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5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58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51.
利用最新研发的区域海-气-浪耦合数值模式(Coupled 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COAWST),对印度洋一次超强热带气旋“Fani” (2019)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Fani” 4月26日从热带印度洋面上的低压扰动中生成,在移动北上的过程中逐渐增强为强热带风暴,并于5月3日在印度登陆,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利用COAWST耦合数值模式,在印度洋区域设计了数值模拟试验,分析了“Fani”发展增强到登陆时间段(4月30日12时—5月3日12时)大气物理量场、海洋表面温度及通量场,以及海浪参数的相应变化。通过与International Best Track Archive for Climate Stewardship (IBTrACS)的实测风暴路径、强度数据,以及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结果表明:模式模拟“Fani”的移动路径与观测较为接近,但是在强度模拟上偏弱;大气地表2 m温度场、潜热和感热通量与ERA5再分析资料存在一定偏差,但模拟的海表面温度场强度和特征与ERA5再分析资料都比较接近;在强烈的热带气旋与海洋相互作用下,耦合模式给出在气旋发展阶段,海浪有效波高达到近10 m;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耦合模式可以有效描述热带气旋-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印度洋强热带风暴具备一定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52.
基于向外长波辐射、降水、大气再分析资料和 HYCOM(HYbridCoordinateOcean Model)盐度等资料,研究了 MJO(Madden-JulianOscillation,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南海夏季降水的调制,并初步探讨了其对海洋表层盐度的影响。结果显示:MJO 对南海夏季降水有显著的调制作用,导致南海降水具有强的季节内变化,其最显著周期为45d。降水季节内信号在泰国湾北部、吕宋岛以西和台湾岛西南等迎风坡区域较强,而在越南外海的安南山脉背风区域较弱,且降水信号会随着 MJO 信号向东北方向移动。MJO 对流抑制(活跃)中心所在区域,低层大气辐聚减弱(增强),中层大气对流减弱(增强),导致降水减少(增加);此外,MJO 对流抑制(活跃)中心伴随的反气旋式(气旋式)环流会改变风场,风场减弱(增强)使得迎风区域的降水减少(增加)。MJO 引起的降水异常进一步影 响南海盐度,南海表层盐度也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其显著周期和降水基本一致,为47d,且盐度异常信号也随降水异常向东北移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海降水和表层盐度的季节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3.
校园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为研究不同下垫面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在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选取三种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开展夏季小气候观测与数值模拟。利用 Origin、SPSS 和 ENVI met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校园现有的绿化和建筑布局下,风对小气候的影响较大;夏季无降水时,通风条件差的少遮荫草地温度高、湿度低,舒适感较差。(2)合理密植高大的绿化林,可以有效降低夏季地面温度。(3)ENVI met 模型在热带稳定变化的天气条件下模拟效果较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校园内区域小气候特征,其模拟结果可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和师生出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该文采用中国气象局月值站点数据和JRA-55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降水特征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发现4—6月降水中心从南岭地区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同时伴随副高东退北抬。6月降水范围和强度最大,降水空间分布的典型模态是全区变化一致型。降水偏多年副高异常偏西,西南气流强盛,华南地区大气整层被强热源控制,且伴随显著上升气流。菲律宾以东和孟加拉湾西侧被异常冷源控制,伴随强下沉气流,异常冷热源在400 hPa高度达最强。合成和相关分析表明,前汛期菲律宾以东异常冷源加强下沉气流,使副高西伸加强,利于东南气流沿南海北上。孟加拉湾西侧异常冷源加强低空气流反气旋式辐散,从而使冷源东侧的印缅槽加深东进,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北上。来自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北上在华南地区汇合,而华南地区异常强热源抽吸低空气流辐合上升,从而造成前汛期降水偏多。降水偏少年也可采用相似机理来解释。  相似文献   
55.
