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5篇
  免费   418篇
  国内免费   537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237篇
地质学   434篇
海洋学   2428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54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59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海岛资源开发利用在环境、管理和经济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海岛淡水资源紧张,周围海域环境污染,陆海通道和围海工程造成海域自然环境状况改变;管理问题主要包括:海岛管理体制不健全,海岛资源权属不清,海岛开发管理法规不完善;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海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海岛开发产业布局不合理。最后提出我国海岛资源开发利用应该:建立有效的海岛综合管理体系和机构;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海岛资源;增加海岛资金投入,逐步扩大海岛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发展海岛科教事业,实施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在文献[1]中,我们基于海洋水文观测站(层)上的温、盐度资料,利用模糊聚类方法作了水团的划分,初步结果是比较好的。但对于它们的具体边界及混合带(层)的位置,该文没有涉及。本文旨在文献[1]的基础上,试图用隶属函数法,对水团的边界及混合带(层)的宽(厚)度的具体位置的确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南海东北部下地壳高速层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安  武国忠  吴世敏 《地质论评》2008,54(5):609-616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壳结构分析,指出南海东北部存在下地壳高速层,大致分布在112°E~120°E,19°N~22°N的陆坡和拉张程度大的陆架地区,呈NEE向延伸,在海底地震仪剖面上最大的厚度有8km,向南海海盆方向减薄。通过对比综合分析认为,高速层物质组成是底侵作用形成的熔岩垫,由于伸展作用,南海海底扩张(30Ma)前后底侵作用形成了熔岩垫,并促使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壳抬升,导致区域性抬升剥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粤东南澳—澄海海域上第四系地层的沉积特征和年代学研究,结合陆区前人的资料,分析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通过对钻孔资料的分析,将该区上第四系划分为3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均具有由粗变细的沉积韵律,一般由砾砂或中粗砂开始,以淤泥或黏土结束。通过对该区不同层位14C年代测定和分析,认为该区第四系沉积开始于晚更新世中期,与韩江三角洲平原区开始接受沉积的时代一致,这表明二者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开始接受沉积的。该区前两个沉积旋回形成于晚更新世,第三旋回形成于全新世。全新世后海平面波动对该区的影响并未像对内侧平原那么明显,说明该区进入全新世后沉积环境趋于稳定,相对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叶绿素a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良民 《海洋学报》1989,11(6):769-779
本文主要阐述大亚湾水域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规律和周年变化特点,并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和讨论生物或非生物环境,包括温度、透明度、溶解氧、营养盐、浮游生物及鱼类活动等对叶绿素a分布的影响,建立它们之间的相关模式,画出相关图。通过研究,认为海水透明度随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温度和营养盐将是影响叶绿素分布的重要因子。对如何改善大亚湾的生物环境,增强饵料基础,提高水域生产力等问题提出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6.
西沙群岛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的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邹仁林 《海洋学报》1980,2(3):98-110
近几年来,我们多次对西沙群岛珊瑚礁作了生态调查,对西沙群岛的岛、礁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也进行了概括的报导[1],为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西沙群岛,我们又于1976年4—5月选择处于西沙群岛西南隅的沙岛——中建岛,和位于西沙群岛东北面绿树成林的赵树岛作重点解剖,对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以期为发展和利用珊瑚礁做一点有用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赵焕庭 《海洋学报》1982,4(5):595-607
珠江是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总称.根据珠江河口区域的地质、地貌和水文特征,通常把东江的石龙、流溪河的江村、北江的芦苞、西江的羚羊峡和潭江的石咀等地以下下游交织处称为珠江三角洲,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处于同一个动态体系,其上游为河谷平原,而在毗邻的南海北部大陆架上为现代三角洲水下部分(前三角洲沉积),展布到约-45米,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8.
南海温跃层基本特征及一维预报模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现有1907—1990年南海大面调查资料,按1°×1°网格进行逐月的标准水层的温度统计。在此基础上采用3次样条函数的插值方法计算出整个南海温跃层的深度、厚度和强度并予以相应分析。分析表明,南海温跃层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为辐射型,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的陆架区内,季节变化显著;第二类为不同水体叠置型,主要分布在广大深水区,它长年存在,季节变化较小。一种温跃层的一维积分预报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忽略热平流作用和水平热扩散的前提下,从局部热平衡方程出发,建立了受海面热收支及风混合作用下求解温度垂直分布及温跃层的时空变化。在南海北部水深约300m处进行了单站温跃层后报,结果表明,温跃层的深度、厚度和强度的相对误差均在30%以下。  相似文献   
9.
软珊瑚属腔肠动物,是热带、亚热带常见的海洋生物。我国西沙群岛、海南岛沿海一带分布普遍,资源十分丰富。软珊瑚的代谢产物包含多种结构新颖的萜类、甾醇等有机化合物,其中不少具有抗菌、抗癌等生理活性。目前,对软珊瑚的研究在国内外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为了探讨南海软珊瑚的抗菌能力,我们对南海八种软珊瑚进行了抑菌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10.
海洋光合有效辐射分布的计算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一类海水,采用美国标准大气模型和一类水体海洋生物-光学特性的半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光合有效辐射计算模式。模式比较全面地考虑了大气、海-气界面和水体的光辐射传输过程,能较好地用于分析叶绿素浓度以及光辐射场的角分布对光俣有效辐射分布的影响。对模拟结果的分析以及与实测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应用于计算衰减系数、光谱辐照度随深度的分布、光合有效辐射随深度的分布和真光层深度,在海洋生态系统的光动力学研究和水色遥感方面有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