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8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01.
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工程的潮位和波高设计值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国内外专家对中国近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估计,讨论了海平面上升对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所需的设计潮位、设计波高分析计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2.
蓬错蛇绿岩具有较完整的蛇绿岩岩性单元组成,是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构造演化的良好载体。辉绿岩中获得一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59.0±2.1 Ma,表明蓬错蛇绿岩形成于晚侏罗世。辉绿岩及玄武岩样品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兼具岛弧与N-MORB端元地球化学特征。两件辉绿岩样品(~(87)Sr/~(86)Sr)_i值介于0.7055~0.7063之间,ε_(Nd)(t)介于11.28~11.84之间。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表明,蓬错蛇绿岩形成于活动陆缘弧前构造环境,岩浆源区为类似N-MORB的亏损地幔,并主要叠加了俯冲流体的影响。结合区域蛇绿岩、岛弧岩浆岩分布及沉积记录,蓬错蛇绿岩的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拉萨地体之下俯冲作用有关,并与藏北湖区其他早侏罗世–早白垩世蛇绿岩一起构成区内多岛弧盆系统。  相似文献   
203.
从南海潮波数值模拟潮能通量的结果中,勾勒出南海北部潮波的传播路径,显示出众多的路径分支。分析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包括北部湾海区,仅获得太平洋传入潮能的一小部分,因而南海北部沿岸的潮汐潮流都表现得比较弱。由于复杂的地形,导致了潮波传播路径指向不同方向。文章通过实测资料以及潮波的传播路径,特别讨论了粤东甲子站附近的潮波异常现象,并指出流向台湾海峡南口的分支和流向珠江口、广州湾的分支之间的潮能辐散,可能是造成甲子站附近潮性系数特别大以及潮汐潮流性质迥异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4.
海洋石油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是落实“三同时”制度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存在着没有技术规范等问题。竣工验收应严格区分海上工程和陆地终端工程,执行分类验收和分期验收,针对新建、改(扩)建和技术改造类项目、污染型和生态影响型项目,分门别类编制验收监测报告表、报告和验收调查报告,完善验收监测项目,规范现场勘查流程,出具一份高质量的验收监测报告。  相似文献   
205.
珠江口近15年海平面变化特点及其与强咸潮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珠江口30多年相对海平面和近15年绝对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比较1992年12月~2008年12月南海卫星观测和珠江口验潮站观测的海平面变化趋势,认为珠江口的相对海平面(RSL)上升最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致;通过研究29个冬季各月西、北江冬季径流量、海平面、表层盐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强咸潮月份的径流、海平面、盐度的对应关系,得出海平面上升是加大咸潮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6.
近100年粤东沿海冬季海表温度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粤东海洋站1960~2009年冬季(1、2月与上一年的12月)海表温度(SST)、气温和风速的变化,得出近50年来粤东沿海每年冬季月份月平均SST异常的持续时间只有1~2个月,每年冬季平均SST与气温呈同步变化,且与冬季风强度呈显著负相关.近100年来粤东沿海冬季SST呈0.010 8 ℃/年的上升趋势,其中1987~2009年的上升率为0.026 ℃/年.引起冬季SST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东亚冬季风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207.
1986年东海与南海的海-气界面热量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测资料计算1986年7—12月东海和南海观测海域海-气界面热量交换。结果表明:7—9月上旬,大气向观测海域输送热量是主要现象,因为这时的气温比水温高,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出现反相变化,天气晴好,海洋大量吸热;9月中旬—12月,观测海域向大气输送热量是主要现象,东海表现得比南海更为明显,主要贡献来自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受冷空气影响时,感热通量重要;在热带辐合带和热带气旋系统内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强烈,大气对海洋的响应为主。  相似文献   
208.
1998/2000年ENSO冷事件过程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海上溢油试验结果,分析了油类入海后漂流和扩散过程。经分析认为:(1)海面油类漂流的速度和方向取决于风和表层海流的速度和方向,海面油类漂流的速度和方向基本符合U0=Uc ζW和D=C流+r;(2)海面油类扩散的形状与油类漂流的速度有关,油膜的扩散速度与时间可以用U扩=at^-b来表达,油类漂流速度越大,油膜的形状就越呈长而窄,反之则呈短而宽;(3)经两起海上沉船溢油事故的实例检验,结果比较接近;(4)在1996年珠江口惠州26-1油田海底输油管线溢油漂流预测分析过程中进行尝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9.
大鹏湾夜光藻赤潮的营养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鹏湾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赤潮发生要素的结构关系,利用生物种群生态学和营养动力学的原理,提出夜光藻-硅藻-营养物质三者相关的动力学模型,模型中的参数将体现海况环境的有关因素。文中利用微分方程动力系统理论对模型作出定性分析,给出赤潮发生与否的某些判别条件;并根据1991年3月1日一4月30日大鹏湾所发生的夜光藻赤潮数据分别对1次赤潮全过程和有连续3次赤潮的情形进行了有效的数值模拟,所得结果对赤潮的预测预报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10.
珠江河口海区潮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ADI法首次对整个珠江口河口海区的潮汐和潮流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实测值相比,潮位、潮流场、佘流场和八大河口门潮量等的模拟计算结果令人满意;还计算了拉格朗日余流场和拉格朗日标识质点运动轨迹,并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