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37篇
海洋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多普勒雷达、卫星、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5年12月3—21日发生在山东半岛4次持续性冷流暴雪的特征及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冬季强冷空气暴发南下时, 波状冷流云在渤海发展造成山东半岛暴雪, 暴雪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和强度的日变化特征; 多普勒雷达资料反映了暴雪回波PPI强度为35~40dBz, PPI径向速度图上反映低空急流和风辐合特征, RCS, VCS产品反映暴雪回波的垂直特征; 4次暴雪过程对应500hPa中高纬度欧亚上空为两涡一脊的建立和维持, θse时空演变反映4次强的干冷空气对应4次暴雪过程; 暴雪发生时南北风在渤海附近存在一弱的风区; 暴雪日水汽较非暴雪日充沛, 垂直上升运动和低层散度辐合与强降雪相对应; 暴雪日在渤海附近海面温度与850 hPa温度差大于20℃; 暴雪区为对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  相似文献   
12.
齐齐哈尔市雷电灾害分析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9~2006年齐齐哈尔市10个气象观测站雷电日资料,统计分析齐齐哈尔市区及各县近48a雷电日数空间分布及年变化、季节变化、月变化特征.并利用2005~2007年齐齐哈尔市雷电灾害统计资料与雷电日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雷电灾害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3.
威海市冰雹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丰启  刘庆泰 《气象》2001,27(11):35-39
利用威海市1960年1月-1997年12月的的观测资料和灾情报告以及1986年1月-1995年12月的欧亚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威海市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威海市冰雹灾害的季节变化存在明显的双峰现象,春末夏初(5-6月)和夏末秋初(9-10月)次数最多,夏季较少。地理分布是半岛内陆多于沿海,西部多于东部。造成威海市冰雹的天气形势可分为低涡型、低槽型、西北气流小槽型和横槽型,其中以横槽型最少。各型冰雹天气中,山东半岛东部边界层有较强的暖湿平流,对流层中下部层结分布不稳定,湿区呈块状分布,范围较小,对流层中层是较强的干冷平流,对流层中上部是高空急流出口左侧的辐散区。  相似文献   
14.
威海市冬季分片降水预报自动化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丰启 《山东气象》1998,18(2):30-33
根据历史天气图资料建立了影响威海冬季降水的五种天气模型,利用多元最优插值客观分析后的实时资料,自动识别各种环流型。  相似文献   
15.
热带太平洋SSWA特征及其在ENSO循环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丰启  何金海 《气象科学》1998,18(3):222-230
应用1970年1月至1989年12月热带太平洋SSTA(海面温度距乎)和SSWA(海面风距平)资料,分析发现:热带太平洋SSWA的主要空间特征和海气耦合主要空间型均表现为ElNino(LaNina)盛期的SSWA分布。热带太平洋SS-WA的主要传播特征与ENSO循环过程中SSWA的演变是一致的,表现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阻平东、西风的转换和赤道东太平洋SSWA辐散、辐合的转换。赤道中东太平洋距平东风(西风)向赤道距平西风(东风)的转换伴随着中西太平洋副热带SSWA偶极子气旋(反气旋)的生消,偶极子气旋(及气旋)表现为明显的北半球强于南半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例介绍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和在Flash动画中实现超链接的方法,以了解Flash的功能。不断提高动画制作水平,使网页设计更精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例介绍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和在Flash动画中实现超链接的方法,以了解Flash的功能,不断提高动画制作水平,使网页设计更精美.  相似文献   
18.
影响山东半岛风暴潮的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81-1998年烟台、成山头的潮汐资料和日最大增水高度资料及实时天气资料的分析,给出了山东半岛的潮汐和风暴潮的气候特征,影响山东半岛风暴潮的主要天气系统有气旋、冷锋和热带气旋;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了气旋类、冷锋类型的防风暴潮的预报方程,对热带气旋造成山东半岛的风暴潮进行了定性分析并给出了该类型的预报方法,建立了山东半岛防风暴潮的预报警报系统。通过1999年1-7月的试报,计算气旋类和冷锋类增水的最大误差为13.9cm,最小为2.6cm。  相似文献   
19.
利用站点观测、历史天气图和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近40年(1971-2010年)山东近海强南向大风的气候特征和温带气旋造成强南向大风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统计山东沿海6个代表站点40年的7级以上南向大风,表明:近40年山东近海强南向大风年日数基本呈逐渐减少的趋势,1991年以后年大风日数明显减少,强南向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夏初;统计2000-2010年山东近海强南向大风的个例,发现,温带气旋造成山东近海强南向大风可分为北方气旋(蒙古气旋、黄河气旋)和南方气旋(江淮气旋、黄淮气旋)。分析两类气旋造成强南向大风的因素表明:气压梯度、850 hPa及以下急流和850 hPa暖平流是造成强南向大风的重要因子,3小时变压、500 hPa高空急流和暖平流是次要因子,但气旋在地面气压场配置、3小时变压分布、低空暖平流强弱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地形及下垫面对渤海大风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盛春岩  李建华  范苏丹 《气象》2014,40(11):1338-1344
为研究渤海周围下垫面对大风的影响,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2009年4月13和15日两次渤海东北大风过程进行了地形和海洋下垫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渤海北部地形对渤海海面大风有增强作用。地形的存在会使大风区更偏东,冷空气速度略偏慢,而辽宁东部地形的阻挡作用会使黄海北部海面风速减小。辽河平原喇叭口地形的存在使喇叭口东北部风速增大,而喇叭口西南侧及渤海海面风速减小。由于海洋下垫面较光滑,会对海上大风起到增强作用,引起"向岸风"效应。海洋下垫面对大风的增强作用与大风强度有关,风速越大,海面对大风的增强作用越明显,向岸风作用也就越明显。两次东北大风的试验结果表明,海面对大风的增强作用在渤海北部约2~3 m·s~(-1),渤海南部约3~5m·s~(-1)。渤海海洋下垫面对大风的增强作用大于渤海北部地形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