分析了1979—2018年两类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月平均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对流降水异常、大气环流异常等特征,发现东部型、中部型厄尔尼诺期间海洋及大气加热场并不是赤道对称,赤道以南热源强度大于赤道以北。大气对热源的响应表现在:1)低层在大气热源西侧出现南、北半球热带相对应的气旋环流异常,但是赤道以南气旋的涡度大于赤道以北,且两类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涡度中心的位置不同;到高层赤道中东太平洋呈现赤道对称的反气旋环流控制。2)低层热源的西侧出现西风异常,东侧为东风异常,西风异常的强度与范围明显大于东风异常,且东部型西风异常的强度大于中部型;而到高层,纬向风的风向和低层正好相反。3)低层东部型、中部型厄尔尼诺上升运动异常分别位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赤道中太平洋,下沉运动出现在热源东西两侧及赤道两侧5°N以北、5°S以南的热带地区;东部型到中层上升运动异常强度达到最大,而中部型到高层上升运动异常强度达到最大。4)低层东部型、中部型厄尔尼诺期间位势高度在中东太平洋为负异常,西太平洋为正异常;到高层,整个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均为位势高度正异常,并且在赤道两侧分别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中心,与反气旋环流涡度中心及下沉运动异常中心相对应。5)除西风异常范围大于东风异常,其他特征与赤道非对称热源GILL响应的理论计算模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6.
海洋中硝酸盐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是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认识海洋中氮的循环,确定海洋中硝酸盐的来源以及研究氮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不同来源的硝酸盐往往具有不同的氮、氧同位素,并且硝酸盐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信息也会反映在氮、氧同位素上。因此,近十年来,利用氮、氧同位素方法研究海洋硝酸盐问题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综述了海水硝酸盐N、O同位素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用硝酸盐中N、O同位素来研究海洋硝酸盐的不同来源和示踪其地球化学过程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最后对我国海洋硝酸盐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7.
广东实际蒸散发与潜在蒸散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东86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观测资料,采用高桥浩一郎经验公式、Penman公式分别计算了广东省6个子区域1961-2008年实际蒸散发(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Ea和潜在蒸散发(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Ep,并定量化分析了供水条件变化下Ea与Ep的关系,对它们的理论从属性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广东省年实际蒸散发量远低于潜在蒸散发量,全省平均Ea为791.0 mm/a,Ep为1 034.1 mm/a,多数子区域Ea不足Ep的3/4,Ea的变异性明显高于Ep。随降水量R的增加,粤东沿海、珠三角、粤北、粤中、粤西南5个子区域Ea增加趋势明显,粤东Ea随R的变化趋势不明显;除粤东外,各子区域的Ep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R的增加,全省平均Ea呈明显的增加趋势,Ep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通过对降水量R与实际蒸散发Ea、潜在蒸散发Ep的联合回归方程R-E回归系数的T检验,判定粤东沿海、珠三角、粤北、粤中、粤西南5个子区域Ea与R和Ep与R的关系满足理论意义上的完全互补相关;粤东Ea与R和Ep与R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58.
海洋科学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广东海洋大学在国家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大潮、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双百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文章以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科正在进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个性化导师团队的培养、个性化发展环境的构建来实现,并对目前学校存在的制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9.
粤西近岸环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西近岸环流对粤西乃至北部湾海域的物质输送、水质环境、渔业养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就粤西沿岸环流(尤其是夏季环流)的基本特征、驱动机制、及其与琼州海峡流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前人对粤西沿岸流终年向西以及夏季沿岸流外侧存在气旋式环流等定性特征已达成共识,然而,对环流的主要影响机制以及与琼州海峡流的关系尚有争议,关于环流的定量结果也较为缺乏,还需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观测以及适合近岸海域的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60.
2014年,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CSDP)确定采用自主研发的轻便型海洋钻井平台"探海1号"在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实施首口科学钻探井(CSDP-2井),其科学目标是探查中部隆起的中-古生界地质结构和油气地质条件,解决南黄海中部隆起海相残留盆地长期悬而未决的地层属性问题,同时为区域地质、海陆演化与海相油气资源前景研究和评价提供基础资料。据此确定钻孔的选址原则为:钻探海域水深不超过30 m,在预定2 800 m的钻探深度范围内钻遇多套完整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根据钻探目标和选址原则,针对中部隆起没有钻探资料的状况,以区域地质特征和周边钻井对比为参考,以地震资料多属性解释为手段,标定了地震反射层位,解释并编制了反射层构造图,拟定了钻探井位,预测了钻探层位;采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预测了有利储层。上述工作形成了无井勘探区的钻探井位部署技术流程和方法,经钻探厘定了三叠纪-奥陶纪海相沉积层,并发现了多个油气显示层,达到了预定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