的影响天气系统类型对两种模式预报结果进行订正。业务实践证明预报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74.
资源地区空气氡浓度调查与剂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名生 《物探与化探》2002,26(4):299-301,306
对广西资源地区大气中氡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室内、外大气中平均氡浓度分别为101.0Bq/m^3和104.6Bq/m^3,是世界平均值的10倍和2.5倍;计算了氡子体所致的年有效剂量,由氡子体照射对成人和儿童所致年均有效剂量分别为6.2mSv/a和9.2mSv/a,是世界平均值的5倍。  相似文献   
75.
在华南地台区,占优势的构造方向为北东向和东西向的断裂系.但研究表明,广西地区许多规模较大的北西向断裂控制着新生代沉积和地震活动.例如,1977年平果县5.0级地震是广西几十年来最大的地震之一,就发生在北西向的右江断裂带上.因此,对北西向断裂的进一步研究,是广西地震地质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6.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即导航卫星授时和测距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英文缩写NAVSTARGPS,简称GPS,是美国1973年11月开始研制的第二代星基被动式无线电导航系统,是美国继阿波罗登月飞船和航天飞机之后第三大航天工程,GPS由24颗高度为2×104km的卫星形成空间部分——卫星星座,其中21颗作为工作卫星,三颗作为备用卫星,连同设在美国本土的地面监测部分和采用伪随机码测跨技术的接收机,满足了提供全球范围从地面到9×103km高空之间任一载体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系统时间信息的要求。  GP…  相似文献   
77.
通过对0103号台风"榴莲"的路径及特大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分析,认为造成这次致洪暴雨过程的最主要的天气原因是:深厚的副热带高压使台风偏向西行进入广西,与正在爆发的西南季风云系相遇,从而使降雨量大幅度增加,引发了广西南部特大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78.
广西特大暴雨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1~2001年发生在广西的特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流形势特点作一较系统的分析,得出广西特大暴雨的月际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多发区域在沿海地区;造成广西特大暴雨的影响系统主要是热带气旋或热带低压系统。  相似文献   
79.
2005年3月22日华南飑线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罗建英  廖胜石  梁岱云  马艺  寿绍文 《气象》2006,32(10):70-75
2005年3月22日华南地区发生了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回波、自动气象站资料及NCEP1°×1°的逐6小时资料,从天气形势、雷达回波、物理量场等多角度综合诊断分析了该飑线过程。结果表明:该过程具有低层增温、增湿,中高层降温、低湿的特征。飑线发生在快速东移的高空槽前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区域,华南地区700hPa低空急流的爆发及低层急流核向东传输对不稳定能量的突然释放有很大的触发作用。飑线系统在低空增温、增湿与对流层中层干侵入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产生大范围的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80.
区域降水数值预报产品人工神经网络释用预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T213、日本细网格降水预报等数值预报产品,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预报释用。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广西自治区测站进行分类,简化预报对象,对数量众多的T213数值预报产品采用自然正交分解(EOF)方法,浓缩大量因子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日本降水预报因子建立广西5~6月区域降水量级的逐日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运用与实际业务预报相同的方法进行逐日预报试验。结果表明,用这种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方法建立广西3个预报区域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对中雨以上降水量级预报的TS评分分别为0.55、0.5和0.26,比目前业务预报中参考使用的T213和日本数值预报产品降水预报具有更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