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11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利用1993年至2012年南宁市观测站资料,分析了南宁市近20年霾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2000年以来南宁霾日数上涨明显。霾的出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在冷锋经过后气温下降、地面被冷高压控制,风速减小,近地层形成逆温时出现;夏季主要在热带低压外围的下沉气流影响下出现。南宁市出现的霾绝大部分为轻度霾(能见度在3km至10km),并且发生霾天气时,相对湿度六成以上介于70%~80%之间。  相似文献   
72.
为了更好的利用降水历史先验概率分布函数信息修订的集合概率预报,基于贝叶斯概率决策理论,分别使用1981~2010年西江流域降雨量实况资料和2016年4~9月欧洲集合预报产品作为先验信息,通过建立基于贝叶斯的西江流域大雨概率预报模型,用以订正欧洲集合概率预报产品,并进行评分检验,从预报试验的结果来看:基于贝叶斯方法修正的集合概率预报产品对于汛期大雨的预报能力有一定的提高;除了9月份外,汛期其他月份在24~72h预报时效内的BS评分均优于集合概率预报,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大雨预报空报的可能性;前汛期TS评分高值区分布存在月际差异,4月至6月随着降水强度和范围的扩大,大部分流域评分升高;此项工作可为预报员开展西江流域强降雨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3.
广西霾天气系统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2013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广西14个地级市的历史气象资料,通过天气学方法对广西233个霾日对应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类,将形成广西霾日的天气系统分成冷高压脊控制型、入海高压后部型、低压槽型、均压场型、冷锋前部型、副高控制型、静止锋暖区型和热带气旋外围型共8种类型,研究了各类型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在广西霾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冷高压脊控制型、入海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和低压槽型是4种主要的环流型,造成的广西霾日较多,静止锋暖区型和热带气旋外围型造成的霾日较少;冷高压脊控制型和副高控制型的霾过程持续时间比较长,冷锋前部型的霾过程持续时间最短;地面风速较小,中低空为下沉气流是出现霾日时各类天气型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74.
介绍了低空温度采集的原理和技术方法,为野外气候考察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5.
利用20年(2001—2020年)多卫星联合反演的IMERG降水资料,分析华南地区强降雨区域气候差异,对比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的前汛期、夏季风爆发时期和后汛期三个阶段强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极端强降雨的日变化。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多雨中心由不同时期的天气系统造成,前后汛期占全年雨量比值呈反相分布,两广沿岸暴雨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强降雨是华南地区多雨中心雨量的主要贡献。(2)广东近海强降雨有6月和8月双峰现象,海南强降雨单峰值在10月,两广其他区域的6月单峰态势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密不可分。偏强夏季风在夏季风爆发时期只对两广沿岸Ⅰ区(北部湾)、Ⅱ区(阳江附近)和Ⅲ区(珠江三角洲)强降雨起到增幅作用,而在后汛期有利于整个两广沿岸和海南强降雨增多。6月上旬广东沿岸Ⅲ区和Ⅳ区(汕尾及其以东)是西南夏季风导致暖区暴雨的高频时期和多发地带。(3)海南强降雨在华南地区属极端性最高,并以午后时段极端强降雨为主,广东次之,广西最低。极端强降雨日变化又以两广沿岸晨雨特点最为突出,尤其凌晨至上午(5—11时)为Ⅱ区和Ⅲ区高发时段;广东内陆仅在夏季风爆发时期存在傍晚高峰时段。  相似文献   
76.
采用2011—2016年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北部湾沿海6个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天气学方法对北部湾沿海出现大雾时的大尺度天气背景、地面形势进行了分类总结,探寻北部湾发生海雾时各类型天气系统的共同特点。结果表明:北部湾海雾的天气环流类型可分为西南倒槽型、入海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静止锋型、冷锋前部型和高压底部型,其中西南倒槽型、入海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静止锋型是4种主要的环流型,造成的北部湾海雾日数相对较多,而冷锋前部型和高压底部型造成的海雾日数较少;西南倒槽型、静止锋型的海雾过程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较低,高压底部型的海雾消散较快;地面风速小、500 hPa高空存在偏西或西南急流、大气层结稳定是海雾出现时各类天气型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77.
根据建设项目需要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发展特点,提出了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指导原则及要求,从工程建设的合理布局和保护气候环境的基点出发,对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内容,以及气候可行性论证分析与评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8.
利用华银铝厂探空实测资料对厂址区域边界层内的温度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厂址区域内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很强,600m高度以下11、14、17时三个时次没有逆温出现,且白天的垂直气温递减率很大,湍流交换强烈,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夜间一般都有贴地逆温出现,且强度较大,但其厚度较小。  相似文献   
79.
利用2001年7月至2008年2月南宁日平均氮氧化物资料,和2004年7月至2008年2月北海日平均氮氧化物资料,研究温室气体在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前期的异常变化及其与灾害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氮氧化物与气温呈明显相关关系;2008年初低温灾害前期南宁、北海的氮氧化物日平均浓度出现异常升高;在低温灾害期间,不是气温的改变影响了氮氧化物浓度变化,而是氮氧化物浓度的改变影响了气温变化,而且这个影响时间需要3~4天.  相似文献   
80.
利用青藏高原55个地面观测站的积雪日数、积雪深度资料,按年、春、夏、秋、冬不同时段分别进行时段距平计算,选取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均为正、负距平的年份,划分为高原积雪偏多、偏少年,在此基础上选取距平绝对值相对较大的年份为显著多雪年、显著少雪年。然后分析青藏高原积雪异常与广西异常气候事件的关系特征以及青藏高原积雪显著多、少雪年与广西不同时段的降水、气温的关系特征。结果发现:青藏高原积雪偏多、少与广西异常气候事件的关系不十分明显,好的对应概率也只有60%~75%左右,而青藏高原积雪显著多、少雪年对广西某些时段的降水、气温存在全区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